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耳山探路记

2013214,我、紫龙等四人完成了房山区的猫耳山西葫芦棚——猫耳山——东葫芦棚的环形探路穿越。而对我则更有其特殊意义,这就是,这是我对房山境内山脉的首爬。通过对猫耳山的穿越,使我对房山的山脉有了一点初步了解。




猫耳山位于房山区中部,东南距房山城约11公里,从六里桥东座386公交,再倒房32路,到驷马沟近两个小时,是坐车和用时都比较理想的一道山。

我们一行四人,很顺利的在房32路终点站下了车,在紫龙引导下向葫芦棚村溜达,一路上“7.21”洪水的痕迹仍历历在目,到处有过水的痕迹,很多山体坍塌。另外,此地区仍属京西煤矿的范围,各道小山沟都有小煤窑的痕迹,造成这里路是黑的,山是黑的;到处堆积的是采煤和采石留下的废渣尾矿,这是乱挖乱采,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小利的写照。这种情况,不用多少洪水冲力就能形成很强的泥石流,因此可以断言,似这样的山区如不进行综合治理,不远的将来更大的灾难会以自然灾害的形式发生。还有一点,就是我发现房山的山脉一般坡度较大,且多断崖绝壁,山上荆棘丛生,植被种类单一,成材林稀少。所有这些,让我对房山的山脉缺少好感。



    我们穿过两个自然村庄。很显然这里的年味还很浓郁,鞭炮阵阵,硝烟弥漫,并且每个宅院的门口都整齐地摆放着已经燃放过的礼花弹空壳,大有家家攀比之意。我们通过葫芦棚村好长一截路以后,那种满山的煤黑和滚滚废矿料堆积的景象才被猫耳山自然美景所代替。

猫耳山, 海拔1307,山势较陡,山体呈北东向延伸,顶部有二峰突起似猫耳状,整个山体由西北向东南倾斜,造成南坡陡峭,北坡坡缓的背斜状态。我们从南破西侧沿羊肠小道徐徐上行,紫龙则是边走办看轨迹边做着标记。当来到大约89百米高度时,竟然发现这里是一处故居。故居由上下两个院落组成,在下一个院落的院墙外,竟然有一眼清澈的泉水。真的应了那句“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古话了。这里地势很高,泉水以上的流域面积很小,山坡的覆盖层较薄,连年大旱,很多江河干涸,而这泉水汨汨淙淙的悠然长流,这种自然现象是多麽奇妙啊!


   我们沿小路来到猫耳山西侧的山脊,小路越过山脊向山脊的背面降下,而此山脊直通猫耳山主峰,但山脊再没有了路径。可能因为这个高度已经是人迹罕至,动物的足迹多了起来,在一块巨大的岩石下面,我还看到一堆白骨,根据尺寸推测,应该是山羊或者是村民家养的羊只。我们沿山脊向猫耳山攀升,多半的地方很陡峭,需要手脚并用,做狼奔猿挂才能前行。我发现猫耳山也和很多山一样,其山脊也处于逐渐崩塌过程中,很多岩体已经开裂并脱落,不定哪个早晨,山体经不住最后一滴雨水冲刷而崩塌。

   12
20,我们登顶猫耳山,在这里午饭,然后沿猫耳山东南侧的山脊下降,下午三点多,我们又回到葫芦棚村,猫耳山穿越完成。下午4点正,乘房32路返回,19:00到家,结束一天的活动。

   

据介绍,猫耳山古称茶楼顶。因其从顶峰向东北、西北、东南三个方向延伸出三条山脊。酷似古时煮茶的 “风炉”,因此而得名,今人因山顶分为两支,远观酷似猫的双耳,因此称为猫耳山。这个与门头沟的髽鬏山的命名有异曲同工之妙,都透着当地村民直观、质朴的情感。

    西北山脊尚有古迹,这次无缘凭吊,等待下次了。

带你去转山发表于2013-02-16 09:23  
分享到 
赞过
(3504次阅读/54个评论/30人赞过)
    一江南
    等膝盖好了,跟转山大哥去转山
      好啊 等老弟了
    尘沙

    全文拜读

    望能同行

    雷子
    现在水迹还有啊  整修的确实比较慢  
    不会游泳的鱼
    强
    爱美爱自然
    最后一张照片,看着真象一只卧着的猫咪。漂亮呢。

      据紫龙说,只有从这个角度才能看到真正的猫耳朵

      下次从这里走一次   欣赏一下。

      好。期待。俺也想去!
<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