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长城穿越记
箭扣长城,向往久之。但因种种原因,一直没有实现箭扣之旅。7月23日,随城市达人的虫虫长城队终于来到了这个魂牵梦绕的地方。
箭扣长城区位图(点击看大图)
箭扣地区10米等高线图及穿越路线
箭扣长城示意图
赵氏山居版箭扣长城示意图,注意,这张图是从北向南看
箭扣长城因整段长城蜿蜒呈W状,形如满弓扣箭而得名。它位于怀柔县渤海镇境内,向东是慕田峪,向西,从北京结走连云岭长城可到大榛峪。山势变化万端,险峰断崖之上的长城宛如巨龙飞腾,亦发显得雄奇险要。
箭扣长城兼具八达岭的雄浑、慕田峪的秀美、司马台的险峻、金山岭的壮阔、居庸关的稳重、黄花城的妩媚。自牛犄角边、正北楼、箭扣梁、将军守关、天梯、鹰飞倒仰、北京结到九眼楼绵延20多公里,充分展现了长城的惊、险、奇、特、绝。在这里,没有任何人工雕饰,完全保留了古朴与自然,能很容易地感受到历史与岁月在长城上留下的痕迹,领略到原汁原味的古老长城景观,所以,这里成了户外摄影爱好者的圣地。
据传说,箭扣之得名是在修箭扣长城时,当地一位地方官前来考察长城,发现箭扣长城十分雄伟,而且在群山之间像一个涧口,就命名为涧口长城。可是当他回到朝廷时,觉得名字不妥,就想起了一句古话“一箭扣双雕”,随即拍案,叫这段长城为箭扣长城。
完整的箭扣长城大致分三段,从西向东依次是: 1、北京结---涧口; 2、涧口---牛犄角边; 3、牛犄角边---慕田峪;全长共计20公里,其中第1段10公里左右,第2段3公里左右,第3段7公里左右。户外钟情的箭扣长城一般指第1部分,这也是我们这次穿越的主要部分。(上次山鹰邀约爬箭扣,就是因为他走的是第二、三部分,所以我谢绝了。)
箭扣之著名,在于它摄人魂魄的风光,到箭扣,无疑为饱览它雄浑壮丽的风光。在报名参加此次活动之前,我即认真地看过了天气预报,此前每天都是雨天,唯独周六睛。我不仅暗呼:天助我也!这次终于可以一睹箭扣风采了。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今天既无雨,也不阴,但连续一周的雨天,却让大雾浓浓地锁住了箭扣,几十米外即不识庐山真面目,从上山到下山,山岚间一直云雾迷漫,箭扣诱人的风景竟然与我们这五十位山友绝缘。老天爷竟也吝啬地不肯送来一点风丝,在闷热潮湿的空气中,我始终汗流如注,一天下来,平时从不喝水的我,竟灌下了十瓶水。到头来,还仅仅拍下了几张近景的照片。
八点五十五分,包车到达北京国家级鲑鳟良种场,大家下车准备上山。
这个牌子分明告诉大家:上山的路在这儿!
队友们先进在闷热的山谷中
十点四十一分,我们攀至涧口城墙下端,这里,有西栅子一农户搭了一个凉蓬卖水卖冰棍。凉蓬下面的陡坡处,竖着一张梯子,一个农妇不停地高喊:登梯子一人三元!为此,户外的朋友戏称这是翦径。
虫虫经常组织大家到这儿爬山,和他家混熟了,交了五十元钱,他家就放行了我们一行五十人。
先期到达城墙上的队友在欢迎我们
此时,城墙上已经有另一伙爬山的朋友先我们一步到达这里,城墙上一时为满为患。向北望,那儿是西栅子。但因为大雾,基本看不到西栅子村庄和房子。
西栅子民俗村,位于箭扣长城山麓北面,四面环山,分为六个自然村。从这里攀登箭扣长城,只需要攀登一百多米即可登上涧口,所以这里是登箭扣最方便的地儿,但因村口设点收费:每人二十元,逼得户外的朋友不得不舍近求远,纷纷从卧佛山庄方向登山。如此一来,登上涧口,就不得不多爬升将近四百米的的山路。
西栅子村示意图
西栅子村有一条公交路线是北京936支线(西栅子五队-怀柔公交总站),发车时间:于家园11:30、16:30 西栅子6:30、13:10。乘公交到箭扣,可在旧水坑住下。左侧那个小村就是西栅子五队旧水坑,这里有著名的影友之家“赵氏山居”。山居主人赵福清以其热情周到的服务赢得了户外影人尊敬,目前,“赵氏山居”在影人圈乃至户外圈里都小有名气。
