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比寻常的经典之旅——五一穿越嵩山
2013年的“
(像管道一样的玉皇沟,曲折幽长)
一、嵩山,非比寻常的穿越。
按五行方位,中岳为“中央戊己土”;而春季登临,占了“东方甲乙木”,加之本人命里木旺。木克土,故而这一定是一个顺利完美之旅。于是27日报名,
29日早6点少室山脚下农家院下车,近10个小时的颠簸,使我苦不堪言。多年来出行不是飞机即是软卧优待,对这种苦头已经严重的不适应了。但是户外的魅力就是苦中作乐,以虐为乐,这也没啥好说的。我暗下决心,抖擞精神,期望在这两天的穿越中不拖年轻人们的后腿。第一天的线路是从少室山东南侧的玉皇沟进山,从南侧的少林寺景区下山,据说有三、四十里,向导老李操着标准的中州口音:“我们说的三、四十里,就是四十里”。
(玉皇沟入口)
7:30队伍出发,几分钟以后即进入玉皇沟深山峡谷。这道峡谷曲曲折折,狭窄而幽长,进到谷底,有种进入曲折管道的感觉,在这根管道里迅疾流动的凉风,吹在身上舒适惬意。仰头看整个山体,多为岩石构成。整个地貌典型的幽深峡谷地形。这样的山谷即使有路也会很陡峭。向导老李边走边介绍着各个山峰的名称。这是个50岁汉子,风趣、活泼,走路有如脚底生风。多年打猎,政府禁猎以后即以采药为生,据他说,采药有时一天能赚四、五百块呢。生于斯长于斯,典型的当地老乡。听着老李如数家珍般的介绍着山峰、沟梁、野菜和中药材,有句粗话形容他对这一带的熟悉程度很恰当:这是他撒尿洇透的地方啊。
开始,我由于前夜睡眠不好而有些懵懂,甚至感觉很不舒服。随着山路的抬升和景色的惊奇,我也越来越精神起来。边听着老李的介绍,脚步不停,忙着赶路,手也不停,忙着拍照。你只要从这一天路线几个景点的名称就能判断其精彩程度:玉皇沟、太阳峰、水帘洞、磨肚崖、瘦驴背、连天峰、三皇庙、
一石一世界,一石一菩提(前队8人)
从玉皇庙沟到山脊,这是线路的第一段,纯粹的上升路段。山高谷深,宽窄盈身。这里岩石绝对充分发育,植被只是配角,点缀一点绿色,而山谷的坡度却不断地陡立。我们像羚羊一样在大小石头上跳来跳去。真正的是一石一汗滴,一石一惊心,一石一狼奔,一石一猿挂,一石一重天,一石一境界,一石一世界,一石一菩提。
(玉皇沟水帘洞)
待我们攀爬到水帘洞时,大家都已经是挥汗如雨,气喘如牛了。所谓的水帘洞,就是从高山上飞下的巨石卡在两山之间,形成十几米高的断崖,石下成洞,洞可侧身通过的巨石之间的缝隙。大概雨季时峡谷有泉水溢出,从巨石上洒下,当地老乡便称此处为水帘洞。路到此处实际已经没了路,只是在悬崖峭壁上好心人安装了几段铁索 ,可供人们四肢并用的攀升。动作不协调,恐高、高血压、心脏不结实的是绝对不该玩这条线的。到了这里,我对向导老李说:留下照顾后队吧,我们前队几个人能照顾自己。于是老李留下,我们8个人按照前人的足迹继续攀爬。
(磨肚崖)
大概10点钟的时候,我们攀到了山脊。从山脊到少室山主峰连天峰,是这条线的第二段。这一段就是在山脊上不断向主峰靠近,直至登上主峰。这一段路大概
(瘦驴背)
借午餐的时机,我站在这嵩山的最高处,用心观察了周边的景色和情景。原来,所谓嵩山,由少室山和太室山两座山脉组成。两座山脉又各有36峰,即为嵩山72峰。少室山在西侧东西走向向北倾斜;太室山在东侧南北走向东倾斜。两座山的最近点据我目测
(上山之路)
站在连天峰,近处山脉,壁立如挂,岩石多为石英岩和砂岩,并呈节理形分布。远远看去,似千丈帷幔垂下,风雨侵蚀,帷幔上形成不同的优美图案,使人目不暇接,任人遐想。再向北望,虽有雾霾遮眼,但那是黄河的方向吧,以黄河之雄,衬托嵩山之峻,此中州之大观。也因为嵩山地近黄河右岸,才使得1
500余米的嵩山显得挺拔高峻。连天峰南望,峰奇、路险、石怪,景秀异常。山峰争艳,千奇百异,有的拔地而起,一剑指天,有的逶迤连绵,连接苍穹。峰峦参差,峡谷纵横。更奇的是,站在连天峰,以近乎垂直的视线,俯视登封古城。少室山则有劈地摩天,气冠群伦之气。一山带水,以水绕城,街道错落有致,苍生炊烟朦胧,予动与静,一派祥和。如果是夜晚,万家灯火通明,那肯定是另一种景象,嵩山为神山,想只有上仙们才有如此眼福吧。午餐完成后,全队即从主峰西南面下山,下山的路也很险要,几个地方用了绳子下降。这段路算是此线的第三段吧。
(下山之路)
下到山腰,一条空中栈道将山体分为上下两截。
(三皇庙,有如仙境)
栈道西侧与少林寺景区连接。这一段景点主要有栈道上的石门、吊桥、书册山等。我本来就有恐高的生理缺陷,这条横穿在绝壁上的栈道,一米多宽,道下确是万丈深渊。走在上面,时时感觉腿发软,后背发冷,但却感觉很刺激,很富于挑战。
