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西厢、履鹳雀,凭吊蒲津渡——永济游记

4月5日

    今天的任务是游览普救寺、故蒲州城、蒲津渡遗址和鹳雀楼。

永济市地图





 永济、普救寺、鹳雀楼、蒲津渡位置关系图


    说永济可能知之者不多,但说王之涣的《颧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西厢记》的爱情故事,可能没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而颧雀楼,普救寺都在永济境内。

    永济古称蒲坂,扼蒲津关口,当秦晋要道,是古河东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

    永济市地处华北、西北、中原三大地域连接处的山西省西南端,是晋、秦、豫“黄河金三角”区域中心。南北朝时期隶属于泰州、蒲州,唐朝两建中都,蒲州成为六大雄城之一。清雍正年间始设置永济县名。

    上午,普救寺八点钟才开门迎客,我早早吃过早饭,等它一开门就进寺参观。永济和南阳一样,所有景区,凡六十岁以上者,凭身份证可以免费。 

 

普救寺






    普救寺位于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塬上,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院。

    传说五代时,河东节度使作乱,后汉朝刘知远派郭威去讨伐,围蒲州年余,百姓苦甚。郭威召寺僧问策,僧曰:“将军发善心,城即克矣!”。郭威当即折箭为誓,翌日破城,满城百姓得救,从此更名普救寺。元代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说的“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普救寺内。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加之和《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的建筑: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寺后是一地势高低起伏,形成活泼的园林花园。园内叠石假山悬险如削,莺语双亭飞檐翘角。荷花池塘上横架曲径鹊桥,亭桥相接、湖山相衔。莺莺的“拜月台”掩映在青松翠柏、千竿修竹之中。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游人在塔侧以石扣击,塔上会发出清脆悦耳的“咯哇——”“咯哇——”的蛤蟆叫声,令游人连连称奇。

    据方志中称之“普救蟾声”,为古时永济八景之一。由于《西厢记》的问世,使得这个“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寺内的舍利塔也被更名为“莺莺塔”而闻名遐迩。而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使它成为蜚声著誉的游览胜地。

     寺内有座方形砖塔,原名舍利塔,俗称莺莺塔。这座塔同北京天坛的回音壁、河南宝轮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内的“石琴”,并称为中国现存的四大回音建筑;和缅甸掸邦的摇头塔、匈牙利索尔诺克的音乐塔、摩洛哥马拉克斯的香塔、法国巴黎的钟塔、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并称为世界六大奇塔。

    历经岁月沧桑,寺内殿阁僧舍均已毁坍湮没,唯有13层、高37米的舍利砖塔(俗称莺莺塔)依然屹立于土岗之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依据唐代佛教寺院的布局和西厢记故事的格局修复了普救寺。如今巍峨高大的主殿、小巧玲珑的西书斋、方整宽敞的塔院、崔相国夫人和莺莺小姐所在的佛居别墅等建筑都已落成,它们依山而筑,错落有致。 

    寺宇布局以中轴线为准,依次为天王殿、钟鼓楼和大雄宝殿。东侧前为经院,后为僧舍等;西路为塔院、西厢书斋,最后是别墅花园。

    历史名剧《西厢记》,描述了张生和崔莺莺的恋爱故事。当年,张生赴京赶考,途中遇雨,到普救寺游玩。碰巧,在寺内看见了扶送父亲灵柩回乡时滞留在寺内的崔莺莺。两人一见钟情。张生当年的读书处西轩,就在大雄宝殿的西侧。莺莺和她母亲、侍女红娘居住的梨花深院,就在大雄宝殿的东侧。在这里有张生越墙会莺莺的跳墙处,也有张生上墙踩踏过的杏树。

 

