120天

 

感谢周三晚上Department Holiday Party上的那杯pink wine,让我当晚再也干不了任何活,回到家倒头便睡。再睁眼才4点半,却是近日醒来最清醒的一刻,索性起床开工,7:51A.M.,Submit.

霎那间,天高云淡,豁然开朗,到处改状态大呼小叫着解放了,却突然不知道干什么好。买相机,试机,学怎么用Mac操作系统,查旅游攻略,定行程定酒店买演唱会的票,给师妹改PS,租房,以及,写这篇reflective journal。这是给自己定下的走之前要做的事,似乎并没有解放啊,只是重心从一个地方转移到N个地方。

今天计划是去买相机,然后到洛克菲勒中心和第五大道那边拍夜景试试新机。不料吃了个闭门羹,人家从周五下午1点休息到周日早上10点才开门,也不知道美国人怎么想的,周末不应该是做生意赚钱的大好时机吗?只好打道回府。

地铁坐了一站,电光火石般的一闪念,在车门关闭前跳了出去。走回去吧!在狭小的空间昏暗的灯光里憋屈了太久,一直抱怨没有时间没有时间天黑了不安全,有时甚至讨厌自己,原来那个爱到处乱闯乱逛不怕天不怕地的自己到哪里去了?现在有时间了,还有什么借口错过地面上的风景呢?

也是发泄。今天收到了学校Educational & Psychological Services Center Part-time position的拒信。我以为我可以拿到这个offer的,不管在面试前还是面试后,我甚至为终于能够开始赚钱而不是只会花钱而大舒一口气,天知道这种只出不进的感觉有多要命,虽然从出生到现在也只出不进了20几年了,可一旦乘上个7压力陡增,再也不觉花父母的钱是理所当然。曾经夸下海口跟父母说一定会赚够美元再回去,不然花美元赚人民币的感觉太不爽了,可是这一天什么时候才会来到呢?

所有投出去的summer intern要么被拒要么没答复,想想也是,又是国际学生又没有工作经验谁会放着那么多本国摸爬滚打过一定时间的学生不要花钱雇你呢?来到这里我第一次觉得年轻不是优势,恨不得比现在大5岁而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小屁孩儿一个!

但总算可以从unpaid做起。Boss是我们专业89级的“师兄”(network在找工作中很重要啊很重要,不管是什么样的工作),两年前和另外一个“师兄”开始合伙开自己的咨询公司,之前是德勤的consultant,现在好像还是NYU的Adjunct Faculty,感觉人很nice容易接近。面试那天我Business formal的走进放眼望去尽是Business formal的大楼,感叹真是专业啊不愧在upper east,结果Boss衬衫牛仔的出来接我!我非常怀疑他是不是整栋楼唯一一个穿牛仔裤的,然后跟我说对着装没有要求可以随便穿牛仔裤运动鞋来上班,心里那叫一个窃喜啊~直接后果是第二天去面学校那个position的时候穿着牛仔裤雪地靴就去了,心想学校嘛总不会比business还苛刻,结果被面我的那位JJ提醒道以后上班不可以穿牛仔裤(她不会是因为这个原因觉得我不够professional所以把我拒了吧),汗~~ 啊继续unpaid。虽然没钱,一个礼拜估计还得贡献3天,做的也只是些很琐碎的clerical work (比如说把两块钱从一个银行转到另外一个银行),但是我现在连很多clerical work都不会啊!还可以向他学business word, 学consulting language, 学how things are going on in organizations, 学怎么做executive coach(呃,这个貌似有点想太多了,不过问了再说!),要做project的时候也有个人可以咨询不至于像这学期闭门造车无头苍蝇一般的找案例,最最起码的,没事的时候跟他聊天学英语学美国人思维我也赚到啊!而且简历终于可以更新了,终于有New York的experience了!感觉boss不像boss,他自己也说 “I’m not your boss”,倒像mentor多点,关于mentor一会多说几句。

