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第一惨烈之士”聂政墓祠寻访记——长假之旅三

    在枳城镇内打听聂政故里聂政祠所在。


    “聂政?哪个叫聂政?”无论男女老少,都是一脸茫然。

 

   终于有个老者问“你是找将军庙吧?”

 

    历史记载中著名的刺客,我心目中的烈士,中国文化中“士”之士气最早最强的爆发,就这样被他自己的乡亲质朴亲切地称呼为“将军”。

 

    聂政是个刺客,是个烈士,现在叫恐怖分子。人性中一旦失去凛冽和刚强,软的不只是骨头还有心性。宋代以降,偃武修文,中华就已经变得软绵绵,虽然偶尔出现个英雄光耀一把,却总归是顺天应命的聪明人居多。

 

    刺客,都不聪明。只为着一个恩情、一句好话,不惜舍命相荐,对于聪明绝顶的现代人来说,这绝对不可思议。但,确实存在过那么一种人,他们对于“义”、对于“忠”、对于“烈”、对于“刚强不屈”,有着和那些聪明人决然迥异的观点和做法。

 

    聂政,春秋时代魏国枳城深井里人氏,因为在家乡杀了人(司马迁没有记载他杀谁,他的乡亲都说他杀的是侵吞拆迁安置费的贪官),逃亡去了齐国,杀狗为生,在家侍母至孝。当时,韩国有个大臣韩仲子和宰相侠累有极深矛盾,韩仲子有心找人“做”了侠累,一来二去找到聂政,赠金100两,对聂母也“老娘、老娘”亲切的不行,意思是让聂政帮忙。

 

    聂政没有答应,老娘还在,他还得伺候老娘哪。

 

    不答应也没关系,韩仲子依旧把聂政当兄弟般看待。

 

    过几年,老娘去世,聂政守孝又守了三年。

 

   三年期满,聂政对姐姐聂莹说要出趟远门。

 

    过些时日,在家的聂莹听说韩国宰相在首都禹州城内被人刺杀,刺客自己用短剑“披面决眼”,身份成谜,现在被韩国警察署示众于市,希望有知情者揭发检举,还有奖金若干云云,她隐隐感到不对劲,本能感觉那个刺客就是自己的亲兄弟。

 

    聂莹赶到禹州,从刺客脚上穿的鞋认出那就是自己的亲弟弟,那双鞋就是她一针一线亲手纳出的呀!她上前抱着弟弟血淋呼啦的尸首嚎啕大哭,她这么一哭,刺杀内幕被泄露了。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聂政刺杀侠累后,自己割破面容、挖出双眼(披面决眼),以隐藏机密。司马迁还赞叹聂莹说:“非独(聂)政能也,乃其姊亦烈女也。”

 

    聂政祠内一通碑记上说:“余以为聂政一屠夫耳,所以名垂后世者,在其人格。士遇知己,感恩图报,仗剑而行,志在必达……” 此为的论!

    ……,……

 

    春秋战国时代中原文化中“重忠义、轻生死”的“士”的概念,在当今社会里已经不复存在了,而在遥远的哲合忍耶回民身上依稀还可以看到。“士”的概念也被后世日本学去,衍生出“武士”及“武士道”,谱写出可歌可泣的精神之花,日本“四十七士”的精彩故事就是“士”在异域写就的精彩篇章。不料日后却沦落为旁门左道的大和狭隘民族精神并给中国人民留下深深精神创伤。

 

   位于济源城内涧沟村聂政墓前聂政祠的修建年代至少也能上溯到宋代,历代兴衰也阻止不住小小将军庙的香火。

    聂政祠门框上的公平尺,俩道细细刻痕,却代表大将军定下的公平,这又是一段故事。

    
蒙泰恩发表于2011-02-06 21:43  
分享到 
赞过
(2037次阅读/8个评论/2人赞过)
    小蜜蜂
    蒙大师,补习历史知识,~(≧▽≦)/~啦啦啦
    一直走
    好文,欣赏了。
    旅人
    此故事在其他史书上也有记载,似乎跟《史记》有异,请继续考证!
    博雅散人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 聂政曰:“嗟乎!政乃市井之人,鼓刀以屠;而严仲子乃诸侯之卿相也,不远千里,枉车骑而交臣。臣之所以待之,至浅鲜矣,未有大功可以称者,而严仲子奉百金为亲寿,我虽不受,然是者徒深知政也。夫贤者以感忿睚眦之意而亲信穷僻之人,而政独安得嘿然而已乎!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

    诠释了“士为知己者死”的精神内涵。

     

    汉初年高祖时期,有田横五百士,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人的精神楷模。

    北国
    考证的好,弥补了一些现代史料的缺憾。
    北国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如荆轲,千古刺客强

      专诸刺杀成功被杀,豫让刺杀未遂自杀,聂政刺杀成功而自杀,荆轲刺杀未遂被杀。微笑
      聂政刺杀成功而自杀,气节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