大钟楼




       跨进山门,沿石阶而上,即至飞檐翘角、气势雄伟的大钟楼。此楼全高17米是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唐建筑。楼上悬匾“大钟楼”,是中国著名书画大师董寿平先生所书。楼前楹联系现代著名书法家卫俊秀先生撰写。联曰:“高标跨穹窿,百尺危楼独雄秀;钟声震寰宇,万念俱空悟世人”,联语既带有浓郁的佛家韵味,又写景贴切,加之字体古朴苍劲,眼前这座大钟楼,在《西厢记》“白马解围”一折中竟成了“观阵台”。话说守卫蒲津桥的将领孙飞虎听说暂住在普救寺内的相国之女崔莺莺长得如花似玉,貌似天仙,想占其为妻,遂带领5000人马将普救寺团团围住。当时,满寺僧侣惶恐不安,老夫人迫于无奈,许诺有退得贼兵者即将莺莺许配为妻,并倒陪嫁妆。此赏格正中张生之意,即献策书报蒲关,请同窗好友白马将军破贼解围。为了显示白马将军的威力,张生邀请老夫人、法本长老等僧众,登上大钟楼观看两军对阵厮杀,白马将军如何生擒孙飞虎之战况。如今,游人登楼俯视,想象当年“半万贼兵,卷浮云片时扫净”的鏖战情景,体会“白马将军义薄云,书生笔阵扫千军”的个中滋味,会有万千感概。

 

莺莺塔

       据寺内现存的碑刻记载,莺莺塔是明嘉靖四十三年重修的。91年5月在修葺莺莺塔时,从刹穴(天宫)内出的铜佛像和捐献记载印证,此塔确系明代嘉靖年间重修的。

       莺莺塔的“普救蟾声” 被人们发现了几百年,一直是个不解之谜。它与北京天坛回音壁、河南三门峡蛤蟆塔、四川潼南大佛寺的石琴并称中国四大回音建筑。 

 

    北京天坛的回音壁由于内侧墙面平整光洁,使外来音响沿内孤传递,久久回荡。如站在壁前轻轻哼唱,和声随之而起,深沉婉转,娓娓动听;如放声唤之,则回声四起,洪亮粗犷,萦绕耳畔,荡人心怀。

    普救寺塔又称舍利音塔。塔身呈方形,有十三层,高50米许。登塔者,用石投地,回声即起;投于前地,则声在塔底;投于后地,则声在塔顶。相传为工匠师筑塔时安放了金蛤蟆之故,其实,莺莺塔产生蛙声回音的原因,一是特殊的地形地貌,二是特殊的建筑结构,三是特殊的建筑材料。具体讲,一个相当窄的击石脉冲,这些回波脉冲集中在100毫秒左右的时间内到达人耳,形成了与蛙声极为相似的感觉。

    蛤蟆声塔在河南省郏县境内,建于清康熙年间。塔身虽不高,却以“奇声夺人”而闻名于世。游人若以掌击塔,塔内会发出“咯咯咯……”的鸣声,如有万千只蛤蟆在鼓膜低唱,妙不可言,发人遐思。

    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位于涪江岸边,有三十六级石梯,似一把巨大的石琴,每个阶梯,犹如一根琴弦,只要把脚踏上石磴,拾级而上,脚下便会响起美妙悦耳的琴声,故又称“石磴琴声”。

 

西轩,这是张生最初借住的地方

击蛙台和莺莺小道

    “蟾声”,给莺莺塔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还有一个寓意深刻的“师徒比艺留蟾声”的传说。相传唐代,佛教大兴,河中府要在普救寺和中条山脚下的万固寺各建一座佛塔,因选不下能工巧匠未能动工。一天,从外地来了师徒二人,言说专揽浩大工程。两寺主持听说来了名师高徒,便将师徒邀至禅堂,商量建塔一事,师徒欣然应诺。

    开工选在四月初八佛诞日。两寺主持当着师徒面说:“师徒各建一塔,要求塔身十三级一样高,青砖砌成一样料,施工期限一年整,明年此时见分晓。”当下徒弟选建万固寺塔,师父则建普救寺塔。话妥,各行其是。

