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西兰,去看格雷茅斯千层薄饼石岩
2014/10/10,星期五。早饭后退房携带行李集体乘车离开格雷茅斯,先去位于南岛西海岸的千层石岩景区游览。今天上午是晴空万里阳光明媚,行车途中沿途看到的西海岸景色非常壮阔,白浪滔天的大海就在公路旁,另一侧除了绿色牧场大多都是茂密的山林。车行约50分钟抵达目的地,这是一个免费的旅游景点。按照指示标志从左侧步道进入,景区里是道路单向循环不走回头路,设计规划的非常科学。先是茂密的丛林,步道两侧除了树木就是低矮的剑麻,毛利人就是用这些剑麻来编织东西的。后面几乎就看不见树,只有茂密的剑麻,而我们的目光因此也就可以看到不远处的大海了。

当第一个观景台出现在我们面前时,我们被眼前所见海边高耸的千层岩石壮观的景象所震撼,在海浪奔腾浩荡壮阔的西海岸背景下,眼前几块层次分明的薄薄层岩宛如人工叠放一般紧密无间的呈现。不是几层,也不是几十层,是十多米高度的堆积,而导游告诉我们这些千层岩在这里还是属于无名之辈。于是我们快步奔向下一个观景台,果然看到的景观更加壮观,同时这里也能更广范围的看到西海岸的景色。在阳光照耀下,蔚蓝的天空下,比天还要蓝的大海翻卷着白色的波浪。这是真正属于大海的波浪,排山倒海气势磅礴势不可挡,还很少见到如此波澜壮阔的海景。而此刻看到的千层岩石形象更加丰富,层次更加清晰,形态更加多样,尤其是海中独立的岩石则是中流砥柱般的巍然屹立。一些海鸥停留在这些孤立的岩石上,在海涛声中仍旧不忘叽叽喳喳,我们宛如来到了鸟岛。


在观景台旁树立着图文并茂的介绍牌,用示意图和英文向游客传递着这片神奇岩石形成的过程。也许是地质学家的考证吧,文字介绍说这片千层岩地貌形成于3500万年前的海底。由于小型海洋生物和沙土间交替层压并埋于海底,产生了硬石灰石和软砂岩堆积而成的多层区域,地震活动让海底水平线上升并最后干枯。而随后历经漫长岁月的雨和风,开始侵蚀软砂岩,最后沿着悬崖沟壑垂直形成我们眼下所看到的巨大的千层薄饼般的岩石。也许用“千层薄饼”来形容这片位于新西兰南岛西海岸边的岩石会更加通俗和形象。站在这里也可以看到更远处的第三个观景台,那是面积更大角度更开阔的海边福地,于是我们在导游的催促下继续艳游览步道前行。


沿着不宽的步道绕过一个弯道,眼前忽然出现的是海边一个巨大的天生桥构成的深水池,雪白的浪花不断涌进,拍打着岩石产生回旋浪花,同时发出巨大的回声。游客的注意力都被海边千姿百态的千层岩石所吸引,这个独特地貌形成的动态景观似乎没有留住多少持续关注的目光。走过一个吊桥,来到最大的观景台,这里看到的千层岩石已经是一眼看不到边,必须移动扫描,但绮丽的风光又往往吸引住人们的目光,因此此时此刻最贴切的形容词就是目不暇接。海浪拍打着这些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千层薄饼岩石,偶尔激起的浪花竟然在阳光下还能形成短暂的彩虹。几乎所有的人都会在这里合影留念,几乎所有的人都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征服,几乎所有的人又都是脚步匆匆地与美景告别。我们在驻足欣赏一下后,赶快追赶团队,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是全体的尾巴了。



走过一段高度有限的弯曲陡峭台阶路,我们来到第四个观景台,这里是看西海岸另一侧的大海汹涌,而岸边矗立的几座高大的岩石因为太阳逆光作用,层岩的特质就不太清晰,但整个岩石的轮廓却是非常独特。一副说明画在询问游客:“WHAT DO YOU SEE?”画面同时给出了岩石上很多毛利人雕刻的图案,也许在这里应该按照毛利人的思维去想象,如此深藏含蓄和点拨引导的方式还不多见。景区还设有多块宣传牌在介绍着这些独特地质构造的产生背景,据说每一层的形成就要上万年,如此说来这么高度的千层岩石的确是经过千万年的海水冲刷与地壳运动才产生的。整个景区规划的很好,沿着步道到几个观景台,从不同的角度观赏不同的景致。因为没有看见工作人员再加上新西兰本来就干净,所以不敢妄加评论说管理的好。但这么美丽的风景区竟然是免费,这点真值得伟大的中国好好学习学习,如果这个景区放在中国境内,也许至少可以评为5A级,那可能收费绝对要在百元以上了。
格雷茅斯旅游行程:http://cn.toursforfun.com/greymouth-tour/


说走就走发表于2015-02-28 17:01
(446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