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长城于兹交汇,黄河长城在此握手------外三关之偏头关游记

4月9日

    昨天下车后即把偏关县城转了一圈,今天早起乘去河曲的长途车到桦林堡下车,游览了桦林古堡和寺沟黄河岸边墩台群,然后返回县城,乘去朔州的长途车到老营堡下车,游览这个号称“三关首镇”的古堡。下午一点,再乘去朔州的车到朔州,今天已经没有到雁门关方向的车了。干脆在朔州住下,昨天在偏关网络不好用,游记没有写完,正好利用这点时间把游记完成了。 

晋北40米等高线图 

偏关10米等高线图 


老牛湾周边10米等高线图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外三关。此三关鼎峙晋北,互为犄角,是北疆之门户,京师之屏障。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
    偏关县地处黄河中游,长城与黄河在这里握手、并行,外长城与内长城在此交汇。偏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众多的自然景观及人文景观。不仅有赵长城、北魏长城、北齐长城、春秋战国等古长城,而且现遗存130公里的明长城,境内有大边、二边、三边、四边、黄河边、内边长城之说。

    明人有诗云: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如今,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只能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像涛涛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断的。

     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偏关县在汉、唐的时候还不出名,也没有设县治,到了五代十国时期北汉末代皇帝刘钧于天会元年(957年)置偏头砦;北宋时这里成为与西夏交兵的国防前线,因驻扎重兵,地位一度非常高;辽置宁边州;金时仍用该称呼;元代州、县俱废,改偏头砦为偏头关,明洪武年间始筑今天的关城,明成化年间设偏头关守御千户所,嘉靖年间上升为路城,万历年间又大规模建设此城,称为“九塞屏藩”。明代全国设立九个军事重镇,其中太原镇就驻防于偏关,从宣德四年到至嘉靖二十二年,太原镇总兵驻节偏关就达114年之久。 清雍正年间改偏关为县,属宁武府,又名通边关。

    明代除设置“偏头关”外,在崇山峻岭的长城沿线及重要通道上建起了城堡22座,有桦林堡、老牛湾堡、草垛山堡、老营堡等。这些堡城的边墙现多仅存夯土,唯地处黄河岸边的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边墙保存较好,全部包砖,高耸于河岸,甚为壮观。 

    偏头关城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有瓮城。城高10米处砌砖石,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西墙、北墙多为夯土墙,东部城墙已毁。

    偏关城与内长城构成一套防御体系。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公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0公里,无墙而有藩篱。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15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明时此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偏关河沿线长城绵亘,处处设关,堡城相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军事单位。今天的偏关县境内,长城出乎意料地有三四道之多,有的地方墙垣多达十重,一条长城外头又是长城,一边二边连三边,步步设防,营堡相望,互为策应,烽火台星罗棋布分布在偏关河两岸的黄土高原上,多达一千多座。偏头关长城的建筑格局,在长城的建筑史上无疑是一个特例。

  偏头关一带,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易攻难守,只有靠这样纵深设防来抵御来犯之敌。

    偏关现存古堡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保存之好均为全国罕见。从年代跨度说:偏关古堡有战国和隋唐的吴王城,西汉的九龙山古城,五代北汉的偏头寨,明代古城堡更是遍布全境,年代跨度长达2000年;从保存数量说:偏关境内历史上古堡多达49座,目前仍有保存较为完好的古堡营寨30多座。把偏关称作“中华古堡第一县”应该是名副其实的。

    历代帝王御驾亲临的地方并不很多,偏头关则是其中之一。

    明正德十三年(1518)九月,二十八岁的朱厚照皇帝出宣府,经大同,过老营堡,来到了偏头关。皇帝驻跸在偏关的太监府里,服侍他的太监们从太原的晋王府带来了一个漂亮的歌女陪他喝酒。皇帝被这个女人迷住了。这个女人就是史书上记载的刘美人”。

    关于皇帝来偏关的官方记录,《明史. 武宗本纪》,清人所著的《明史纪事本末》中都有记载。清乾隆年间出版的《宁武府志》也有记载,“正德十三年九月,帝西幸,由大同历老营堡,至偏头关驻跸,镇守太监宅,凡十一日渡,幸榆林”。