这一天的最后一段路,即是进入少林寺景区了。这一段主要是塔林和少林寺。晚上6点多,结束了这一天的穿越。
(太室山南麓卢崖瀑布)
第二天,即
二、嵩山,天然地质博物馆。
18亿年前,嵩山地区发生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这次运动使嵩山地区的白色石英砂岩发生强烈褶皱变为直立状。经不断的风雨侵蚀,形成貌似一版本即将打开的书册。地质学家们形象的称这种岩体为书册崖。
(书册崖)
(波痕岩体)
(交错层节理)
(帚状节理)
3000米空中栈道上看到的尤为多多。在书册结构下,嵩山岩石又分为波痕(由风和水流作用形成的岩石纹理)岩体,交错层节理(多组不同方向的书册崖冲击形成),帚状节理(一端收敛,另一端撒开,犹如扫帚)岩体等。由于嵩山这种特殊的地质构造,形成了这里无数的裂点、悬崖、瀑布、壶穴、深涧和碧潭等优美景观。
(太室山南麓一线天)
说到地质现象,不得不提的是太室山南麓的一线天然大裂谷。大裂谷长约百余米,高约五、六十米,宽处
三、厚重的人文积淀。
第一天穿越归来,农家院李老板到我房间聊天。他说自己喜欢看书,他说自己很喜欢嵩山的山山水水,他说嵩山地区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积淀很深厚,深厚到人们短时间是了解不完的,这是巨著。经过两天粗粗的观察,李老板的话我是相信的。
佛、道、儒三教在嵩山地区交汇,形成佛家禅宗祖庭少林寺、道家道场中岳庙和儒家著名书院嵩阳书院的鼎足而立局面。
却是因为时间太短,无暇考究这方面的奥妙,这里只是点题,这里为自己留下一道作业:有机会再来,那时再不走马观花,要将嵩山作为一本书来精读。
我天 你玩的够大的 线路挺长啊 。好的看活动来吧
转山大哥此文写得好
全部游历过程清楚
对嵩山地质人文方面介绍看来也下了大功夫
全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不得不收藏!
只是啊 又错过一站经典!
读完此文能感觉到作者为写此文查阅了大量资料,才完成了一篇难得的好文,真是辛苦了。
也许作者没有地质地貌之类的地学教育背景,在使用资料上有些问题。
“18亿年前,嵩山地区发生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这次运动使嵩山地区的白色石英砂岩发生强烈褶皱变为直立状。经不断的风雨侵蚀,形成貌似一版本即将打开的书册。地质学家们形象的称这种岩体为书册崖。”
现当今的嵩山是东西向与地质时代中岳运动形成的南北向的“古嵩山”山势走向不同。
中岳运动形成的南北向的“古嵩山”,在前寒武纪经历了两次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后已被夷平而不复存在,其残迹于三叠纪时已被掩埋于四千米厚的地层之下。
回复“非比寻常的经典之旅——五一穿越嵩山”一文
http://www.517huwai.com/thread/8078?fromid=spacefeed
说起嵩山,散人不陌生,本人的爱好兴趣3G(GE、GM、GPS)、3S(GPS、GIS、RS)科技应用在科技考古方面的相关研究.重点在环境变迁.太行八陉人文地理及自然地理研究.太行山脉中南段障石岩地貌地质研究.汾渭堑谷地带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的研究.
嵩山是个很好的户外观赏地方,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的内涵很深,通过观赏美景,能提高人审美情趣、陶冶情操。
我在2012-02-18 发过一篇,里面也提及到这些。
北京自然环境变迁(四篇)
http://www.517huwai.com/blog/19537
景色真不错!
真是太险太美了,还是户外的路线更精彩啊,可惜我这体力貌似跟不下来啊,真是羡慕嫉妒啊~~
这个没有可比性吧,我只是不恐高啊,有机会转山大哥带我走走这么美的地方吧~~
不能跟你转山,就在这读山了。从图中山的凹凸裂纹,残岩断壁,古树枯藤。领略了山的伟岸,山的坚韧。 山值得我们去研读。
我自己又看了一遍,改了好多错字。错字太多对不起大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