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燕赵访古行之(3)寻古易县


但后来,计划不如变化快,我还是顺利的游览了清西陵。后话后表。
清真寺内,一只蔷薇顽强的开放
历经千年,道德经幢上的刻字仍清晰可辨
抵达易县的时候,还不算晚,我决定抓紧时间探寻县城内的古迹:清真寺与道德经幢。道德经幢是国宝,必须要看,清真寺是我在谷歌地图上发现的,没想到竟是省保。况且前往道德经幢,正好路过清真寺,那自然不能放过。
下了长途客车,我便开始步行,依寻着谷歌地图,我走到易县清真寺。寺门建得很漂亮,边上是个小学校。我见寺内无人,就独自走了进去。想来伊斯兰教徒应该是每日礼拜的,教徒可以随时到寺内礼拜,所以它才没有关上门来。
这个古朴的小院落,主体建筑都在中轴线上,古朴的明清殿堂还是风韵犹存。整体由影壁、大门、省心殿(又称穿心楼)、礼拜殿、讲经堂、阿訇居室、浴室组成,占地三千余平米,其中省心殿、礼拜殿为原建。现在的清真寺是省保,公布时间是1993年7月15日,依据为明、清古建筑。
资料显示,易县清真寺位于易县易州镇里仁巷内,始建于元代,具体年代不详,原本位于古燕国下都遗址碑东村,元末至正年间(1341—1368年)焚于战火,明景泰二年(1451年)迁至今址,明、清两代均有修葺。其中礼拜殿为硬山勾连搭式,面阔三间,进深有四座单体相勾连,面积420平方米,前殿为六架梁卷棚式,中殿五架梁,后殿九架梁。
建筑群最后的部分非常有特点,为重檐四角攒尖顶(称为窑殿),各殿檐下均用斗拱,殿内尚存藻井。
寺内还存有多块古碑刻,我因心惦道德经幢,未能仔细阅读。后查阅资料得知“寺内有明隆庆六年(公元1572年)住持题名院记碑、清重修碑。此外,礼拜殿前有隆庆六年《住持题名院记》和《掌教序列》碑刻两通,是对清真寺变迁沿革进行研究的宝贵资料。”

清真寺崭新的山门
寺内大殿
清真寺内最有特点的窑殿
清真寺殿殿相连

依照地图,我来到文化广场,地图显示这有条小路能直达道德经幢,可不想广场边正在修建高档住宅小区,成了建筑工地,我也被工地阻隔了。和一位大姐打探了下,我决定绕路前行。正好行至南环路上,看到一家还不错的旅馆,就先安顿下来,60元的单人间有空调有热水。在房间洗了把脸,就快速出门。
绕了一个大圈,终于在一位老奶奶的指引下找到了道德经幢,着实不易啊。现在的道德经幢被围绕在空旷的建筑工地中,虽然也有路可行,但仅仅依照地图可是有点困难了。
远远的就能看到一座古式的八角亭,四周有人种了些地,还有片已收割的苞米。亭内一根石柱高高耸立,这必定就是著名的道德经幢。
远望去,道德经幢处在农田中


好在这苞米还长不过6米高
经幢,是唐代才出现的一种多面体佛教石刻,多为八角形八面棱柱(也有六面、四面、十六面的),少数作圆形石柱体,一般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算是塔的一种。后来道教兴盛,也模仿将老子《道德经》刻在柱上,于是便有了道德经幢。
目前国内可查的道德经幢有四个,易县道德经幢高6米余,是最大的。据《天下舆地碑记》,经幢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起初在县城西的开元观,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由知府张孝祥迁到府衙内,后又迁到城西南隅的龙兴观现址。而龙兴观始建于唐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一直是我国北方的著名道教活动场所,如今除了道德经幢外,别无它物,可以说历史上的龙兴观已荡然无存了。
易县道德经幢为八角柱体,分幢座、幢身、幢顶三部分。除幢顶为青石外,其余皆为汉白玉。幢座为一仰莲石雕,座下的方形平台为后世补砌。幢身由上下两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共高4.29米,直径90厘米,八角柱体每面宽40—42厘米。幢身书有“太上玄元皇帝道德经”的字样,各面镌刻唐玄宗李隆基御注老子《道德经》共计八十一章,文为苏灵芝所书。
道德经幢上部

唐朝皇室姓李,自唐高祖李渊起尊老子为始祖,以此神化皇族,并借助老子的思想治国安民,“内用黄老,外示儒术”成为唐王朝的政治基石。当年李渊起兵反隋时,就曾利用当时的“老君子孙将治世”的流言获得舆论支持,宣传自己是老子的“圣裔”,尊老子为“圣祖”。
唐太宗李世民时,也下诏曰:“老子是朕祖宗,名位称号亦在佛先”。
唐玄宗李隆基最崇道教,并把老子尊为“万教之祖”,称《道德经》为百家之首,在六经之上。其实,玄宗也是出于政治需要,玄宗大力推行“崇道抑佛”政策,以消除武则天执政时大肆佞佛给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造成的消极影响,
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玄宗亲注老子《道德经》颁之全国,并下诏要求“士庶家藏一本,劝令习读,使知指要”(《龙角山记·唐明皇诏下庆唐观》),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玄宗用道门威仪司马秀言,令天下诸州皆于一大观内立石镌刻道德经幢,供人颂读。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正月,玄宗还 “首置玄学博士”,大力推崇以老子《道德经》为宗首的道家学说。

文字真是有着神奇的力量,你仿佛能看到千年前的辉煌
如此美妙!无以言表!
易县道德经幢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被建造出来的。
只可惜千年过往,关于道德的基准早已倾斜,关乎于此的话题也几乎绝迹,即便有也是虚伪之作。我身处的周遭,人们也不再关乎内在的精神层面,只在乎外表的虚华。
这也许是社会发展所无法避免的,但我依然认为,人的内在修为,仍需不断修炼,而不是去迎合尘世。内心,本是人的精髓,应是纯净的乐土,如若你将此玷污,还谈何为人?
一个拥有丰满精神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这个“成人”的过程或许需要一生时间。
试问这个沉沦浮世,究竟该注重什么?我曾梦回盛唐,众人善心,崇贤爱才,文风兴盛,游侠遍野,官者公正,民者聊生。而吾访众友人,游万山水,推杯换盏间就有良词歌赋,览古寻思间便是感慨良多。
一个拥有丰满精神世界的人,才是真正的人,而这个“成人”的过程或许需要一生时间。
我这是照抄作者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