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万人帐篷节纪行
古老的宝轮寺塔下,一片碧绿的草坪和雪松林中瞬间扎起数不清的帐篷,其大小各异、五颜六色在阳光的照射下,像儿童画一样格外绚丽夺目。5月19日上午三门峡万人帐篷节在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拉开了精彩序幕。
两千多名郑州驴友背着大包小包,凌晨四点多齐聚郑州站西出口,乘坐这次活动的承办者三门峡市政府和大河网提供的30多辆大巴车,浩浩荡荡沿着京广快速路向北进发,还有不少驴友自驾前往。
上午9点多到达湖滨区的会展厅参观了户外用品和车展会,统一身着白色T恤佩带参会证的驴友,一下子使巨大的展厅热闹起来。不少人在广场和大厅里悬挂的摄影作品前留连,面对一幅幅天鹅定格的美妙身姿,感受到“天鹅之城”的迷人魅力。
临近中午在陕州公园,如今辟为“天鹅湖城市湿地公园”安营扎寨,郑州驴友驻地是这次活动最大的帐篷区,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情景。
这是三门峡吗?二十多年前我来过这里。看到绿树掩映中的宝轮寺塔,我回想起那时塔前塔后光秃秃的,不远处的石坊门塌落一角,别的就没什么东西了。三门峡市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建起大坝使黄河得以安澜而出名,成为最亲近黄河的新城,而三门峡取名则来自大禹治水的传说,神斧劈山形成“人门”、“神门”和“鬼门”三道峡谷,河道里有鬼石和神石将黄河水分三股,如同三座门而得名。记得那次出差印象中的市区就一条弯弯下坡街道,没啥看的。去黄河大坝不知何故未成行,听说建水库时将三门峡的老陕州城拆了,后来因为苏联专家设计失误,库内水位过高会造成渭河回流淤沙,才降低了原设计蓄水量,陕州城部分建筑因祸得福存留下来。于是跑来看渡口边的陕州公园,看唐时建的塔,这可是中国四大回音建筑之一,又名“蛤蟆塔”,因塔前击掌会产生蛤蟆一样的叫声而名扬四方。
没想到今天参加驴友活动故地重游,看到此地成为林木郁郁葱葱遮天蔽日,湖光粼粼天鹅游弋的城市公园,惊叹变化之大。拆了陕州城成就了天鹅湖也算有失有得吧。
午间驴友结伴埋锅造饭,三门峡市政府提供了饮用纯净水,还用消防车载来洗漱用水,大大方便了生活之需。等待晚上的篝火晚会时间尚早,众人有钻入林子躲避暑热的,也有四处游看的,还有在草坪上拔河比赛的,助威加油声和欢笑声不绝于耳边。
忽然营地间走来一队华盖旌旗,“虢国君王携夫人来了!”果然见宫娥彩女仪仗威严簇拥“国王”、“虢国夫人”,面带微笑频频向驴友致意,引得长枪短炮一阵狂拍。
漫步林荫道忽然间瞥见一处清灰色的古建筑,走近观看原来是近些年复建的“甘棠苑”、“钟鼓楼”。院落楼台亭榭格调肃穆古朴,透着盛唐秀丽风韵。“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树半城田。”这是昔日陕州故城的真实写照,有选择地恢复一些古建筑还真多少使人感受到一些历史气息。提起老陕州不得不想起“召公”与“甘棠”,至少唐代文献显示这里已有“召公祠”的存在。召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姬奭,还称之召伯,他可是西周的总理级高官,曾辅佐周王灭商纣,为周传承800多年奠定了夯实基业。特别值得称颂的他应该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深受百姓爱戴的清官,如海瑞、包公一样的人物。成语“甘棠遗爱”颂扬的就是召公清正廉洁、体恤百姓的故事:为官的召公喜好深入基层现场办公,为了不侵扰百姓,办公及住宿地设在甘棠树下(此树亦名棠梨树,乡间常见结小果子),现场为民解忧排难,宣传国家方针政策,教化黎民百姓。此举深受群众欢迎,人们爱鸟及屋对召公走后留下的甘棠树也倍爱有加。《诗经》里有形象的描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历史的记忆是惊人的,甘棠之爱温暖三千年。
