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阴岭秀,秦楚一径通------终南山游记
3月30日
上午从平凉乘长途汽车,中午一点到达西安。在火车站乘603路公交车到电视塔站,换乘905路公交车到翻译学院,再换小905到景区门口。购票,进山。负重徒步四公里,攀升400米,翻越十八盘,入住天池食坊的“客来乡”农家乐小院。
长安区地图
终南主峰周边地图
终南山20米等高线图
翠华山景区导游图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十二句的五言长律。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体,有画蛇添足的感觉。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终南山也由此进入我的记忆中。
秦岭山脉在陕西省境内可以分为三段,周至以西至宝鸡为西段,周至、户县、长安一段为中段,蓝田及其以东一段为东段。广义的终南山泛指秦岭,而狭义的终南山是指秦岭山脉的中段。
终南山是南北方自然地理分界线,又是代表黄河流域文明的秦陇文化与代表长江流域文明的巴蜀文化和荆楚文化的交汇点。所以,在中国有把黄河称为母亲河,把终南山称父亲山之说。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主峰终南山海拔2604米、是我国山崩地质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区之一,而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则是终南山国家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1937年,就在这里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森林公园------陕西省立南山森林公园。
在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内,秦岭与终南山是通用的。但实际上两者之间有所侧重。称秦岭偏重自然地理,称终南山则偏重历史人文。
从科考的角度来说,终南山是秦岭的核心部分,山势峻峭,风景优美,素有“仙都”“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终南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之一,它不仅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而且具有极为悠久的人文历史;不仅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主要源头和发祥地,而且是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要素的汇聚融合之地,儒、释、道这些不同体系的文化都起源或汇聚于此。而以道教最为著名。
一般简单概括中国道教的历史时就用三句话即:“始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道陵”。
中国道教重陕西,陕西道教看终南。于是便有了“自古终南出神仙”的美誉。道教把“居山修炼之人谓之仙”。由此以来,终南山大秦岭的青山碧水自然成为历代道教徒向往的圣地,成为中国道教著名的仙山。
终南山道教之始,一般被追溯到老子入关传经设教之时。其后,在终南山先后形成了尹喜为代表的楼观派,以钟离权吕洞宾为代表的钟吕金丹派,以王重阳为代表的全真道。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全真派道教的这种态度,也许正是终南山佛道并存,经久不衰、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秦汉以还,中国道教走了1400余年的弯路,王重阳创建的全真道对中国道教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全真道性命双修的主旨及内丹修养的方法,终结了外丹道炼服金丹以求长生久视的不归之路。其次,王重阳认为三教同源,他兼容并蓄,汲取佛教经典的精华,充实和完善了道教的理论宝库。他还为全真道制定了戒律,使蓄发、出家、住庙成为全真道士的行为准则。
终南山还是中国道教诸多神仙信仰的形成地:
老子由演教到道祖太上老君,再到道教神仙信仰的最高尊神-----三清。
关令尹喜从楼观派创始人,再到真人、祖师。
汉武帝臆造出的太乙山神,成为古代帝王封禅祭祀主神之一。
吕洞宾以“一枕黄粱点破千秋大梦”而悟道,经过苦心修炼,终成正果,成为道教祖师,并由此进一步演化出关于八仙的传说和对八仙崇拜与信仰。