    正德年间,蒙古小王子(蒙古可汗巴图猛克,成吉思汗十五世孙,因其年幼即位,故明人呼其为小王子)差不多每年都要通过偏关,进入山西抢夺财物。这事不能不引起皇帝的重视。年轻气胜的正德皇帝,亲自来到边防重关,察看防务,了解军情,寻找战机。

    陪伴她的刘美人,史书上亦有记载。她是太原乐工刘良的女儿,晋王府乐工杨腾的妻子,不仅人长的漂亮,而且能歌善舞。皇帝一见倾心,写下了“野花偏有色,村酒醉人多” 的诗句。“半个月后,他离开偏关,来到河曲县黄河岸边的楼子营,祭祀了黄河神,观看了当地的游泳表演,对游了两次的人赐了酒,然后乘船到了陕西榆林。十二月,他又渡过黄河,来到山西离石县,春节前赶到太原,特地召见刘美人”。从此刘美人陪伴了他的一生。 

 

 

 昨天下车后,先把住处安顿好,剩下一点时间,立马上街,游览偏关县城。

 

出门即见此偏关的地标:文笔塔


    文笔塔,又称“文笔凌霄塔”,位于县城东二里许的山梁上,为偏头关之一大景观。塔坐东向西,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空心砖榙。建于明天启元年。首创七级,至崇祯八年重修,加高四级。塔身为八角十一级楼阁式:空心砖塔,高35米,形若文笔。门额上书"文笔凌霄"四字,登塔既可俯视关河,又可远眺群山,1984年,县财政出资8千元,地区拨款二干元,修补一次,2007年,建文笔塔公园,十二肖像环与塔脚,周围铺草坪花池,468节台阶依山而上,文笔塔高耸顶端。        

    站在山上,偏头关的全貌一览无遗:它西邻黄河谷地,东倚芦芽山脉北端的黑驼山,地形东仰西伏,因称偏头关,亦称偏关。

    这座塔现在已被人们视为偏关的象征。

 

    偏关最东头是这样一个牌坊





绕过牌坊朝西南方向步行,南门、钟鼓楼在那个方向。沿途民居可以看出偏关是个山城。



    南门,一座雄伟的城门楼赫然矗立在眼前。它是一个彩绘的三檐三层的雄伟建筑,朱红的柱子,雕刻着各种图案的横梁和栏杆,富丽而堂皇。但城关是原来故城关的位置,却是1997年的翻修之作。门楼上悬一有”偏头关”三字的木匾,落款为”胡富国”——一位前任山西省书记。偏头关城原先有四座城门,现仅存南门一座,其余三座不是毁于战火,就是后人因扩建而拆毁了。

    城楼向西不远有一段200多米长的的城墙,是在嘉靖,万历年间进行增修的,并以青砖包砌,是仅存的明朝城墙遗物了。史书上说:偏头关城墙“周五里十几步,高三丈五尺,东西南三门,上建重楼。” 明洪武二年(1369)设太原五卫,镇西卫置偏头关;明宣德四年(1429),偏头关更置总兵官,辖营堡二十九个,设兵万余;直到嘉靖二十一年(1542)太原镇总兵移驻宁武关,100多年间偏头关一直处于军事上的鼎盛时期。

 

进城不远是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关城正中,高台门洞横跨中大街,上建古式大楼,楼分二层,台为砖石结构,砖券过街门洞,台底阔18·6米,洞深18·7米,洞宽4·8米,台高约7·3米,台东写台阶数十个,可登台顶,中建楼二层,歇山顶三间,建于明正统十一年,嘉靖十七年增高,崇帧五年,清康熙四十八年均有重修。建国十年重新彩绘,完整无缺,糖业副食烟酒公司占用过,现为博物馆址。楼建至今559年。 

 

再向北是一个广场,北端是这个舞台

南端是个挺大的牌坊,但显得单薄了一些

从广场开始又开始往回绕了。登高远望,可见城外山头上的烽火台。居民屋顶密密麻麻的烟筒也是偏关一大特色。

绕回文笔塔,尽管天色已晚,但明天另有安排,还是登上去看一看









俯瞰偏关城。由这个角度可以看出,偏关扼两山交汇之处

    今天一早,乘去河曲的长途车到传说中的桦林堡。 

    桦林堡是明代的军事古堡,西距偏关十多公里,由于偏关河从这里注入黄河,沿河道可以直驱偏关城下,所以桦林堡的战略意义,是为了防止河套匈奴的进犯。每年黄河上冻时节,桦林堡左近的长城便加强防务,防止匈奴骑兵踏冰渡河。