话说这徒弟心高意大,自恃聪明,心想这可是个出人头地的好机会,便挖空心思,巧立名堂,把功夫全用在塔外型的精雕细刻上,妄图以此胜过师父。岁往月来,转眼已是第二年四月初八,两塔同时竣工。验收那天,众僧身披袈裟,顶礼膜拜,香客如流,争相观瞻。俗话说,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大家经过比较,都说万固寺塔八面玲珑,磨砖对缝,密檐楼阁,精雕细刻,齐声夸赞徒弟比师父艺高一筹。

    正在这时,师父当众说道:“我建的塔是座宝塔,塔下压着一对宝贝——‘金蛤蟆’,击地即有叫声。”众人当场一试,果真如此,人人称奇,个个喝彩。顿时,徒弟羞红了脸,跪在师父面前请教。师父语重心长地说:“一座建筑,外形上的华丽美观固然重要,而内部结构更要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你要牢牢记住‘谦受益,满招损’这个做人的哲理!”

    传说终归是传说,其实,它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结晶。“蟾声”引起了我国声学界人士极大兴趣,经过科学考察和测试,“普救蟾声”这一千古之谜已被揭开。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这里,都要俯首击石,聆听哇鸣。

梨花深院

    梨花院,又称“崔居别院”、“莺莺院”。它是崔莺莺一家人路经河中府借居普救寺的临时寓所。古朴玲珑的垂花门上“梨花深院”的匾额引人注目,两旁“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的诗联,道出这里的典雅幽静。《西厢记》中“请宴”、“赖婚”、“逾垣”、“拷红”等戏,皆发生于此院之中。这是一座具有中国北方民俗特点的三合小院。坐北朝南,南设院门,院内北房三楹专为老夫人的居室,室内右卧室、中堂屋、左佛堂,“拷问红娘”即发生在此。西厢房三间,为莺莺和红娘的居室。东厢房三间为欢郎的居室。此院之中,最引人入胜的有两处:一处是东厢南侧一段墙,墙下翠竹环抱着一块太湖石。墙外有一株杏树,枝繁叶茂,这里就是当年张生受莺莺之约,半夜跳粉墙巧相会的地方。如今,对对青年恋人来到这里,吟诵那“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千古绝唱,争相在此留影,表达了人们对崔张爱情的向往和羡慕。

    另一处是西厢南侧一方石碣,上刻“普救寺莺莺故居”七言律诗一首。跋文载,此诗是金大定年间河中府同知王仲通游寺时所撰写的,因此称作“金代诗碣”。诗曰:

    东风门巷日悠哉,翠袂云裾挽不回。无据塞鸿沉信息,为谁红燕自归来。

    花飞小院愁红雨,春老西厢锁绿苔。我恐返魂窥宋玉,墙头乱眼窃怜才。

    这方诗碣,是这次修复清基时出土的,它是迄今寺内保留年代最久,直接记述崔张故事的实物佐证。

 

连环画《西厢记》 


这是《西厢记》故事发生地的主要布局,最左端,大雄宝殿西侧是张珙最初借宿的西轩,中间是大雄宝殿,最右端这个小院就是莺莺一家借用的小院------梨花院。

梨花院东墙外的杏树,张珙就是凭着这棵树跳墙进入莺莺所住的西厢的。

院内太湖石是张生借以下墙的垫脚石。


小院是一个三合院,北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


西厢内的蜡像

正房五间,戏剧拷红一折就发生在这里

崔夫人蜡像

红娘和欢郎,

这是后来张生和莺莺成婚的洞房

后花园留影

在大钟楼俯瞰寺前广场,普救寺建在一个塬上,门前的台阶立陡,无怪乎孙飞虎攻不上来。

寺前留影

西厢记故事的真相

   《西厢记》,脱胎于由唐朝著名诗人元稹创作的《会真记》。后人多以为此篇是元稹的亲身经历。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会真记》讲述贞元年间,书生张生在游蒲州是,居普救寺,巧遇暂住于此的表亲崔家母女。当时蒲州发生兵变,张生救下了崔氏母女。崔夫人设宴答谢,并令女儿出来拜谢张生,张生惊艳其美艳,托丫鬟红娘转赠给崔莺莺《春词》两首以挑逗其心性,莺莺作《明月三五夜》相酬,并暗约张生见面。之后在红娘帮助下,张生抱得佳人归。但最后张生赴京赶考,滞留不归,莺莺虽给张生寄去长书和信物,仍没有挽留住张生,终被抛弃。张生在给朋友谈论此事时斥责莺莺为“必妖于人”的“尤物”,并自诩为“善补过者”。