金元之际,王重阳创建对后世道教影响深远的全真派,自己也成为创派祖师。
终南山又是中国道教传播、发展的重要圣地与祖庭。有道门圣地、天下祖庭楼观台;全真祖庭重阳宫;八仙祖庭、全真丛林八仙宫。
终南山素有隐逸的传统,被称为“隐士的天堂”,唐以前,终南山就出现过很多隐士。相传西周的姜子牙在出山之前,就曾隐居终南、垂钓磻溪;秦末汉初,有东园公、夏黄公、绮里季、甪里四人,年逾八旬,须眉皆白,时称“商山四皓”,早先隐居商山,后迁居终南,以采集草药为生;汉朝的开国功勋张良,功成身退,遁入终南山南麓的紫柏山,“乃学辟谷,道引轻身”,得以善终;药王孙思邈、仙人钟离权、吕洞宾、全真道创始人王重阳等都曾隐居终南山。
隐士历来有真假之分,“终南捷径”就是对那些假隐士的讽刺。
唐朝初年,卢藏用寒窗苦读后考中进士。可是,朝廷并没有马上封他为官。他看到有的士人隐居深山后,不但名声未损,反而身价倍增,受到社会上下的热捧和礼遇,名利双收。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选择了终南山作为隐居之地,一则是终南山名气大;二则终南山就在长安附近,更容易引起朝廷的注意。
卢藏用这一招果然很灵,当他和他的哥哥卢征明一起跑进终南山餐风饮露、装模作样地隐居起来时,女皇武则天听说有个进士躲在终南山隐居,赶紧命人去请他出山,给他封了个“谏议大夫”的美职。此后,卢藏用飞黄腾达,“中宗朝,累官要职。”因为他的行止常随皇帝的车驾为定,时人讥称他为“随驾隐士”。
卢藏用对自己的这一招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及至唐睿宗李旦继位,下诏将隐居天台山的道士司马承祯请到宫中,向他请教阴阳之术。李旦很想将其留在身边,以便随时请教道法。但司马承祯坚决要回山。李旦只好放他归去。离京前的某一天,司马承祯遇到了已官至尚书左丞的卢藏用。卢藏用指着终南山对他说:“此中大有佳处,何必在远?”司马承祯有心要嘲讽一下这位假隐士,便回答道:“以仆所见,乃仕宦捷径耳。”卢藏用听了,面有愧色。这便是“终南捷径”一词的由来。
王维堪称真隐士。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美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终南有茅屋,前对终南山。终年无客常闭关,终日无心长自闲。不妨饮酒复垂钓,君但能来相往还。”
读着王维这些隐逸诗,我以为作为隐士,那只是我们所不了解的时代的产物。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写了一部关于中国的"寻隐之旅"——《空谷幽兰》。通过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向国人揭示了一个绝大多数国人可能会瞠目结舌的现实:终南山中,有五千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修行者隐居山谷,过着和一千年前一样的生活。
更奇的是,西安市民张剑峰因为读了《空谷幽兰》,毅然走进终南山去寻访当代隐士。几年间,他从华山到终南山再到宝鸡龙门洞,走遍每一个山谷,横跨400公里,拜访了600多位山中隐士,而他自己也从一个纠缠于情爱的青春文学编辑变成了半个隐士。
我们从小读书,对终南山这个地名太熟悉了。然而,当今的隐者现象又让我感到终南山是那么神秘而陌生。带着领略终南风采的强烈愿望,带着对当代隐者的那份好奇,我的这次出行,把终南山列为重要目的地之一。
然而,既然是隐者,重在于“隐”,轻易不会为人发现。贾岛尚且寻隐者不遇,我就更不抱太大希望。好在我的目标主要不在寻隐,即使遇不到,也不会引以为憾。
翠华山景区大门
翠华山是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一部分。我这次游终南山即由翠华山进入。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以秦岭造山带地质遗迹、第四纪地质遗迹、地貌遗迹和古人类遗迹为特色。由翠华山山崩地貌区、骊山裂谷地垒构造区、冰晶顶韧性剪切带与构造混合岩化区、玉山岛弧型花岗岩峰岭地貌区、南太白板块碰撞缝合带与第四纪冰川区等五个各具特色又互相联系的区域组成。公园地处中国南北大陆板块碰撞拼合的主体部位,是中国南北天然的地质、地理、生态、气候、环境乃至人文的分界线,有“中国天然动物园”、“亚洲天然植物园”之称。 2009年8月,秦岭终南山地质公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加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戴上了“世界级”桂冠,成为我国西北地区首个世界地质公园。