涧口稍事休息,大家开始向北京结方向前进。
前进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险段是“擦边过”。长城建在一处悬崖边,只有城外侧一条窄窄的小路紧贴着城墙,人要从这里过去,必须紧贴城墙,小心翼翼地蹭过去。
这是“擦边过”的外墙
此行第二个险段是三十八蹬。由于我们这个小队中均未走过箭扣,所以,大家都说不明白三十八蹬的具体位置,行进中曾数过几个比较陡的台阶,都与三十八对不上号。
再向前行,又一处立陡的台阶出现在前方,看那架势,肯定就是找了半天的三十八蹬了。
三十八蹬名列箭扣长城天险之一是名不虚传的,这三十八级台阶,每一级高约七八十公分,但宽仅容足,不仅登上每一级都需要手足并用,而且,脚下立足之地窄之又窄,向下一看,简直就是直上直下,恐高的人是断难从这里攀登上去的。
中午一点,我们在“将军守关”午餐。
“将军守关”这个敌楼与众不同,它不是建在长城上,而是建在城外,由一条甬道连接着长城,看这里的地形,它所坐落的位置,正好是一个小山包,有它的存在,既可以瞭望城外敌情,又可避免城外为敌人留下一个进攻的平台。真可谓匠心独运,可收攻守两方面的功效。
午餐之后,我们这个小队开始攀登“天梯”。天梯是登上卧佛岭的唯一通道。在七八十度的陡坡上,长城城墙凌云直上,最狭处仅六七十公分。两侧均系悬崖峭壁,站在这里,才可以真正体会到“一夫当关,万人莫开”的真正含义。
大雾作祟,无法拍出“天梯”全貌,只能拍几张近景。
登上“天梯”,再向前是更难攀登的“小天梯”。“小天梯”只有十米左右高,但它更陡,且没有台阶,想从此上去,只有凭借高超的攀岩技术,抠着石缝,蹬实石尖,迂回上升。因为我攀上“小天梯”较早,没有从下边仰拍“小天梯”的险峻,只是从上面拍下了队友攀上来的几张照片。
在这里,我们这个小队里的一个小伙子可能恐高,无论如何不肯向上攀,队友“山竹”主动留下来陪他等后队,以至山竹成了全队最后到达集结地的队友之一。
攀上“小天梯”即是佛头,这是卧佛岭的最高点。传说在上古时代,这里洪水滚滚,浊浪排空,大片田地化为乌有。当地百姓虽年年筑坝垒堰,但都无济于事,百姓只得望水哀叹,叫苦不迭。玉帝得知此事,便派二郎真君下凡治此洪水,以便为百姓造出一方田地,繁衍生息。二郎神领命下凡,挥起赶山神鞭,从天边驱来九九八十一座大山,以拦住肆虐的洪水。二郎真神将山赶至此处,排列得当,基本挡住了洪水,惟独中间由于道狭浪急,难以合拢。二郎真神使尽浑身解数,仍未如愿。此时,有一掌管天下田地的仙人到此,他见二郎真神诚心为黎民百姓着想,截水造田,感动万分。于是这田仙便大呼一声“我来也!”纵身跳入合拢之口,毅然仰卧于此,以身截流。田仙口念咒语,即刻化成一座大山,挡住了犹如万马奔腾的洪水。尔后,田仙施法,令灵魂出窍,扶摇而去。当地百姓为了永记这为民解难的田仙,把村名改为田仙峪,把那酷似人形的的大山称为卧佛山。传说卧佛山便是田仙峪的田仙仰卧而成的。
从卧佛山顶再向前行,即来到了令户外朋友神往的“鹰飞倒仰”。长城来到佛头北侧,这里是一个断崖,过去曾修有长城,估计比“天梯”还要陡,随着岁月的磨蚀,它全部坍塌了,留下一段高达几十米的垂直断面,过去曾有人冒险从这里下去,但因此而陨命的也大有人在。所以,现在即使有人想体验一下从鹰飞倒仰下山,大多也采取绳降的方式。没有人再敢直接向它挑战了。
别说从这里下去,站在断面边缘上向下看一看也是需要勇气的
从佛头北侧回看天梯所在的位置和鹰飞倒仰。左侧是天梯上来的位置,正面是坍塌的长城,即鹰飞倒仰。从山顶下来的长城到画面的中部,完全坍塌成了一个90度的断面。
在这儿,还曾经发生过613事件:2009年6月份13日,新婚夫妇陈某和魏某一个是国家某直属局的工作人员,一个是北大在读的博士,他们及三位同事,从生态观光园爬上箭扣长城。五人到达“鹰飞倒仰”后突然遭雷击,这对夫妇跌落山下,不幸身亡。
鹰飞倒仰是不能走了,我们只能绕行,从长城坍塌的边缘重新爬回一个小门,从这里循小路绕过“鹰飞倒仰”。
