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公款旅游的开山鼻祖

 

 

 

平生默默无闻的徐霞客在死后,却凭着一部后人整理的《徐霞客游记》被追认成了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探险家,殊不知他还应该冠以另外一个称号——公款旅游的开山鼻祖。

张骞凿空西域,花的是国家的银子,担负的是政治外交的艰巨任务;玄奘偷渡海关西行天竺,花的是寺院的银子,承载着拜佛取经的光荣使命;法显在兵荒马乱中西去求法,花的是施舍来的银子,为的是普度众生的崇高理想;孔夫子周游列国到处兜售治国之策,花的是拉赞助募集来的银子,还顺便做一些管理咨询类的服务工作,也算是君子求财取之有道;李白游遍三山五岳,花的是朋友们的银子,靠着品牌优势和广大的人脉资源,走到哪里也能吃香的喝辣的;那么徐霞客“问奇于名山大川”化的是谁的银子呢?

史料记载徐霞客出生于明万历十四年,江南书香门第,十五岁应过一回童子试,没有考取,后放弃功名,博览群书,热衷于地理考察事业,向往着“问奇于名山大川”的生活。但是按照当时的户籍制度——域民于地,老百姓想出个门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况且所需的费用也不是个可以忽视的问题。

按照大明朝立国所制定的财政制度,政府中预算并无旅费一项,全国1040个驿站,名义上有兵部掌管,实际上一切费用,即过境官员本人及其随从所需的食宿、马匹和船轿挑夫,全部有该地方负责,兵部只发给旅行人一张勘合;驿站所在之处,即需按照规定供应。这种制度的制定不但让相关的费用数额无法控制,也让地方官吏有了虚开多报的可能,于是中央与地方也就心照不宣,各取便利了。

徐霞客并无功名,更不是任何一级的政府官员,据说得因一位在兵部就职的世交,于是自由职业者徐霞客居然就获得了这么一张勘合,凭着这张兵部的勘合,游走于全国1040个驿站的所辖地,得以畅通无阻,所到之处一切的花费皆可公费买单,而且各个辖区还要负责车马挑夫,这些人员也往往是各地方部门强行征用的当地百姓。徐霞客第三次出游的时候曾经路过贵州的一个县,当地正在遭受灾荒,老百姓多半都外出逃荒去了,在当地征用不到轿工和挑夫,徐霞客就命本县的衙役把送他来的上个县的挑夫扣留下来,强迫他们继续充当自己挑夫,并捆绑起来以防逃走。看了这些再看那本《徐霞客游记》是不是会感到里面泛起了点怪味呢。

鸡头米发表于2011-06-21 10:01  
分享到 
(1861次阅读/4个评论/0人赞过)
    小棍

    应该没什么怪味道吧

    我是看过吴思黄文宇的一些书知道这个事情的,这在那个时代是非常普遍的,也是潜规则吧

    作为对比,林则徐是民族英雄,一样收灰钱,送灰钱,但这不妨碍他是民族英雄。英雄也不能脱离他那个时代和历史

    zibao

    没什么怪味道

    不要用现代人的精神格调来衡量古代人

    另外,人无完人

    徐霞客的伟大和光荣是他的作品和毅力

    独行千里、匪患、疾病、毒蛇猛兽、艰险、艰辛都不让他退缩

    无论艰苦,每天即便趴在火堆旁边也要写日记

    这个不是现代意义的——“旅游”

    更像是科考

    我记得我看的资料中,不是堪合而是马牌,是地方官和他聊天,发现他胸怀大志,而且文质彬彬,干的又是“正经事”,所以送他一个马牌,这个权利当时的地方官有,而且当时那种管理能力下也相对常见

    另外,他是个封建地主家族出身的知识分子,他的脑子里面没有人人平等,一切都是当时的社会价值观,他们这些儒学是看不起普通老百姓的,他游记中还有打骂要挟百姓的部分呢。

    另外,徐霞客游记为啥确实和误传的呢?因为——农民暴动,徐霞客家被暴乱的佃户攻破,他的原始书稿被焚毁过。后来有过多版徐霞客游记,直到80年代上海古籍还是哪个出版社才算出了个相对最权威的版本。

    人无完人,看古人更是如此

    只要不用现代人的思想道德意识

     

     

      呵呵,看人当然不要一竿子打死,我只是说明一下他出行费用的出处来源。《徐霞客游记》当然还是一部非常有价值的资料。如果本朝的某人民公仆也能搞出这么这么一部惊世骇俗的作品,恐怕就不会被行政双规了。

      至于勘合的解释则出于《明。驿递制度》

      明白

       

      堪合是比较规范的成为

       

      本朝这个时代,有各种自然科学基金,或者民间也有各种基金,

      所以类似的科考或人文远行,大多可以拉来投资和赞助了

       

      明末那个时代,因为政治凋敝和经济发达,原始的科学借鉴了反刍回来西方科技,孕育出不少好东西。

      清代集成了一些,浪费了一些,而清末又有类似的现象,而且还因列强入侵,将科技看的比文化政治昌明还重要——洋务运动,结果标未治本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