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梯青银沟穿越------我的圆梦之旅
青银沟,进入我的视野已经有五六年的时间。最初,我是在谷歌地球上搜索棺材山时发现它的存在,峭直的山峰,深邃的山谷,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我在想,这样的地形,到了现场应该是如何地震撼?但当时大家出走青银沟的活动几乎还没有启动,这里地形如何,路线如何,一概不知。尽管几年来一直关注着它,却难能有机会亲自去领略它的风采。
感谢户外前驱的勇敢探险,尤其出走社的朋友们,作为户外运动的先锋斗士,最先探索了这条路线,为后来的户外爱好者走出了一条通达之路。目前,南北梯,青银沟已经让户外朋友趋之若鹜,网上的攻略、游记详实地记录了这一地区的地形地貌及路线、地标,让本来令人闻之却步的青银沟成了大众休闲的路线。在这种情况下,我走一次青银沟的决心越来越坚定了。自去年以来,我一直行走在青银沟周边:圣水峪、涞沥水,南梯、红螺三崄、大断崖、杏黄、不掩门,一一被我踏在脚下。与此同时,我还同圣水峪村委会通过一次电话,了解圣水峪周边的情况,半个月前,还到下苇子铺臧桂山大哥家,专门做了一次调研。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最终踏上青银沟之路做准备,一是了解青银沟附近的地形地势,二是估量一下自己的体力。在这一切都完成以后,踏上青银沟的时机应该成熟了,我自信能够完成青银沟的穿越。
上周,长城探险者的山鹰发贴征集青银沟穿越的同行者,山鹰和我走过一次,人熟,更重要的是对此行的准备已经就绪。真得应了那句话:水到渠成。在此情况下,我欣然报名参加了这次穿越。
这次同行的朋友中,除山鹰、自然是第一次参加集体活动时认识的以外,又认识了新新、无名、刚刚、花儿、渴望温馨、夕阳、琥珀三叠、桔子笑了,太阳雨、狂奔中等。另有一位老哥,是我们这次穿越中最年长的一位,他是五0年的,比我还年长四岁,他是单独打电话给山鹰报名的,所以记不下他的网名,路上曾问过他的姓氏,可惜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网上对青银沟的介绍说:青银沟峡谷位于北京西南太行山脉、燕山山脉交汇处,谷深九公里,浓缩了华北30亿年以来的地质演化史,步入谷底,翠壁兀立,丛峦万仞,两壁几乎与地面垂直,谷底散落零星堆积物,地质学上称这样的峡谷为“冲蚀嶂谷”。它是一座天然的地质博物馆,是首都西南最重要的生态屏障,是得天独厚的休闲探奇的好去处,被誉为“幽燕奥里”。
对这段评价,别的都还可以理解,但什么是“冲蚀嶂谷”?不明白。为了弄清楚,专门到网上查了一下。
百度对“嶂谷”的解释是这样的:
嶂谷,谷坡陡直深度远大于宽度的峡谷。V形谷的一种。在玄武岩、石灰岩等垂直节理发育的山区,由于地壳上升,岩石的物理性质有利于河流的下切,抗风化、抗冲蚀能力又强,谷坡不易剥蚀后退,形成比一般峡谷尤为深狭的河谷。
百里峡导游词这样说:峡谷两侧为冲天绝壁,直上直下,谷壁与谷底近乎垂直,如刀削斧劈一般,谷底有少量沉积物,这样的峡谷在地质上称“嶂谷”。
地质教科书比较了河谷的三种形态: |
以垂直侵蚀作用为主,发育在河流上游地区剖面的发展的三个阶段。 |
|
隘谷:谷坡陡峭或近于直立,谷宽与谷底几近一致,河谷极窄,谷底全部为河床占据。 |
障谷:是隘谷进一步发展而成,两壁仍很陡峭,但谷底比隘谷宽,常有基岩或砾石滩露 |
出水面以上,可以通行。 |
峡谷:隘谷和障谷进一步发展形成峡谷。峡横剖面呈明显的“V”字形,有时呈谷中谷现 |
象,谷坡陡峭,坡上有阶状陡坎。 V 形河谷常形成于坚硬的岩石分布区,断裂带及岩石垂直节理发育地区构造软弱带、以及新构造运动上升地区。但由于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或河流水量的增加,也可能造成河流下切侵蚀的加强而形成“V”形谷。 |
看了这些,对“嶂谷”的概念有了些初步的认识,但嶂谷的形成,似乎需要水流长时间,大流量的切割,然而青银沟流域面积非常有限,显然满足不了嶂谷形成的这些条件,那么,青银沟嶂谷地貌的形成是否还有其他成因,在得到权威的答案之前,只能暂时存疑。
北梯青银沟10米等高线图及本次穿越路线
关于北梯、青银沟穿越的难度,网上已经说了不少,总之,它是我曾经走过的所有路线中强度和难度最大的。同行的朋友说,强度超过了东灵穿越,难度超过了箭扣的攀援。这两个地儿本人没有去过,不敢妄断,但想来不会是空穴来风。网上说它距离是16公里,累计上升1400米,相当于绿野1.5+。这次同行的“夕阳”说超过2.0,距离在20公里以上。回来后,领队山鹰于次日还说累得够呛,可见其强度,难度应该是很大的。
此行之难在于几次上升下降,很多都是在近于垂直的陡峭山路上进行的,同行的年轻人中好几个说自己的大腿抽筋,当然我更不能例外。以我的体力,竟致到三岔后几近瘫痪,想来这个强度最起码要大于1.5.
