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应“世人之所以不信佛,只因他不懂什么是佛”一文
“佛陀”是梵文 Buddha音译简称 。
意译为“觉者”、“知者”、“觉”。
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小乘佛教讲的“佛”一般是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
云南西双版纳地区有小乘佛教传播。
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
汉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
佛是个觉悟了人,学佛(佛学)并不难,归纳起来有两种途径:
1.从理入:学习佛的思想,在大藏经体系中最核心的“波若波罗密多心经”,区区260多个字,简单扼要的介绍了佛教的思想体系。
当年我对佛学有兴趣,已故的南岳衡山南台寺(禅宗曹洞宗祖庭)方丈宝昙法师建议我从马鸣菩萨的《大乘起信论》开始读起,我学习了一段时间,有些疑问就求教已故的北京法源寺方丈明真老法师,他给我一个更好的建议,让我从《波若波罗密多心经》读起,有问题可随时求救他,过后才知道,这是他自己对佛学的认知的一个高度,无疑的说:这是正途。
2.从行入:学习佛的品行,在人生实践中,潜移默化去证悟自身的“佛性”。
现代社会,信仰自由,只要你不在有神论的场所(寺观庙殿堂)公开宣讲无神论,或在无神论的场所宣讲有神论,或在已有宗教信仰地区宣传另一种宗教信仰,都不会有公开的冲突。
信不信宗教,是个人的事情,并不能与人的智慧水准挂钩,或与人的社会地位、经济水准相关联。
著名学者马克思 韦伯著有《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讲述了这样一个观点:从经济发展程度说,新教(基督教)好于天主教的传播地区,天主教传播地区强于佛教传播地区,伊斯兰穆斯林传播地区。
佛教兴起于古印度,但终究被印度人民放弃,印度人民主流选择了“印度教”,中国汉传地区也产生了“中国式佛教---禅宗”,而大唐玄奘法师从印度去会的“真经”,正统的印度佛学“法相唯识宗”只传了两代,就凋谢了。西藏的佛教是印度佛教晚期的密教与西藏本土苯教结合的产物,与佛教的早期相去甚远。
本着尊重事实的态度说,南传小乘佛教,更接近佛教早期的形态。
大乘佛教的经典,大多经典都是从“如是我闻”开始讲起,意思是说:我是这么听来的。。。这些经典大多是后人追述的。
科学家信仰宗教的人不少,也包括佛教在内。因为他们清楚,科学和宗教要解释的对象不同:科学不仅要解释现实世界的合理存在,还要人为地应用科技手段来加快某些进程。宗教面对是人心和人性这个层面,围绕“神性”(理想状态)与“人性”(现实世界)的冲突,这是个复杂问题,人类存在一天,这个问题就不可能解决。
有些人将宗教与科学对立起来看,这是一个以什么为标准的问题,科学是讲逻辑实证主义,如果从这个角度看,宗教就是荒谬的,例如:佛教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从逻辑实证主义角度看,你说张三死了,又说张三没有死,到底你要说他是死还是不死。。。。。。也不活、也不死。
有人简单归结为“神创论”与“进化论”之争,在美国我听过一个说法,上帝创人和动物后,一天亚当喝多了,性欲大发,看见一个母猿,以为是配偶夏娃,就与她发生了关系,结果就产生了后果,后来纷争不断,亚当与夏娃的后代,是“神创论”的后裔,亚当与母猿的后代,就是“进化论”的后裔。
这就是个笑话,因宗教的不同或信不信来说问题,并想把问题说清楚,实际是很困难的。
现在不少地区都有开办有佛学院,可以尝试与他们联系,另外一个寺庙和居士林也有类似的讲座,学习佛教经典。
在家可以自己学习:
给你推荐两本书,吕澂著的《印度佛学源流略讲》和《中国佛学源流略讲》。
吕澂先生是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先生的真传弟子,学界公认的佛学家,1961年中国社会科学办了一个为期五年的“佛学班”就是选用这两书作为教材。
你在网上搜索一下,应该有电子版。
另外有条件的话,可以学习一些印度文化的知识,有助于了解佛教的背景和源流,佛教是公元前六世纪沙门思潮的一种,属于非主流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