翠华山位于西安市城南30公里的太乙峪中。由于峪口有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修的太乙宫,又称“太乙山”,传说太乙真人在此修炼,而得此名。翠华山始自中国秦王朝,是历代王朝皇家的“上林苑”、“御花园”。秦始皇在此狩猎休闲,汉武帝设立祭天道场,祭拜太乙真人。秦圣宫是唐王李世民避暑消夏行宫。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人文历史,二千多年的传说渊源,被人们称为“三秦”旅游胜地。
翠华山还是植物区系的交汇处,属国家重要保护的珍稀濒危木本植物有8种,草本植物10种。从翠华山登至秦岭终南山主峰,林带层界分明,南坡植株低矮、皆为草甸;北坡杜鹃成林,三、四月杜鹃花开则红霞蔽日,尤为壮观。最奇山上墨松,南侧枝干突兀,北侧枝繁叶茂,羚牛、羚羊经常出没此处,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情趣。
翠华山的名称由民间传说而来。相传古时候泾阳县有位姑娘金翠华,美丽善良,勤劳聪明,与邻村潘郎相爱,她的兄嫂却逼翠华嫁给富家子弟。临嫁之夜,“翠华忍泪无一语,月明三更悄离去”,逃入终南山,她的哥哥闻讯赶来,追至太乙山中,见翠华坐在石洞中,急忙上去拉时,突然“霹雳一声山岳崩,地动山摇烟雾腾”,山间出现太乙池,翠华化为神仙而去,从此,人们把这座山称为翠华山。
翠华山秀美的湖光山色和其国内罕见的山崩地貌使翠华山以“终南独秀”和“中国地质地貌博物馆”著称。翠华山旅游景区由碧山湖景区,天池景区和山崩石海景区三部分组成。最引人入胜的是峰顶的湫池。
这是进入山门后远眺远山的小亭
水库下泄的水流
攀上天池景区,在天池食坊安排好住处,先到天池转一转。
天池边上的迎客松
于佑任老先生题写的“中国山崩奇观”
山崩遗迹
山崩奇观
在天池西南方宽广的谷地上,堆满了山体崩塌下来的巨大石块,小者1~2米,大者可达60x40x30米。巨石形态奇特,千变万化,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蘑菇,有的像巨型方柱,有的像一座座歪斜着的高楼堆砌在一起。无数巨石相互叠置,远看犹如石头的“海洋”,故名石海。附近有户村民,在一块平卧着的巨石上盖了几间房子,可谓地基稳如泰山;有几户村民在一块长40米,高10余米的巨石上连凿了数孔窑洞住在里面,窑洞坚固得如铜墙铁壁;也有人巧妙地利用巨石间的大缝安家落户。
多少年来,游人进入堆积巨厚的石海中,总是“只缘身在石海中,不识石海真面目,”没有人发现巨石是山崩的产物,直到20世纪80年代,有人才惊悟,巨石可能是山体崩塌的产物。
《国语》记载:“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西周山川皆震,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由此推断,翠华山山崩最早可能始于两千多年前。据史料记载:唐天宝年以前,翠华山没有湖泊、风洞和冰洞。到唐代天宝年间(公元742~755年),因西安一带发生大地震,使山谷两侧谷壁崩塌,巨石堵塞山谷,谷内水流受阻,汇成湖泊,起名太乙池(天池)。根据地震史料分析,周幽王二年的地震,可能引起翠华山局部地段崩塌。唐天宝年间的地震可能使天池周围山体崩落,后来于公元793年发生在西安以东的6级地震,以及公元1487年发生在临撞的6.2级地震,都对山崩有影响。
在多次地震的震撼下,山体岩石处于极不稳定状态,加上长期的暴雨和连阴雨浸润岩体结构面,大大降低了岩石结构面间的磨擦力。到公元1556年华县发生8级大地震时,强烈的地震波使山崩范围和规模进一步扩大成今日之现状。此后,山崩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观察山崩奇观的最佳地点在天池东侧玉案峰中腰的翠华庙。翠华庙建在悬崖峭壁上,形势险要,游人需攀铁索、踩悬石、登陡壁才能到达。站在这里向西望去,但见天池西南方翠华山脚下,巨石叠迭,波浪起伏,气势极为壮观;崩塌后的翠华山,宛如一座座挺拔的山峰被拦腰折断,留下的只是参差不齐、植被稀落的花岗岩山岗。
奇石
奇石是指山体崩裂向下堕落的崩积体与巨砾,是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也称“ 崩体巨砾”。
翠华山崩形成的地质形迹和地貌类型保存齐全,特别是山崩凌空面及冰风洞以北的崩塌石海区由于巨石相互叠置,高低错落,植被茂密,通达性极差,加之石体本身的耐受性,遗迹保存的更加完好。翠华山有一块巨砾的长、宽、高分别达60米、40米、30米,有人将房子建在巨砾上,稳如磐石。
大块砾石以山体崩裂处向下,堆积成巨大的崩积体。山崩砾石沿沟谷堆积,形成大面积的砾石斜坡。巨石前挤后拥,似有翻滚奔腾之势;从高处俯视,砾石奇形怪状,或立或卧,或直或斜,千姿百态,嶙峋峥嵘,甚为壮观。