后得知建“甘棠苑”者是本地一位矿主,原来其母亲信佛教身故,儿子觉得母亲在世时没享过福,打算在宝轮寺塔前捐建大殿祈福。事情被市委书记知道,劝其建“召公祠”意义更为重大,于是今天才有了这片粉墙黛瓦的建筑供人瞻仰。愿世间多出现些甘棠官吏,应该是三门峡复建古迹的意义。同行的远远看到这里是庙宇,没有向前细看,我走近拍了两张照片匆匆返回。
夕阳下的黄河渡口,清澈平静的水面映出辉煌的金色,隔岸的中条山象一堵城墙远远的矗立着。岸边空地上一群群打着队旗的驴友开始聚集,不久篝火燃起,首届全国驴友交流大会暨三门峡驴友交流基地启动仪式宣布开始。台上水鼓敲响,艺人演唱;台下载歌载舞,荧光棒、手拍挥动,小喇叭齐鸣,千人大合唱构成这次活动高潮。驴友激情肆意发酵,喧嚣声响彻云霄。
车队及早赶到虢国博物馆。虢国是西周时的邦国,国都就在三门峡,博物馆展示的是90年代出土的虢国两位君王完整的墓室及文物。博物馆依山就势而建,深入地下错落有致原汁原味的棺椁、车马坑及随葬品遗迹,展厅陈列大量精美的陶、玉、铜、骨等器具,目睹了“中华第一铁剑”芳容,了解到虢国的经济、文化,金戈铁马的生活。不少驴友对馆前的“阳燧”产生兴趣,惊叹古人利用太阳能的智慧,纷纷摄影留念。
在一个碑石展厅,看到一通破旧斑驳“古甘棠”石碑,馆内工作人员介绍说,这里有很多石碑都是老城“召公祠”遗留下来的。由此可见三门峡人对勤政爱民者的敬仰爱戴之情。
车队飞驰在渑池县通往“仰韶大峡谷”的路上,这是驴友活动的最后一站。按照原计划安排是要去函谷关的,不知何故更改了行程,身旁一驴友说:“免费旅游就别挑拣地方了,去哪都中。”说的也是渑池我多次路过,还没有近距离接近过,这次正好遂愿了。
记得前些日子还从《大河报》厚重河南板块上看到“追忆千古渑池会盟”系列文章,世间有些事就是巧,这就来实地考察了。读高中时课文有《廉颇蔺相如列传》,知道是太史公司马迁《史记》里最为精彩的篇章,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三个故事惊心动魄,相互交织又单独成章。特别是“将相和”被搬上戏剧舞台后,这段历史更为传神使之儒妇皆知。正想着是去看“会盟台”,车队却没在城区停留,一路向北进入山区。
隔窗看到仰韶酒厂一闪而过,若不是车内密封严实,一定能闻到老酒的芳香。妻悄声问:“仰韶酒好不好?”“好啊,系列的贵贱都有,郑州街上人们常喝的光肚仰韶,就是这里产的。”“是不是改名了?”顺着所指果然见错写的“阳韶”招牌。唉,看来书写者要么粗心,要么就不知“仰韶”。
“仰韶酒”三字,中国著名书法大家范增题写,酒传承了渑池历史名酒“醴泉春”酿造,上文提到的秦赵会盟,宴会上喝的就是此酒,今改名“仰韶”其意更为重大。那就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发现的闻名中外的“仰韶村遗址”,颠覆了中华文明西来之说。这项考古发现命名为“仰韶文化”,是六、七千年前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带还是刀耕火种的原始聚落,“彩陶文化”成为中国历史上亮丽的符号。仰韶酒的包装多采用陶罐皆源于此,这个时期纵跨两千多年,地域横跨整个黄河中下游,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盆,郑州大河村的“双连壶”都属于“仰韶文化”。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酒浸泡出来的,考古发现的陶器也好,青铜器也罢,无不是酒器占了多数,用“仰韶”命名酒正是把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给串联起来了。
中午时来到仰韶大峡谷景区,时间仓促不少人都未能细致游览,也是的据说峡谷连绵50多公里,岂能在一两个小时看尽?路上有来过的驴友介绍的,悬棺谷和原始部落都不曾见到。留着吧,以后会再来看的。
回到郑州已经晚上九点多了, 本人驴历尚短,常看到一些资深老驴,山南海北的奔波表现出强壮的体魄,“帐篷节”接触驴友很多,特别佩服一位黑脸驴友说的:真正的强驴不仅仅是有体力,还要是有思想的驴、有文化的驴、有素质的驴。这次三门峡之行真长了见识啊。
(2012年5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