    元稹的一生,被陈寅恪先生讥讽为“巧婚”、“巧宦”。元稹先依附京兆尹韦夏卿,再依附宰相裴垍,后与宦官驿站争宿遭贬,一转而依附宦官,竟至于官居宰相,为时论所薄。这样一个投机热中之徒,初恋便主演了一出始乱终弃的悲剧便不足为奇了。  

    因为张生即元稹自况,元稹在《会真记》传奇中对自己始乱终弃的恶行多方予以掩饰,叙事中因此留下大量的漏洞,引起了后世许多人的兴趣,千方百计地要补足其中的漏洞,所以出现了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有趣的现象:除了元稹本人的《会真记》传奇之外,以张生和崔莺莺故事为主题的续作者居然达到了27种之多!不过时间隔得愈久,续作与故事的原貌也就差得愈远,以至最后催生了王实甫《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中的“大团圆”结局。在流氓文人的意淫之中,崔莺莺真实的悲惨命运被付之一笑,化作了王实甫得享大名的锦绣文章。

 

 

   游罢普救寺,要想去五公里外的鹳雀楼有两种途径,一是乘二路公交车,二是乘景区观光车,但我出来的比较早,公交车要等有个七八个人才走,而观光车却要每人三十元的车费。想想,我住一夜店才二十元钱,五公里三十元,还不如我自己步行过去。再说,沿途还有蒲州故城和蒲津渡遗址要参观,我何必非要坐你的车?与是,甩开大步,向鹳雀楼方向走去。

    约三公里,是故蒲州城遗址。

    古老的蒲州古城位于山西南端黄河东岸,距古城西安约150公里,它有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和两千年的繁荣,是我国古代六大雄城之一,蒲州古称蒲坂,《帝王世纪》云:尧旧都在蒲,舜都蒲坂。早在部落联盟时期,蒲坂一带就是华夏文明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了。

    唐代和明代的蒲州城规模最大,是两个繁荣昌盛时期,蒲州城外古蒲津渡有一座横跨黄河的浮桥,比西方波斯军队架的博斯普鲁斯海峡浮桥还要早48年,堪称天下第一浮桥,元初,成吉思汗铁蹄踏来,金主完颜氏见蒲州河山为障,易守难攻,便迁都于蒲州死守,金元之争使蒲州遭到严重破坏,明代洪武年间加固城池,这时的蒲州城池最为完整、壮观和坚固,明嘉靖34年(1556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半夜时分,蒲州城尽毁于一场地震。嘉靖35年,人们重建家园,重修城墙以土筑之。明隆庆元年(1567年)大石铺底,城墙内外用青砖叠砌,但蒲州城与昔日辉煌相比,已大为逊色,古蒲州城最后一次修建是在同治七年(1868年)。

    蒲州古城从明朝开始,因离黄河较近,屡受黄河水威胁。1942年7月3日,水淹城北20多村庄,城墙将水劈两股,绕城而流,城被围其中。所以,这也是当时蒲州城号称是河中府得名的由来。1946年秋黄河又涨,河床已高出城池,第二年县城迁出蒲州,城内居民纷纷迁出。今天的蒲州城只留下半截城墙、鼓楼和一片残垣断壁,向人们诉说着古蒲州昔日的辉煌。 