面试的时候我提到Action Learning,并说我对这个很感兴趣,他立刻反应 “You’re detail-oriented! You mentioned Action Learning!”我这才想起来之前加拿大女(她也在这里做intern,不过打算quit了,因为是unpaid又对她的职业发展没有帮助,她不像我没有工作经验)提醒我要强调自己detail-oriented,因为她和boss都不是,所以boss想找这样的人。可是我完全忘记了,也没有刻意表现什么,但他发现了!他看重什么就自然会从别人的言行举止中去寻找,其实每个人也都一样,让我想起Morgan Stanley的Global HR Boss说的 “You never know how people will read you”,so, just be yourself~~还有一句道理谁都懂但时不时就忘了的话: “Never take for granted that you are good at relationships with people.”


        关于Reflective Journal

     怎么说呢,有点像读后感,有点像课程反馈,又有点像日记,这学期有两门课都被要求写,其中一门还是每两周交一篇,以致于养成了每天自动在脑子里写“Reflective journal“的习惯,孟子他老人家说”吾日三省吾身“,我感觉三十省都有了,发生了件什么事,听到什么看到什么都会立刻反应“为什么会这样,我从中可以学到什么,下次再发生这种事我应该说什么或者做什么⋯⋯”如此之类,要么就是“嗯,这个深有同感,比如说之前什么什么事印证了这一点;或者不是这样的,这对我不make sense”,已经形成条件反射了!而交上去的作业都非常坦白,怎么想怎么说,爱说啥说啥而不用考虑后果,也不考虑分数啥的,非常自由。我想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perceived safety?因为文化差异,因为经验差异,因为距离感,因为不相干,觉得不管多open都不会给自己带来伤害,也因为预期到会被尊重个人想法而不用担心被judge。和他们交流也是,无论是课堂讨论也好私下也好,畅所欲言(虽然因为语言问题能表达出来的很有限,也不知道他们理解多少),很简单,也不在乎他们怎么评价我。但和中国人就不行了(我不是一竿子打死所有人),要隐藏,要斟酌,要学会“保护自己”。其实之前并不是很懂说话的技巧(现在也不是很懂),只是因为自己的“说话不经过大脑”吃了亏,才发现“噢,原来要有防人之心,不要留下把柄,尤其是文字上的”。想起在EQ Workshop上peer coaching环节之后我问道:“如果自己的经验没有对方丰富,害怕帮不上忙怎么办?”老师的回答是: “What’s the definition of ‘help’? Sometimes people just need someone to talk to. Think about it, how many people listen to you carefully during 24 hours a day?” 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有人认真听自己说说话,而陌生人在很多时候更适合这个角色,没有厉害关系而安全。

    Reflective journal在我的课程中被普遍要求让我以为这是美式教学的惯例,后来发现不是。party上跟一位phd老爷爷聊(我真的是看不出欧美人的年龄,头发花白的我一致认为60岁以上,起码也有55吧,比如我n年前就以为乔治克鲁尼有50好几了,结果人家今年才49!),他说非常不习惯写journal,感觉这种记录式的东西东方人比较喜欢,而且倾向于事先把事情都规划好然后按计划行事,事后再总结什么的(就像我现在做的~),而美国人更“活在当下”,发生一件事然后做出回应,比较reactive。他对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想法,怎么做决策很感兴趣,研究了一段时间发现不像想象的那样收集齐足够的信息做出理性决策(基于经济学的“理性人假设”),或者分析当前经济形式对未来n年发展做出预测和规划(我感觉这种书面上的东西还是有的,至于执行是另一回事了),而常常是reaction(相当于国内老师形容中国管理者用的词“拍脑袋”),挺有意思的。让我想起杨老师当年大力推荐的《黑天鹅》,就是讲人们往往以为历史的发展是线性的有规律可循的,但实际上经常是那些不可预知的突发性事件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大意好像是这样记不太清了,嗯找时间复习一下)。