绕行的小路虽然没有鹰飞倒仰那么危险,但毕竟是和鹰飞倒仰在一个山体上,下降的幅度非常之大,很多路段也差不多是在垂直的山岩上迂回而下的。一周来总是下雨,兼之今天空气湿度太大,被山友们踩得十分光滑的山石分外滑溜,山友们战战兢兢地选择着每一个落脚点,抓稳了每一个石罅,互相照应着,艰难地下降。下降过程中,我脚下一滑,差点坠下山涧,幸亏我事先紧紧地抓住了身边的一棵树,尽管身体已经悬了起来,除小腿肚子在石头上硌了一下外,基本没受什么伤。
队友们艰难下降
绕小路,沿着户外朋友留下的红黄布条路标,我们又回到了长城上。此时回望佛头,除了云雾缭绕外,依然感觉到它的雄伟巍峨。
再翻过几个小山头,我们即将到达这次穿越的最高点----北京结。
原来,长城从山海关向西,至此分为两路,即大家所熟知的内长城和外长城。北京结就是内外长城分道扬镳的节点。公认的北京结在旧水坑村西侧小火焰山的山顶上,长城分别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延伸。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北京结是北部距此两公里的火药山九眼楼。
北京结位置示意图
内、外长城在北京结分手后,各自逶迤在崇山峻岭之中,经数千公里后,又在山西忻州市偏头关(俗称偏关)重新汇聚。
内外长城示意图
位于山西、河北的外长城,是中晚明北疆的国界。明前期,为了对抗北元和随后分裂而形成的鞑靼和瓦剌,曾多番出击,同时也沿前线修筑长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他及其后的多位明帝为保护自身和维护边境的安全,又沿太行山在山西、河北一段加修长城作为第二道防线,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内长城。
内长城不止是到偏关与外长城会合,在大同市灵丘县牛帮口还有一个分叉南下,沿河北、山西交界线,顺太行山向南,经娘子关、固关,在长治市黎城县东阳关结束,这个分岔也属于内长城,著名的娘子关、龙泉关就在这个分岔上。
以前,我总以为外三关是在外长城上,这次研究北京结之后内外长城的走向才发现,外三关也是建在内长城上,但为什么叫外三关,一直没有找到特别权威的说明。研究地图大致可以看出,内外三关的分界是岔向南太行山的长城,也许内外长城的区分就是以南太行山为界的。不知这个理解对与不对。
约五点钟,我们终于登上了“北京结”,这是“北京结”的标志----一棵松树。
如果天气晴好,在这儿应该可以看到外长城上的九眼楼。但今天却只能给我留下遗憾了。
九眼楼号称长城敌楼之最,因敌楼每面有9个箭窗而得名。九眼楼是万里长城之上规模最大,了望孔最多的敌楼,而且在军事防御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明朝为了有效地对长城全线进行防务管理和修筑,将长城全线划分为九个防守区,称为“九镇”,其中,蓟镇管辖长城东起山海关至南太行山的长城,宣府镇管辖北京结至西阳河(今河北怀安县境)段的外长城。而内长城上九眼楼至山海关一段归蓟镇的蓟州镇管辖;九眼楼至紫荆关归昌镇管辖。如果将九镇视为九大军区,其下不同的管辖段视为军分区的话,九眼楼的位置则处在两大军区三个军分区的交点上。由此不难看出,在如此重要的一个战略位置上修筑一座长城之最的敌楼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九眼楼上留下的碑刻有24通之多,其中大多是赞美它的雄姿,抒发作者壮烈胸怀的诗作。作为一个敌楼写下如此多诗文,也是绝无仅有的。古代军事家、诗人如此钟情于一座敌楼,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九眼楼的地位与众不同。