蒲州东门

已经完全是一片废墟



有一临漪的父子,老家是蒲州人,因发大水把老家都冲掉了,他们从百公里外来此寻根,但已经找不到任何一个痕迹。这是他们的车。

故蒲州城的鼓楼,它的位置是在城中心,东西南北四个门四条大道直对着鼓楼。

也已经需要靠这些树干来支撑着了

北门

西门



前行不远即蒲津渡遗址公园

    古代黄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历史上著名的蒲津桥和唐开元铁牛也位于此处。

    蒲津渡自古以来就是秦晋之交通要冲,被视为兵家重地,历代王朝均在此建造蒲津桥。公元前541年,春秋时期秦公子针携带资财、车辆,前往黄河西岸晋国,用舟船连接建造浮桥,开在蒲津渡建蒲津桥之先河。到了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进攻韩、赵、魏,先后两次在蒲津渡口造桥。以后汉高祖刘邦定关中、汉武帝刘彻东征、隋文帝杨坚过黄河东进,均在蒲津渡连舟造桥。不过,这些桥都是临时性浮桥,没有桥墩,用竹索连接,寿命短,不安全。

    唐开元年间,随着蒲州一带经济的发展,蒲州城升为全国六大雄城之一,蒲津渡的交通地位显得更加重要。竹索连舟桥已与雄城蒲州极不适应,当时的兵部尚书向唐明皇上疏,陈述蒲津桥破败不堪、难承车马重负的窘况。唐明皇听后立即降旨,决定在蒲津渡重建新桥,并发动满朝文武出主意、想办法。经集思广益,造桥方案拿出:一是将连舟竹索改为铁索,二是加固石堤,三是铸铁牛为索桩。开元年间属盛唐时期,冶铁业发达,于是两岸数万民众奉命炼铁铸造,历经苦战后铁牛铸成。铁牛分别伏卧于黄河两岸,将铁索拴系于其身,连接舟船,建起黄河上第一座固定铁索桥。这里,两岸的铁牛,其实就是对拽铁索连接河桥的索桩。蒲津铁索桥第一次将黄河天堑变成通衢大道,从唐开元十二年到元朝初年桥被烧毁的500年间,蒲津桥一直是铁牛系铁索、铁索连舟船。桥被毁后蒲津渡一度荒废,但铁牛仍存。到了明朝,蒲津关发展成进出中原的重要关口,明代皇帝又先后四次利用铁牛建桥,历经百余年,直至清代因黄河逐渐向西改道,蒲津渡彻底废弃。铁牛20世纪40年代湮没。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查访勘探,于次年8月发现并出土了唐开元铁牛、铁人,引起各界人士关注。

    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形象逼真。牛尾后均有横铁轴一根,长2.33米,用于拴连桥索。牛侧均有一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现已露出地面部分高1.5米,肩宽0.6米。四牛四人形态各异,大小基本相同,据测算,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下有底盘和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

    牛造形生动,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在铁牛的上下部位均有铸范缝痕迹,可观察浇铸、范块痕迹,分析出铸造的工艺技术。

    黄河蒲津渡遗址的发现展现了我国古代桥梁交通、黄河治理、冶金铸造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为历史地理、水文地质、黄河变迁、环境考古以及黄河治理等方面提供了珍贵资料。

    铁牛重见天日,有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就地提升,即: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其它遗迹如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

    据史料称,这四尊庞大铁牛都是用来栓铁索之用,铁索又连舟组成黄河上最早、最长、最大的黄河大浮桥,是沟通山西、陕西、河南三省的重要纽带。尽管目前四尊大铁牛固守的地方已远离河道,但他们都是唐代国力强盛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历史见证。 

    唐蒲津渡遗址最深处距今地表 6.5米。在靠当时河岸有一道曲拱梯形石堤,堤基下有密密成排竖钉的柏木桩,垒砌石条间贯注有铁锭,又以米浆白灰泥粘合缝隙, 十分牢固。在紧靠石堤处发现了四尊铁牛、四个铁人、两座铁山、三个铁墩、六根铁柱。还发现一座四米见方的砖屋遗址,门坎向东,当是管理渡口之所在。发掘中还发现了唐开元通宝、宋天圣元宝、元丰元宝、金正隆元宝等十余枚铜钱。 

    蒲津桥的兴衰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与变迁,也浓缩出我国古代桥梁的历史。尤其是那四尊铁牛,其内涵极为深刻,它所展示的炎黄子孙的功绩光昭日月、彪炳千秋,教育今人,启迪后人。