      矛盾的美国

    今天跟一个刚从北京过来的访问学者聊,她说她特意带了好几个购物袋过来,发现这里的超市塑料袋用的豪爽的吓人,完全没有“限塑令”一说,大叹美国人太不环保了(和我们刚来的时候想法一样~家里塑料袋成灾,呵呵),然后我们开始多方面多角度批判美国人的不环保,比如说银行还有很多大楼24小时灯火通明,比如说学校机房或者其他地方的公共电脑也是24小时开着从来不关,对其他国家的资源使用指手画脚自己却一点都不节约等等⋯⋯但也有重视的一面,比如说星巴克使用再生纸纸巾和纸杯,在纸袋上呼吁循环利用,比如说学校发的email都会在结尾标上“在打印这封邮件之前请考虑对环境的影响”,比如说清清楚楚的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可再利用和不可再利用,细化到易拉罐饮料瓶,纸张,可循环使用,和垃圾,当然这个是在学校里,大街上的一般不会这么细。

      访问学者继续批评,美国人根本不讲礼貌,过马路也冲红灯(这个倒是真的,至少在纽约)。可是我感受到的却是前面的人永远会为后面的人留门,excuse me, thank you, sorry不离口,过马路的时候带着耳机没听到旁边有车经过被路人好心提醒 “Be careful”,超市买完单后会把$1 off的coupon送给下一个买单的低收入者的市民,还有看到我在地铁站里东张西望主动告诉我方向的老者,以及买早餐的时候帮我跟店员解释我要的是什么走之前还留给我email地址让我遇到什么问题随时联系她的陌生女士⋯⋯我想,虽然被无数人斥为冷冰冰,这也是个不经意间就会遇上感动和温暖的城市。

 

关于mentor

小program的一个好处就是彼此之间都认识也更容易有“同志情谊”,另外,今年入学的新生都被分到一个二年级的老生作为peer mentor,其他人怎么样我不确定(我知道有人从来没有跟peer mentor联系过),但我从中获益良多。

我的peer mentor是America born Korean(ABK),比我大十岁,做了十年HR,女儿一个四岁一个两岁。我觉得她简直就是女超人,怎么就能够边上班,边照顾家庭(韩国男人不管家的,她一个劲的夸中国男人好,会帮忙做家务照顾孩子),还边念书!她说等你做了母亲就知道了,没听说哪个母亲是被累死的,女人成为母亲之后只会越来越强大。

她观察人细致入微,从我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准确读出来我在想什么,“别忘了我做了十年HR”,她解释到,“另外,作为韩国人(出生在美国),从一出生我就知道我跟他们(白种人)是不同的,我们在公共场合从来不敢大声说话,我们已经习惯了,作为minority我们从小就学会察言观色。你不习惯是因为你是从大国家大城市来的。”是啊,如果不是出国成为minority,永远不会明白being majority is a privilege.

Mentor究竟有什么作用,我想role model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当遇到困难的时候仅仅是想到有这么一个人(过来人)可以turn to,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安慰。

 

关于最喜欢的课

这学期最喜欢的课叫作Staff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与其说喜欢这门课不如说喜欢这个老师。C是Morgan Stanley的CLO (Chief Learning Officer, 第一次知道有这种职位),非常accessible,她语速并不快,甚至可以说偏慢跟一般美国人比起来的话,但能感觉到言之有力。不让人觉得aggressive,或者攻击性,但丝毫不差的传递出她的立场她的坚定。课上她讲的不多,不像有的老师在哪个公司工作课上讲的就全是那个公司的事(比如有个在IBM做的老师教HR,讲的就全是IBM怎么怎么样,也许有人喜欢这种很具体,但我觉得太局限了),课堂讨论占了绝大多数时间。美国人很爱讲也很能讲,完全不必担心冷场的问题,而C又是很好的facilitator,总能恰到好处的承上启下,评论引导,过渡总结。对于Adult educator来说,他们的角色不应该再是teacher,而应该是facilitator,adult都拥有各不相同的经验,同样的内容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意义也大不相同,facilitator的任务就是帮助learner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学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课堂讨论是听取不同声音的绝佳机会,但我更希望我能够在国内,和我的同学朋友用中文来进行这种讨论。

