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平面上升60m后的中国

前一段网上流传一篇文章“海平面上升60m后的中国”,这篇文章内容如下:

 

这是新华社的“记者”发的文:


  冰川自两极到赤道带的高山都有分布,总面积约达16227500平方千米,即覆盖了地球陆地面积的11%,约占地球上淡水总量的69%。现代冰川面积的97%、冰量的99%为南极大陆和格陵兰两大冰盖所占有,特别是南极大陆冰盖面积达到1398万平方千米(包括冰架),最大冰厚度超过4000米,冰从冰盖中央向四周流动,最后流到海洋中崩解。

  科学家认为,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冰盖和山地冰川的融化,是导致全球海平面上升10-25厘米的原因之一。如今,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的数值正在不断增加着。如果南极冰盖发生崩解,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近60米。如果南北极两大冰盖全部融化,其结果会使海平面上升近70米。



海平面上升60m后的中国


  国家海洋局发布的《2010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海平面上升加剧了海洋灾害的发生。

  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比常年高67毫米,与2009年海平面基本持平,渤海、黄海2月份海平面和南海10月份海平面均为近30年来同期最高值。

  同时,2010年我国沿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海平面均高于常年。其中,山东、江苏和海南沿海海平面明显偏高,分别比常年高82毫米、82毫米和84毫米;天津次之,为71毫米;其他沿海地区介于50-67毫米之间。

  公报指出,近30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6毫米/年,高于全球海平面1.7毫米/年的上升速率。渤海、黄海、东海、南海沿海海平面平均上升速率为2.5毫米/年、2.8毫米/年、2.8毫米/年、2.5毫米/年。预计未来3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还将继续上升,比2010年升高80-130毫米,沿海各级政府应密切关注其变化和由此带来的影响。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产品研发部主任刘克修表示,全球气候变暖是造成我国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此外,地下水开采、沿海地区大量建设高楼大厦等人类活动造成的地面沉降也是造成海平面相对上升的重要因素。控制人为因素影响,缓解我国海平面上升的趋势,将成为一项长期的工作。

  国家海洋局认为,海平面上升作为一种缓发性海洋灾害,其长期的累积效应将加剧风暴潮、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土壤盐渍化和咸潮等海洋灾害的致灾程度。

  2010年10月,福建沿海海平面异常偏高,高于常年同期174毫米,高于2009年同期91毫米。台风“鲇鱼”在福建漳浦沿海登陆时又恰逢天文大潮、风暴增水与异常高海平面叠加,造成了严重的风暴潮灾害,6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6亿元。

  海平面上升使潮差和波高增大,加重了海岸侵蚀的强度。我国海岸侵蚀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辽宁、河北、山东、江苏、上海和海南等沿海地区的部分岸段。海平面上升和地下水位下降等因素导致海水入侵,环渤海地区是受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同时,长江口、珠江口的咸潮灾害进一步加重。

  国家海洋局建议,沿海各地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海平面变化影响调查工作,开展海平面变化影响评价和脆弱性区划,在实施围填海等大型涉海工程时充分考虑海平面上升因素,在咸潮、海水入侵与土壤盐渍化影响严重地区合理调配淡水资源,在建设和加固海洋防御设施时合理选址,保证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保护滨海生态环境,有效应对海平面上升。
=================================



不知道这些“砖家”、“噱者”、“记者”提出海平面上涨六十米有什么依据?

是以下的原因吗?
①气候变化。如极地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面上升,造成全球性海侵。反之则形成海退。   
②地球自转速度变化。速度加快,赤道地区海侵,两极地区海退;速度减慢,赤道地区海退,两极地区海侵。   
③构造运动。如洋中脊扩张加快、体积增大,可在两岸地区发生海侵。   
④地球的膨胀或收缩,膨胀导致全球性海侵,收缩则造成全球性海退。海侵(或海退)可由一种因素引起,也可能由几种因素的叠加所致。

观察第四纪以来古海岸线的变化,上升60米,是否有依据。

古海洋的变迁大多与地球构造运动有关,洋中脊扩张,导致海盆缩小,海平面上升。

气候变化是个复杂的问题,根据地质勘探研究,近3百万年来的气候,也是冷热交替,有规律可循。

 

      距今最近的一次地球冰河期始于8万多年前,并于1.1万年前结束。在这7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气候曾多次反复剧烈变化,大西洋北部的温度每隔10年到20年不是升高十几摄氏度就是下降十几摄氏度,科学家们对于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一直存在很多争议,其中不少人认为应源于太阳活动发生的突变。现在,这个困惑科学界多年的悬案终于有了答案,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白令海峡洋面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全球气候大幅度变化的关键因素。

 
根据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的报道,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科学家发现,全球气候自上个冰河期结束以来变化不大,气温也相对稳定,同距今10万年前的情况类似,地球温度剧烈波动的情况只出现在冰河期开始以后。科学家们认为,冰河期开始后,巨大的冰原逐渐扩张,蔓延到了北美、格陵兰、欧洲和亚洲北部地区,由于冰原消耗了大量地球上的水,全球海平面迅速下降,其高度较目前水平低了大约50米,白令海峡这片连接俄罗斯东部与美国阿拉斯加的海域底部便浮出了水面,整个海峡闭合,导致海水无法从太平洋进入北冰洋。
 
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利用巨型计算机针对白令海峡封闭和开放两种情况进行气候模拟实验,并在实验中逐渐增加北纬20度到50度之间北大西洋的淡水量,因为科学家们相信,在冰河期温度升高的日子里,北半球冰原融化后的大量淡水进入了该片海域。实验结果显示,大量位于海水表面附近的淡水层会大大削弱海洋输送洋流的能力,改变大西洋和太平洋之间热量与盐分的传送,进而使包括格陵兰岛在内的大西洋北部温度降低,若洋流完全被阻断的话,格陵兰岛的温度可下降12摄氏度。
 
科学家们指出,两种不同的情况下地球洋流得以完全恢复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当白令海峡闭合时要花费1400年,而海峡开放时只需不足4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类似目前这种海峡开放的状态,地球洋流相对平稳,全球气候不太可能发生剧烈变化。而在可预见的未来,由于海平面仍在不断上升,白令海峡将保持开放状态,由地球洋流引发的全球气温突变现象也不太可能出现。
博雅散人发表于2012-04-09 09:22  
分享到 
(2041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