 

公园内的石牌坊

黄河铁牛



铁桩

铁山





四个铁人中唯一的女性









江泽民的题字

展室中的说明



 

离开蒲津渡遗址继续前行,远远已经可以看到鹳雀楼



鹳雀楼景区大门

    被誉为中国四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的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约在557—580年间),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后因黄河水泛滥,河道摆动频繁,其故址随之难以寻觅。人们只得以蒲州西城楼当作“鹳雀楼”,登临作赋者不绝。清初诗人尚登岸写道:“河山偏只爱人游,长挽羲轮泛夕流。千里穷目诗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楼”。

    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 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鹳雀楼是现存最大的仿唐建筑,外观四檐三层,内分六层,总高 73.9米,总建筑面积33206平方米,总重量58000吨,在建筑形制上充分体现了唐代风格。一层主题千古绝唱和大唐蒲州盛景,二层悠远流长(华夏根祖文化),三层亘古文明,四层黄土风韵,五层旷世盛荣,六层极目千里,使盛唐的氛围和华夏文明得到充分展示。鹳雀楼的油漆彩画是国内失传的唐代彩画艺术,经过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多方考察抢救,重新创作设计,是国内唯一采用唐代彩画艺术恢复的唐代建筑。外表经过磨平处理后,进行了油漆彩绘,立刻使该楼变得古典风雅起来,达到了“修旧如旧”的艺术效果。

    鹳雀楼高台重檐,黑瓦朱楹,占河山之胜,据柳林之秀,在唐宋时期就被誉为中州大地的登高胜地。鹳雀楼立晋望秦,独立于中州,前瞻中条山秀,下瞰大河奔流,紫气度关而西入,黄河触华而东汇,龙踞虎视,下临八州,吸引了历代名流登临作赋。

 

鹳雀园大门朝北,进门后拍摄鹳雀楼正好逆光,为了选择更好的光线,我从东边绕过楼南。这是在东南方拍摄的。

这是在正南方向拍摄的
相机没有三脚架,只好放在一个垃圾筒上自拍一张
登楼北望,园区尽收眼底。


“黄河入海流”

楼上的王之涣雕像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道:“河中府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涣、畅当三首能壮其观”。

 

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北宋科学家李益的《登鹳雀楼》:

鹳雀楼西百尺樯,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空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为长。

风烟并起思乡望,远目非眷亦自伤。

 

畅当的《题鹳雀楼》: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然而,可称得上独步千古、家喻户晓的,恐怕只有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王之涣旗亭画壁故事 

   《集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个小故事:开元中,诗人王昌龄、高适、王之涣齐名。时风尘未偶,而游处略同。

    一日,天寒微雪,三人共诣旗亭,贳酒小饮,忽有梨园伶官十数人,登楼会宴。三诗人因避席偎映,拥炉火以观焉。

    俄有妙妓四辈,寻续而至,奢华艳曳,都冶颇极。旋则奏乐,皆当时之名部也。昌龄等私相约曰:“我辈各擅诗名,每不自定其甲乙。今者,可以密观诸伶所讴,若诗人歌词之多者,则为优矣。”

    俄而,一伶拊节而唱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昌龄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之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适则引手画壁曰:“一绝句!”寻又一伶讴曰:“奉帚平明金殿开,且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昌龄则又引手画壁曰:“二绝句!”涣之自以得名已久,因谓诸人曰:“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里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因指诸妓之中最佳者曰:“待此子所唱,如非我诗,吾即终身不敢与子争衡矣!脱是吾诗,子等当须列拜床下,奉吾为师!”

