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西湖——漫游(中)
风景越是秀美之地越是能聚集文人雅士,孤山这方天地古往今来承聚了众多贪恋此间山水之士的前世今生。不来孤山不知林逋是何许人也,像我这种对中国文学喜爱却不尽知的凡夫俗子相信不在少数,回头做了功课才算认识了这位在1000多年前就已经隐居于孤山这方山水间的北宋奇人。据传此人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40岁前曾漫游江淮,后隐居西湖,结庐孤山,20余年以湖山为伴,终生不仕不娶,唯喜植梅养鹤。这样的人果然是与山水结缘的人。想来在这湖光山色间百花畏寒不绽娇颜之时,独有梅花傲霜斗雪尽情盛放,推窗赏景暗香幽然,鹤鸟头顶蔻丹巡游林间,苍茫天地任其鸣唱翱翔,此情此景身处庙堂闹市之人又如何能享受得到呢?一首《山园小梅》尽是把这美景描绘其间:“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如此懂得自然情趣的人定然不会是个冷情寡意之人,我想他之所以终生未娶想必是位专情于心的人,看他百花芬芳中独情于梅花,飞禽走兽中只专宠仙鹤就当想到,他也是位不滥情于江湖的风流隐士。“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一曲《相思令》道出多少儿女情!
孤山不孤,孤山不大,娇艳的山茶开得正时候,妩媚的杜鹃苍翠中吐露新颜,一切娇嫩的色彩欣欣然绽放在这盎然的春意里。漫步孤山,你可以在这方山水间寻访到大大小小、从古至今众多先人的遗迹。从孤山下来我便看到一座跃马英姿的雕像,雕像下有两三位老人在休息,走到近前才知道此像是近代民主革命烈士陈英士,此人曾被孙中山先生赞扬是“革命首功之臣”,牺牲时年仅39岁。雕像刻画了这位革命志士在武昌起义时跨刀驭马英勇奋战的勃勃英姿。听说孤山上还有鲁迅先生的雕像,但是我并没有见到,想着这位“狂人”的刀剑之笔原是想去凭吊一番的,可惜此次杭州之行我和他像是无缘的,竟是在绍兴也没能去他家里看看,遗憾呀,遗憾!

我在这里到是见到了心中的传奇女侠——秋谨的墓,还记得小时候家里有本小人儿书,讲的就是秋谨的故事,后来又看过电影,这位冲破封建礼教,提倡男女平等,忧国忧民立志革命的晚清女性早已在我的心里留了印迹。眼前的汉白玉雕像,头挽素髻,唐装褶裙,左手叉腰,右手执剑,娥眉微蹙,英姿飒爽。方形的墓前嵌着孙中山先生的题字“巾帼英雄”,台阶上放着几束鲜花,墓的四周被苍翠的植被环绕。站在墓前,想着这位生活在那个年代的女性,究竟是有着怎样与众不同的思想,才能走出封建礼教给中国女性扎下的牢笼, 又究竟是怎样的社会思朝引导了一位敢于抛夫弃子走上革命道路的母亲。一句“秋风秋雨愁煞人”又怎能尽述鉴湖女侠壮志未酬心忧恨的满腔悲愤。默默地行礼致哀,对她33岁的短暂人生扼腕,向她坚定的革命意志奉上崇敬。近代还有个传奇人物也葬在了孤山上,当然如今也只是遗址了,他就是近代传奇爱国诗僧、国学大师苏曼殊。此人的人生经历比较传奇,他是个中日混血儿,还是辛亥革命运动时期最先觉悟的知识分子之一,十六岁就出家为僧,他对诗、文、小说、绘画无有不通,而且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文字,这种有才情的人物可能都不长命吧,他在35岁的时候就穷病而亡了。这些都是课前作业的内容,但往往实际去做的时候才发现诸多无缘,也罢就让我在这里漫步寻踪缅怀追思吧。
2014甲午年清明日
影月阑姗发表于2014-04-20 20:33
(375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