山崩时,巨大的砾石在崩落过程中,有时会沿节理断开。在水湫池旁,有一砾石被锯齿状节理分为两块,犬牙交错的破裂面甚为典型。据测算甘湫池和水湫池旁,崩积物的总量可达3亿立方。
奇洞
奇洞分别有冰洞与风洞。山崩时,巨大的砾石相互碰撞、挤压、垒叠,在巨砾间留下许多幽深的缝隙。冰洞和风洞就是这类缝隙中最特殊的两种。冰洞和风洞位于翠华峰崩积体的上部,海拔约1200米。
冰洞较深,洞内地势低陷,形成形状不规则的外洞与内洞。由于缺少与洞外进行冷暖空气交换的条件,因而洞内外夏季温差可达到23℃以上,外洞阴冷,内洞结冰常年不化。
风洞是由两块巨大砾石呈“人”字形相互支撑而形成的狭长缝隙。洞呈狭长的三角形,长30余米,高15米。洞内常年不见阳光,气流经过时,速度加快,风力变小。游人进入洞内,便觉凉风嗖嗖。
风洞下的玄关,是两块高30余米的巨砾之间的一道狭缝,缝宽仅数米,可能是巨砾断开所形成的狭窄通道。
奇景
奇景是指山崩形成的残峰断崖。翠华峰与甘湫峰是山崩破坏最严重的两座小峰。翠华峰海拔1414米,周围耸立着一座座山崩后留下的残峰。残峰规模不大,尖角突出,直指苍穹,构成一幅奇特的花岗岩峰岭地貌景观。
在翠华峰旁有一孤立残峰,四壁如削,傲然耸立,气势不凡。翠华峰侧的断崖峭壁高约200米,十分险峻,是山崩源地之一,大量崩塌积物就堆积在断崖下面。
甘湫峰海拔2145米,也是山崩源之一。在这里,一条1500多米,宽260-900米,高400多米的山体,近南北方向就地崩塌,形成巨大的崩积体。翠华山的悬崖峭壁几乎随处可见。鹰崖瀑布正是在60余米高的断崖面上人工引水而形成的珠帘式瀑布。
奇湖
奇湖是山崩形成的,也称“堰塞湖”。翠华山奇湖众多,主要有天池堰塞湖、甘湫池堰塞湖和大坪堰塞湖。
山崩后山谷两侧形成的垂直断裂面,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磅礴。天然大坝堵截了太乙河上游的山间流水,在坝后1公里处,形成一个面积为0.14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堰塞湖,可划船、垂钓,有“秦岭明珠”之称,为秦岭72峪唯一的堰塞湖,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
山崩巨石与天池湖光相融,碧峰绿水,奇石异洞,构成一幅人间仙境。当地群众称其为“天池”、“水湫池”、“翠华湖”、“太乙池”等。
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
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据初步测算,整个翠华山山崩堆积物总体积达3亿立方米,山崩遗迹分布范围约5.2平方公里;初步开发范围1.5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天池周围。
翠华山山崩形成的各种特殊地貌在中国十分罕见,因而被地学工作者誉为:“山崩天然博物馆”。
天池景色
这个天池食坊原系景区的一个村庄,开发旅游之后,家家办起了农家乐,接待游人,增加收入,大大改善了生活。
我就住在这家“客来乡”
这家获得荣誉不少,人也比较实在。他家电话是:13891834650 有想下榻于此的可电话联系。
3月31日
早六点半起床,洗漱后出门,直奔终南山主峰方向。
终南山简称南山,对联“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中的南山指的就是此山。
终南山地形险阻、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它丽肌秀姿,千峰碧屏,深谷幽雅,令人陶醉。诗人李白写道:“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事先了解终南山的情况,高2600多米,从天池算起,路途长达15公里,没有伴儿,一个人进这样的深山野山,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虽然我住的地方海拔已经达到1000多米,但到终南山顶峰还有1600米,这还仅是就天池与终南山极顶的高差而言,路上是否还有上上下下还不得而知。但是,既然已经列入计划,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得闯一闯了。
这是过天池后通向滑雪场的路
滑雪场已经歇业
春水潺潺
滑雪场的尽头,是通向甘湫池的台阶路
甘湫池山崩遗迹
甘湫峰,这些乱石就是从它们的山体上崩解下来的
在太乙河上游源头,还有一个堰塞湖——甘湫池。甘湫池位于甘湫峰下,面积0.2平方公里,由于水源不足,池水严重渗漏,现已成干涸之湖,故名甘湫池。
甘湫池一带山崩堆积物规模更大,山崩堆积体厚达500多米。
这些千奇百怪的乱石阵,让我突然想起《水浒》中众好汉围攻卢俊义的那场戏,一会从石后跳出个李逵,一会又跳出个鲁智深,要选择这里拍电影,效果一定很不错。