    因欢笑而俟之。须臾,次至双鬟发声,则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之涣即揶揄二子,曰:“田舍奴!我岂妄哉?”因大谐笑。诸伶不喻其故,皆起问曰:“不知诸郎君,何此欢噱?”昌龄等因话其事。诸伶竞拜曰:“俗眼不识神仙,乞降清重,俯就筵席!”三子从之,饮醉竟日。 

 

天下黄河第一楼

不同声音:

  蒲津古渡遗址、蒲州古城、普救寺、中条山中的永固寺,组成了黄河中游极好的旅游景观组合——当然,重建鹳雀楼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未想到,建成后鹳雀楼又留下了新的遗憾。 

  问题是鹳雀楼的选址。 

  鹳雀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大约在公元557571年间,位于蒲州城西门外的黄河滩地上,做军事瞭望台用。历经隋唐、五代、宋金七百余年。《蒲州府志》记载:“鹳雀楼旧在城西河洲渚上,周宇文护造。”唐代李瀚的《河中鹳雀楼集序》云:“宇文护镇河外之地,筑为层楼,遐标碧空,倒影横流,二百余载,独立乎中州。以其佳气在下,代为胜概。”楼因黄河岸沙洲沼泽密布,鹳雀等水鸟翔集故名。宋代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推崇了《登鹳雀楼》的三人同题诗。正因为有如此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鹳雀楼也就成为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座精神文化之楼,它从来没有在人们的意识中消失过。 

  唐代蒲津渡遗址,距蒲州西城墙不过百米之遥。可以想见,当年鹳雀楼就近在蒲州城边,楼下便是滚滚黄河。元初鹳雀楼毁后,明代以蒲州西门城楼“寄名曰鹳雀”。 

  现在黄河已经西移至十多里外的山脚下。

  黄河经过“治理”后,来水也已经大大减少。原先河滩上的沼泽沙洲,全变成了庄稼地。 

  其实文化需要皈依,需要“植根”。鹳雀楼也是一个悠久文化的结点,只有两种合理的选择:要么把重修的鹳雀楼移至现在的黄河边;要么尽量尊重历史,选在古城与蒲津渡之间,接近原址,修复鹳雀楼的同时再修建一段古城墙。 

  新鹳雀楼由领导人题额,移位到了蒲津渡西边几千米处的庄稼地上,高高大大,绝无依傍地屹立在青青麦田之中。新楼圈了很大一片地方,建筑十分现代,周围是几何图案的西式草坪,这就是当代人对鹳雀楼的理解和诠释?完全不符合文物重建和古迹保护的原真性原则。由于占地大,可买票乘电瓶车进出。没有古城,没有黄河的鹳雀楼,缺乏表现形式与历史价值的内在统一,构不成任何与黄河、古渡、沙洲有关的景观意境,即使作为新建的旅游景点,也很难说是成功的。

  烈日炎炎,门票不菲,游人寥落。 

  呜呼,登楼远眺,前不见黄河,后不见古城,更无飞鸟。 

  而山河之伟,云烟之胜,风土之异,不殊于往古矣。

 

    孰是孰非,任凭大家大家评判。

 

游罢鹳雀楼,乘车回到普救寺,此时阴云渐开,再拍一张普救寺的全景照。

    原计划永济游览结束后即去洪洞,但永济的车不合适,最后选择先从永济到运城,明天再乘火车到洪洞。在汽车上我搜了一下火车车次,发现从永济有下午一点五十分的火车到临汾,如果能赶上这趟车,到临汾再去洪洞肯定方便。于是,临时决定去火车站买这趟车的车票。下车后还有几百米的路,但此时已经下午一点半,只有二十分钟的时间,幸好售票厅里买票的人不多,等我买到票,这趟车已经放行了一会儿,等我进站,火车也同时进站了。匆忙上车,还没坐好,车已经开了。

    车到临汾,换乘20路公交到城北公交站,再换乘到洪洞的中巴,本计划今晚就住在洪洞,为了明天方便去广胜寺就先到发车点问问明天早班车的时间,结果得知广胜寺有客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立马上了这趟车,今晚住在广胜寺。 

 


  

 

参考资料:

永济旅游网:http://www.yongji-tour.net/yjly/yjlv.jsp

血战永济:http://blog.sina.com.cn/s/blog_5e5dad510100f0tw.html 

西姚温四步曲:http://www.xiancn.com/gb/news/2005-07/20/content_611245.htm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5-05-10 16:29  
分享到 
(602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