网上下载的九眼楼照片
在“北京结”休息留影之后,按计划沿内长城连云岭长城下撤。本来,我同虫虫事先打过招呼,准备穿越连云岭长城,我希望把这一段的两个景点----耷拉边长城和御史楼一并游览了。但因为路上不好走,行程比原计划推迟了几个小时。那我这个希望也不得不付诸阕如了。
耷拉边长城是传说中“修错了”的长城。这段长城,与连云岭长城在“三岔边”相接,自西北向东南方向延伸,经过两个敌楼后戛然而止,由于人们习惯于把修长城说成是修边,所以也称这段修错了的长城为“修错边”,户外则多称其为“错长城”。
耷拉边长城是否是修错了的长城,争论历来有之。但所有观点均无从考证,因此,耷拉边也就成为一个长城不解之谜。我无意去解这个谜,但我希望能看到耷拉边长城上著名的“玉石楼”。
网上下载的“玉石楼”图片(位置较高者)
从耷拉边往西不远的长城的一座敌楼(御史楼)里,曾有一块“御史碑”,在中华智库园发表的【御史楼”及其碑刻】一文中,对御史楼做了如下介绍:
“御史楼”是中华智库园区内长城上的著名敌楼,万里长城编号为106号楼。此楼在本段长城中海拔最高,体积也最大。原楼二层,上层有一栋座北朝南的瓦房和一个小院,现已垮塌,遗留的院墙和房墙基本完整。楼底层立有公元1580年(明万历八年)石碑刻一通,无碑座。从碑上所记文字中可知,有多位“御史”统领军队和民工修建了本段长城,故县志和当地百姓称此碑为“御史碑”,此楼为“御史楼”。
御史碑高1.25米,宽0.62米,厚10厘米。通过拓片认录,碑文是:
欽差總督薊遼保定等處軍務兼理糧餉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夢龍整飭、薊州等處邊防巡撫、順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臉都御史、萊陽張夢鯉巡按直棣監察御史、泗州劉光國整飭、昌平等處兵備、山東提巡按察司佥事、延安兵汴鎮守居庸昌平等處地方總兵官中軍都督府都察、同知、桐城楊四長軍關中軍副總兵都指揮佥事、撫寧徐枝分守、黃花鎮駐扎、渤海所參將署都指揮佥事、绥德李信分守、橫嶺城等處地方參將署都指揮佥事、漁陽李時監工官總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邊軍門督工委官、原任游擎、真定崔桂管工、鎮邊城守備、天津王鋮、橫嶺路中軍、原任備李太初、鎮邊城中軍崔尚武、把總張安、郭斌、□□、旗牌來思恭、軍匠賀禄安、仲銀韓、住馬朝用王舉、王甫、孫堂等□建。萬歷八年孟冬吉旦立。
这个碑记录了立碑人的本职、兼职、籍贯、姓名。但为此碑断句的这位老兄把标点点的一塌糊涂,以致读不成句。试重新为此碑断句:
钦差总督蓟辽保定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真定梁梦龙:整饬蓟州等处边防、巡抚顺天等府地方、都察院右佥都御史、莱阳张梦鲤;巡按直隶、监察御史、泗州刘光国;整饬昌平等处兵备、山东提巡按察司佥事、延安兵(备?)、镇守居庸昌平等处地方总兵官、中军都督府都察同知、桐城杨四长;军关(此二字疑有误)中军副总兵、都指挥佥事、抚宁徐枝;分守黄花镇、驻扎渤海所参将、署都指挥佥事、绥德李信;分守横岭城等处地方参将、署都指挥佥事、渔阳李时;监工官总委、保定府通判、仁和周边;军门督工委官、原任游擎(击?)、真定崔桂;管工、镇边城守备、天津王针;横岭路中军、原任(疑漏一字:守)备李太初;镇边城中军崔尚武;把总张安、郭斌、**:旗牌来思恭;军匠贺禄、安仲银、韩住、马朝用、王举、王甫、孙堂等*建。万历八年孟冬吉旦立。
从碑文所列官员地位看来,这个碑叫御史碑并不准确,领衔的梁梦龙是钦差、总督,他身兼三职的品级分别是:总督(大军区司令)从一品,尚书(部长)正二品,右副都御史(监察部副部长),正三品。总督职务远高于右副都御史,况且还有巡抚张梦鲤(省长)名列第二,他二人的御史身份均非本职,而刘光国虽属都察院派出的监察人员,但他的品级太低,这个碑以他的职务冠名显然是不合适的,再说,“御史”的职能也不是统领军队和民工修建长城。所以,这个碑叫“总督碑”也许更准确。