过了乱石阵,这个废弃的村子就是甘湫池村
已经干涸的甘湫池
冰雪融化后汩汩而下的春水
过了甘湫池,开始进入春梦古道
秦楚古道是古代秦国通往楚国的一条驿道。是连接秦山楚水中国最早的“高速公路”,为发展华夏文明古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以及南北物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秦楚古道的修建完善,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秦朝初年至秦末时期修筑,起始长安,终至秦岭终南山,绵亘三百余里;第二阶段为东汉、西汉王朝时期修筑,从陕西柞水至安康,至湖北襄阳,长约五百公里;第三阶段为三国时期修筑,自湖北襄阳起,经荆门至江陵纪南城(楚国故都遗址,荆州古城北十里许),长约一百五十公里。
海拔高了,山上还有积雪
古道被融雪浸透,泥泞不堪。有些地方看起来似乎没有水,实际上底下已经被水流淘空,一不小心,一只脚就陷了进去,鞋袜全被浸湿。
山里野鸡很多,不怎么怕人。
再往上走,路上开始出现冰
大约有几公里的距离,这一段是最难走,也最危险的,稍有不慎就可能摔个仰面朝天。秦岭深处,手机没有信号,呼救无门,万一受伤,那麻烦可就大了。就因为此,我小心翼翼,一步一个脚印,手杖不拄实了决不迈步,幸运的是,尽管路这么难走,一路上我竟然没有滑跌过一次。
翻上秦岭山脊,小岭草甸展现在眼前
向东看,秦岭大草甸已经在望
秦岭山脊以南是安康市的柞水县,西安很多驴友喜欢从柞水的营盘镇穿越终南山到太乙宫。我也曾想参加他们这样的穿越,但时间、时机都凑不到一起,只好作罢。
高海拔的松树长成了这个样子
从小岭草甸穿越到秦岭大草甸还要经过一个小山包,林子里的路依然是冰封雪盖。
在通往营盘镇的山路岔路口,立着这个早就从网上看到过的指示牌。
按路标所示,奔向终南主峰
秦岭南北的植被,有南草北树的特点。
万亩大草甸的小路也湿泞难行,只好跑到路边的草上去走。
终于到达终南山顶峰。此时是中午12点。
向东北看,那个小山尖似乎比我所在位置还要高,我怀疑终南极顶是不是那个地方。
在终南山顶,有这样几个磨崖石刻
透明度虽然不是太好,但雄伟的秦岭还是比较清晰。
向南看,那条路我怀疑就是从营盘镇过来的秦楚古道
山上风特大,本来我爬山时只穿了一件衬衣,但到了山顶,把抓绒衣,羽绒服都裹在了身上,手还是被冻得发木。不能久留,只好下撤。
回望山上的电讯塔
从终南顶峰方向看我来时走过的路。鞍部向右,穿过草甸即秦楚古道。
西南方向的大山,应该即秦岭上著名的牛背梁
山路隐蔽在植被当中,我突发奇想,如果此时出现翦径的人,我将何以应对?
回望终南顶峰
户外的朋友们,留下了这些宝贵的路标。
战战兢兢地走完冰雪覆盖的山路回到甘湫池时,发现天突然阴了起来。如果我在山上时这样阴天,那就什么也看不到了。谢天谢地。
回程中,又拍下这些山崩巨石。
进山八小时,第一次遇到游人,原来是昨天在天池遇到过的阆中人。就地休息一下,互相交换了QQ号。他网名为空空道人,是个性格爽朗的人。前天住到天池农家院,今天打听到隐者的信息,明天他要去拜访他们了。
天池里的游船也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
发几张自拍的照片
今天要特意讲讲我这些天的饮食情况。从三月八号出来,我经常为赶时间顾不上吃饭,在火车上曾买了两袋奶片,这两袋奶片可帮了我的大忙。徒步嘉陵江时,整整一天我都没有时间去饭馆就餐,自始到终都是在路上临时嚼上几口奶片。今天也同样,早晨六点多就出发,下午四点才回到住处,能量的补充全靠它了。建议以后哪位驴友单独处出,可以考虑带些类似的食品,紧急时可以济事。
今天要特别感谢我这个老伙计。冰雪覆盖的山路,如果没有它,我上不去更下不来。户外十几年,今天是用它用得最狠的。最前边的一节,因为受力太大,已经有些弯曲。户外的朋友,有好些不会使用手杖,建议大家还是要掌握手杖的使用要领,关键时刻,它会给你帮好大的忙。
下午四点回到住处,收拾行装步行下山。倒两次车到火车站,然后乘306路公交于七点多到临潼。明天准备浏览骊山。
参考资料: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http://www.qlzns.com/index.html
翠华山官网:http://www.cuihuashan.com/Chinese/index.asp
终南山游记
古径通幽处终南山道深
漫步秦楚古道,重装穿越终南山草甸:http://bbs.hsw.cn/read-htm-tid-6622224-page-1.html
九天瀑布——终南山草甸——十道河激情穿越:http://bbs.hsw.cn/read-htm-tid-726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