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灯有味


      青灯者,光线青荧之油灯也。借指孤寂,清苦。《红楼梦》中一句“可怜侯门绣户女,独卧青灯古佛旁”,多少人为之心颤。早些年宣传共产主义,人类社会的理想,最高境界,好得不得了。“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现今,高楼林立,电话,电灯极为寻常,共产主义虽未到,也不知多久才到,但“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却早已到,超共产主义了。青灯却看不到了,现代人已不知青灯为何物。然而人类社会却有漫长的青灯历史,而青灯的退出其实并没有多久。 灯盏、亮壶、各种油灯都是青灯。
       灯盏大约最早,连那个“盏”字也成了灯的专用量词。灯盏也最简单,一节竹筒,有一个篾片提把,竹筒上削出一个缺,搁上一个盏,油装在盏里,里面放一根灯芯,灯芯多用通草芯,灯芯也就叫作灯草,放盏时,要让盏里的灯草在竹筒缺口上。点燃后,就亮起不大清白的灯焰,同时可嗅到油烟味。灯油多用桐油,也有用菜油的,桐油烟重,灯花大,菜油的烟淡,灯花小,也就明亮一些。然而菜油是食用油,用菜油点灯,自然会被被视作有违上千年节俭传统。若不是为了远大前程,是不用菜油点灯的。《增广贤文》里不是说过“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吗?灯盏肮脏丑陋,掌上后,青白的灯焰,微弱昏暗,当灯光弱下去时,须得把灯草往盏外拨一拨,若有灯花,要拨掉,拨不掉就剪去,以免碍燃。然而有传说,灯花大而红,预示好事近,灯花大而红且并蒂,更是大好事临门。传说是传说,有没有人信就不知道了。当灯光又变暗时,又得拨一下,还要注意适时添加灯油。大人们的教导是,添油要适当,灯草不要拨多,拨多了灯焰大费油,不论是桐油菜油都不相应,古蔺人口语中“相应”的读音很标准,和普通话里的读音一样,但意义完全不同,是价格低的意思。民间流传一迷:“山上一个水凼凼,一条蛇儿里面荡,要死不活给它一棒。”说的就是灯盏。灯盏光不明,晚上看书写字,总嫌光暗,只得尽量靠近,有时竟“嗤”的一下并有毛发烧焦的气味,那是额发被燎。第二天上学读书,见有额上黄焦焦的,便知其“天安门”(小学生语,指额头)遭火烧了。 亮壶由一个灯壶和一个小铁叉组成,壶不大,陶土烧制,灯油装在壶里,灯草在壶嘴里,壶颈固定在两端穿在铁叉两个孔的棍上,棍能转动但不滑脱,叉转动时,亮壶始终保持水平,灯油也就不会倒出。亮壶的叉很容易插进泥地、土墙…… 什么地方需要,就插在什么地方,人就得以放手做事,用起来颇方便。煤匠拉煤,竭尽全力作狗爬,赤身裸体,但头上却缠帕,以便插亮壶,亮壶在脑后插进帕里,煤匠借助这昏暗的灯光,才可在黑暗狭窄低矮深邃的煤洞里拉煤。在家乡古蔺,人们口头上把灯称作亮,“拿个亮来”是“拿个灯来”的意思。 油灯大约在灯盏后出现,并逐渐取代了灯盏。小巧的洋铁皮油灯确实比灯盏好。煤油解放前就已舶来,并销至内陆,称为洋油,随同而来的还有洋油灯。洋油灯铜制,圆柱状,柱上有一耳状把手,下底平上底凹,正中一圆孔,注油很是方便,孔内和管上刻有螺纹,灯管就旋在孔上,因是机制,整灯大小适中,造型简约,适用,比手工制作的小油灯好多了。解放前就有洋油销古蔺,数量少价不菲,有洋油灯的人家不多,这种灯如不人为损坏,可长期存在,然而早就看不到了。油灯时代的出现,催生了一个行业,那就是手工制灯,用墨水瓶,也用用其他的,但用得最多的是墨水瓶,用少许铁皮制成灯管及其他配上就是一个小油灯,这类小油灯被称为灯灯儿。制作灯灯儿的被称作灯灯儿匠。匠是对专业技术工作者的尊称,大作家称为文学巨匠,杀猪的称为杀猪匠,制作灯灯儿的自然就被称作灯灯儿匠了。 台灯比小油灯好多了,它有一个玻璃灯台,台上部鼓凸中空,用以盛油,火口旋于其上,玻璃灯罩安扣在火口上。台灯因有可产生烟囱效应的灯罩,煤油燃烧颇充分,油烟轻微,明光灿亮,为加强这一效果,有在灯罩上再笼上一纸筒的。台灯虽好,因比小油灯耗油,自身比小油灯贵多了,寻常百姓家难见到。台灯有吊式的,见于夜的商铺和一些特殊场合。 煤气灯是油灯的顶级,用于需要强大光亮的地方,有座式和吊式,后基本是吊式的了。煤气灯常称作气灯,金属制成,结构复杂,大而而重,能装不少油。用时先加足油,再打气,直打到小小气压表的红针到位,然后烘和捅油门(配有特别工具)最后开灯,油气混和物在强大的压力下从喷头喷出燃烧,喷头上的灯泡发出强烈令人眩目的白炽光亮。煤气灯的灯泡很奇特,是一个纱罩,扎在喷头上开灯后,纱罩很快燃烧收缩成一个灯泡,这是纱罩燃烧后的灰烬,白炽的强光从密布在灯泡是的网眼射出,带着轻轻的丝丝的声音。既是灰烬,极易损毁,人们使用灯时,都很小心。尽管如此,几天或更长的时间后,总要坏落,那就得换一个。若在使用中坏落,白炽光顿失,喷头处只有煤油燃烧发出的昏暗青白的火焰。看似普通的纱制成的灯罩,却有如此神奇的功能,在于纱罩经稀土金属铈、钍的盐液浸泡,产生焰色反应。上世纪六十年代版《十万个为什么》里,就有一篇讲解的文字。一盏煤气灯可供一个班的学生晚自习,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各中学都有一个发灯的地方,专人管理,周六外,每到晚七时,发灯的地方打开,各班的灯都提了来,一个个挂在粗实的木架上,加油、打气……发燃后提回,所有教室于是灯火通明。老师集体办公,每个老师都点亮了自己桌上的台灯,办公室的窗户也透出明亮的灯光。