此行是跟着大部队行进,事先不太了解行进过程中哪些地方需要特别留意,大家走得很急,我几乎也没有办法停下来认真地研究地形地貌。非专业人员,在累得不得了的时候,也就忘记了把有关的地标拍摄下来,所以,今天很难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攻略,那就留待下次吧。
更多的就不说了,根据此行的体会,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后来者特别注意:
1.水。虽然圣水泉可以补水,但此后的路线还很长,路也不好走,体力消耗特别大。水分的补充是大意不得的。圣水泉补水一定要充分。
2.体力不济、恐高的朋友,千万不要冒险一试。进入核心区域后,远离可以接济的村庄,一旦出现伤病,救援十分困难。知难而退是明智不是怯懦。自觉退避三舍,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团队负责。
3、平衡性差的朋友最好不要参加这条线路的穿越,因为路上几次翻过绝壁,要施展攀岩的功夫,上下的朋友都帮不上手,甚至绳索也无济于事,完全靠自己掌握平衡。主观条件有缺陷的朋友最好不要选择这条线路。
4.圣水泉临近军事禁区,要自觉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切莫好奇窥探。免得惹上不必要的麻烦。当然,近来穿越的朋友日渐增多,部队也渐渐习惯了,但不理解的成份还很大,大家还是谨慎为好。
5.线路长,耗时长,食物储备要充分,夜间照明设备不可或缺。这次穿越,我们上午九点半上山,至晚上八点半才在涞沥水下山,耗时11小时。我按平时出行的经验带了午餐,但到下午快到三岔时,肚子已经咕咕叫起来了,幸好上次出行时剩了一些食品聊解枵腹之忧,不然,低血糖的老毛病犯上来,恐怕下山都困难了。
6.路线中因少有人行,先行者做得路标也不多,有些关键部位的路口不易发现,且羊肠小道比比皆是,极易迷路,尤其过圣水泉之后,自伽蓝祖师祠遗址到三岔这一段,几乎都是在树林、灌木中穿行,路标又少,山鹰两次探路且迷失了一次,更何况从没走过这条路的朋友。初次探路者宜联络几位体力好,有经验的户外朋友同行,断不可单枪匹马冒险一往。
7.穿越的发起人,领队,一定尽可能把沿途的地名、地标弄清楚,一来可以准确地写出穿越的攻略,为后来者提供准确的参考。二来一旦发生意外,也可以把相关信息准确地报告救援方。
以下是这次穿越的照片
这位是队伍中最年长的老大哥
刚刚同志
渴望温馨
无名、太阳雨
花儿
登上北梯后合影
下苇子铺村头水井,这里是攀登南梯、北梯的起点。
这棵树是南北梯岔路的标志
登上北梯后看到的棺材山
月牙鞍
沿途风景
普乐头,现在已经无人居住。
笛子草村,只有一户人家,留在山上放羊。
青银沟风光
青银沟风光
伽蓝祖师祠残碑
那回跟着房山大哥走这条路,如果没有记错,上升大概是2100米,全程20公里。
房山的断崖与别处自不相同,风景壮美。印象深刻。
最后那个上升的确很累,嘿嘿,一样难以忘怀。
老爷子太强了,向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