今晚也是这学期的最后一课,讨论到职业前景问题。美国经济不景气,企业会加大培训开发力度,especially leadership development,以便经济好转时能有强有力的leader带领企业走上快车道,我却记得国内的老师说过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最先削掉的就是培训的费用。又讨论到随着婴儿潮一代逐渐退出劳动力市场,80,90后这些跟随technology长大的一代进入,E-Learning, Web-based Learning会不会成为主流,如果是的话还会需要trainer吗?

下课之前C送给我们一个礼物作为留念: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

谨以为记。

icechocolate发表于2010-12-11 14:14  
分享到 
(942次阅读/14个评论/0人赞过)
    北国

    又补充了一大段。

     

    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self. Life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好!

     

    里齐
    期待续集

      内心的东西转换成文字不知道怎么表达了~

      Excellent,表达的非常卓越,赞一个

       

      being majority is a privilege.你提到这个问题,想起我象你那般年龄的时候,碰到一家顶级公司的华裔高管,但不是CEO,我也问出了几乎所有和我受一样教育的人同样的问题,您难道没有觉得到那层玻璃天花板吗?言下之意是他没做成CEO,对方微笑的看着我,平静的说,要学人家的长处。现在我大概理解了他的微笑和平静,aggressive在美国人的行为方式里非常重要,这和你在国内所受的教育完全不同,在一个劣马驱逐良马的体制内,所有人对什么都是虚心接受,就是不改,虚伪是必须的自保手段,但美国人完全不一样,资源会最迅速的向最优秀的人才集中,只有你足够优秀,足够aggressive,才有机会create yourself,你成为主流,也就是大多数了。

       

      如果在美国混不好,没有什么好抱怨的,怪自己不努力吧,基本上在美国混不好回国很少有混好的,如果在美国混不好,回国反倒混好了,只能说明一点,付出的代价是lost yourself。

       

      呵呵,我连美国都没去过,就瞎白话,可以忽略,你眼下最重要的是,enjoying your travel time

    里齐

    Morgan Stanley的Global HR Boss,呵呵,头抬高了,这就对了

     

    看样子美国的机构如学校,公司在环保上身体力行,是环保的先锋力量,我们的矿企,纸业公司为了谋财害了多少生命啊,访问学者真会观察,真是好学者,出国访问的福利没白用啊,每次去超市都要多掏几毛钱买塑料袋,苍蝇拍是用来打老虎的

    小白勇敢在路上
    加油,希望一切都好
    雪人
    可爱 嗯,没事,沉淀积累的过程,把骄傲埋在心里,伴着自己的经验能力,一起发芽成长。。。
      对!想尽一切办法成长~
    北国

    新游记出炉了,英文渐渐多了,为了把你目前的环境表达的更准确些。仔细读了。慢慢就会适应那边的人和事了。

      谢谢理解,这篇记录是为自己而写,只想用自己最舒服的表达方式,水平还不够,有些语句翻译过来自己看着别扭估计别人也看着别扭。
      有的时候很矛盾,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和立场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刚开始的时候很想融入,可是就连和abc或者本科在这边读的中国人打交道都明显感觉到隔阂,后来想想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彼此之间的差异也不错

      我理解,感到了。

    芒果

    虽然只在五一前夜匆忙见过一眼,但也许是众多照片的缘故,总对你的笑容印象深刻。你的笑脸很真诚,一定会打动面试官,也一定会给你带来好运的! ^_^

    继续加油哦!

      谢谢,会的 :)
      没跟你活动过一直是个遗憾呢~以后要补上呲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