         九点半下晚自习后,教室的煤气灯一一关停,校园才没入夜色中。晚上开大会、演出,没有煤气灯很难想象。煤气灯也是早就看不到了,它给见过用过的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未闻私家拥有煤气灯的。 油灯一点就亮,一吹就熄,于是就有防风的灯出现,四方玻璃灯、马灯都可防风,算是特种油灯了,都是由铁皮和玻璃制成。相比而言,马灯的设计制作先进些,防风性能好,方玻璃灯访风性能就差了,风雨夜外出有事最好是马灯。然而未有方灯马灯之前的漫长岁月里,又用什么呢?大约是灯笼。一个纸糊的竹笼,里面燃一支油焾,这就是灯笼了。现代人从历史剧的影视中看到灯笼,是官府和富豪之家所用,与寻常百姓的又不同。民间的灯笼,是一个纸筒,上下底是两块烙饼样的圆木板,上板正中有一大圆洞,纸筒是几个篾条糊上很有些韧性的油纸而成,圆柱状但不长,不用时折叠,像一个厚厚的烙饼,古蔺人称为烙粑儿灯笼,用时将油焾插底板点燃,拉起上板提起来,就是一个发昏黄光亮的灯笼了。灯笼是原始的也是古老的,烙粑儿灯笼防风,但防风雨性能差,多“自焚”而毁。 说到油灯,不能不谈到蜡烛,现在的蜡烛是用炼石油的副产品石蜡机制而成,多而且不贵,过去的腊烛是用植物油脂制作,制作方法是传统的手工方式,少而且贵,除逢时过节,很少使用。 未有电灯前,点灯是要用油的。不用油的电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始进入古蔺百姓家,历四十多年至今才基本普及。解放后不久实行计划供应,一人每月仅有四两菜油计划,吃着不够,也就不会用菜油点灯了,点灯都用煤油,而煤油全由供销社掌控经销。报上骄傲地宣布:我国的石油自给自足了;中国人用洋油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煤油是炼石油的产品,照理是不缺的,但长期以来,这煤油不但限量供应而且紧张,尤在农村。农民对一趟又一趟翻山越岭打不着煤油深恶痛绝。“身体健康”摔死后,全国掀起“批林批孔”,孔指孔子,被呼为孔老二。一个偏远山村里,当领导动员贫下中农批“孔老二”时,会场有人吼了出来:“批啥子孔老二,要批就批孔老三。”一人呼而众人应。他们不批孔老二,也不恨孔老二,也不想知道孔老二是何许人,但他们恨死了孔老三,那个供销社卖煤油的人。直至“四人帮”粉碎后,这煤油还是经常打不到。“这‘四人帮’都打得倒,就是这煤油打不到。”古蔺人口语中打不到的音恰与打不倒完全一样,这句话也因此更加有味,叫人哭笑不得。

 漫长的青灯历史,不知走过了多少代人。油灯时代的夜是黑暗的,油灯年代很艰苦,小油灯的光总是那样昏暗微弱。 夜深人静,一灯如豆,在昏暗的灯下吃力地读着、写着、苦苦思索着的情景常入梦来。南宋诗人陆游有句:“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亲历青灯年代,留下的是不可磨灭的回忆。 
http://seo2014001.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1.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2.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3.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4.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5.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6.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7.blog.sohu.com/
http://so20140008.blog.sohu.com/
http://ahkdlah.blog.bokee.net/
http://popularer.blog.bokee.net/
http://zjzhonggong.co.bokee.net/
http://nomark.blog.bokee.net/
http://starspeedcom.blog.163.com/
http://newsbar.blog.163.com/
http://xupanjun.blog.163.com/
http://ebolapatientsraise.blog.163.com/
http://thecriminal.blog.163.com/
http://luolisisiter.blog.163.com/
http://blog.sina.com.cn/exdiaosi
http://blog.sina.com.cn/u/5325952742
http://blog.sina.com.cn/u/5342012762
http://blog.sina.com.cn/u/5128184336

bs7833发表于2014-11-13 13:27  
分享到 
(929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