御史碑原来安放在连云岭长城段海拔最高、建筑规模最大的“御史楼”里,现被挪到200米外的一座敌楼中。附近村民介绍,曾有多批文物贩子觊觎这通石碑,他们图谋乘夜色从106号楼中偷运此碑下山,但因这段长城非常陡峭,石碑太重,每次偷碑都磨断了绳索,砸伤了人。其中有一次同时上山的三个人都被砸断了腿,天亮后才爬下山向农户求救。从106楼到105楼仅有291米,偷窃者运这通石碑,用时竟然长达半年之久未遂。他们数次夜晚上山偷运,天亮即停运,晚上再运。当地猎人曾看到这通石碑在这段路上被停放过多个地点,每个地点上都有一摊血迹,说明有人被砸成重伤。看来是偷窃者如此反复被砸,石碑被运到105楼内后,他们便放弃了原计划。也有另外一种说法是前几年兴建景区,旅游区老板曾想顺手牵羊把石碑窃为己有,石碑从御史楼已经偷运到此座敌楼,后经村民举报,在文物部门的干预下他们才没有得逞,但御史碑则一直就地摆放至今。
网上下载的“御史楼”图片
离开北京结,连穿四个敌楼,我们踏上了去庄户村的山间小路。 村里可能为吸引游客,从村头向半山腰修了一条步道。
在步道尽头,小队稍事休息,穿过庄户村,朝响水湖景区大门前进。这一段路有四公里。
在庄户村的宣传栏里发现这个村归渤海镇管辖。由此想到附近的渤海所村,及北面不远的四海冶所。这两个所是拱卫北京结附近长城的两个重要军事单位。
什么是“所”?卫所制度是明朝的一种军制。明建国后实行卫所兵制,几个府为一个防区,设卫(大家耳熟能详的天津卫、孝陵卫等,它们的原意都是这种军事单位的所在地)。卫以下设千户所、百户所。兵数大抵以五千六百人为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千户所,一百十二人为百户所。
以下是北京附近密集的卫所分布图,大家熟悉的白羊城、镇边城、沿河城等都是当年屯兵的“所”。
如今,它们的军事功能已经淡出历史,但却由此发展成了怀柔区两个重要的乡镇。
约八时,大家拖着疲惫的身体步行四公里来到响水湖景区外的集结点。九点,最后几位山友到达。十点四十五分,包车回到惠新西街南口地铁站。大家分头乘车返家。
本次穿越,最令人感动的是三位五零后女士:红旗、如烟、文茹。这三位好朋友相约而来,并且顽强地实现了穿越。文茹在五次大腿抽筋的情况下,在大家的帮助下依然胜利走到终点,克服的困难和付出的顽强和毅力是可想而知的。我与她们相识于马套,这次,她们的表现委实令我佩服不已。
队友照片
附:赞队友
虫虫
梁山朱富今又生,
甘愿奉献不为名。
队友欣欣堪笑慰,
幕后辛劳是英雄!
舍得
舍得辛苦舍得汗,
舍得热忱舍得情。
有舍有得孰轻重?
队友心中有天平。
巾帼三侠(红旗 如烟 文茹)
两鬓飞霜又如何?
策马扬鞭走山阿。
雄关天险踩脚下,
谁敢小看老太婆?
红旗
红旗飞舞过群山,
百花烘托一枝燃。
步履轻颖身如燕,
敢将半百比少年。
女人如烟
如烟云雾如烟身,
半百年龄赤子心。
敢将羽檄传箭扣,
刮目相看重识君!
文茹
文茹娴静不狼吞,
少女情怀祖母身。
超越自我传佳话,
箭扣归来更精神!
山竹
翠竹不争百花香,
自将碧绿饰山岗。
严冬万木雕零后,
始见大节更煌煌。
肖
雁翎子弟出僻壤,
布衣不羡名利场。
助人为乐本天性,
白洋淀边好儿郎。
墨
花甲注册布疑云,
遁入花丛不现身。
独领风骚身心健,
老妪原来是丽人。
随缘
口不能言耳失聪,
向往生活更充盈。
身残志坚堪嘉勉:
排除艰难跨长城。
游记写的很好,文采很棒!有文有图,内容详尽!后面的几首描述诗,可见功底不一般!箭扣走过,鹰飞倒仰也徒手下过!但今天才知道箭扣其实有这么多的典故和传说!真的长知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