    桦林堡曾经因拍过电影《啊!摇篮》而名声在外。桦林堡犹如黄土高坡上的皇冠,屹立在远远的山梁顶上。四方形的台座保存完好。原来是它是河曲重要的一明代的屯兵堡,1949年3月,从河曲县划到了偏关县。

 

以下是桦林堡照片


















本来打算离开桦林堡之后沿大路到寺沟渡口,但忽然发现就在去渡口路上右侧山顶上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烽火台,于是舍大路走小路奔向那里。从烽火台遗迹看,当年烽火台周围也有防御设施。

从烽火台北望,另一个烽火台清晰可见



南望,隔寺沟,对岸山上另有一个烽火台

向下看,黄河边上并列着两个

再向周围搜索,令我惊讶的两面出现了,一排溜若干烽火台并排矗立在黄河边上,看到密度如此之大的烽火台,真得令人震撼。我特意加工了一下这张照片,为的是让朋友们看得更真切一些。

    偏关县的黄河边堡墙,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偏头关现存的长城遗址,最壮观的是从老牛湾开始,一直到河曲县石梯隘口结束的所谓“二道边”,它由十八个堡寨前后瞩望相连,寸步不离与黄河结伴而行。偏关的长城,随着黄土高原沟壑起起伏伏,像一个忠实的朋友那样顺着黄河水流方向向前不断延伸出去,在北中国的长城中,这是最富韵律也最富情感的一段。此边地处晋陕峡谷之中,黄河充当“天堑”。长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处,又筑石边、土墙,陡峭的崖壁山上仅筑烽火台,连绵不断,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这条明代长城,全长约100公里,偏关境内长40公里,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段长城多有黄河悬崖天险屏障,多数地段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建望台设防。只有寺沟至黑豆埝,关河口至尖刺湾建石城墙,红色粘土夯筑,外墙条石、城砖包之。100——200米筑马面或敌楼。其走向均建于黄河崖头、沟豁。数百年来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仅存土墙,但气势不减当年。土墙平均底宽七米,顶宽五米,残局五到七米。是山西黄河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 

    遗憾的是我只看到了这些烽火台,没有看到“西河石边”。 

 

河对岸就是陕西省了

回望桦林堡,逆光,有点不太清楚

找一条小路,直接下到河边。发现又有人在古董跟前造假古董

河水如此之清之静,下游肯定有坝





河边的桃花刚开苞

回望那个假古董,真得像是一个疥疮,看着就让人恶心

这好象不是个烽火台,但是什么设施没弄明白



黄河大桥

这个屹立在黄河岸边的烽火台,多象一个忠诚的卫士

接近寺沟渡口,发现了这个文保碑

偏关县还专门在此建了这么个设施,大书:长城与黄河在此结伴同行

    寺沟渡口现在已经建起了一座大桥,桥畔有一个护宁寺,当地人称大寺庙,简称大庙,属元代建筑。寺庙坐落在黄河岸边,长城脚下.据出版于1994年的<偏关县志>记载,护宁寺"面临长城,长城下是万丈悬崖,崖下滔滔黄河,恶浪翻滚.南有深涧,涧水潺潺,浪花飞溅.悬崖上长城蜿蜒曲折,山梁烽台成行排列,护宁古刹别致典雅,苍松翠柏,景色迷人。"

    庙的面积不大,但十分精致,寺院内原来有两株虬张的参天古柏,枝叶扶疏,亭亭如盖,一株尚存,可惜有一株近年则毁于雷电。据说侧殿旁有两通碑,一为道光时刻,一为咸丰时刻。道光碑上面说:“护宁寺者,河曲之古刹也。其地东踞桦林长城之巅,西眺麟州之野,下看黄河中流,仰瞻紫塞穹隆,俯临龙口雪浪,所谓天堑地险,此其会也。”可见古刹的地理位置的险要。

    寺庙看得太多了,我没有进去。







    游览过桦林堡和寺沟,又乘车返回县城,回客栈取了行李,乘去朔州的班车到号称“三关首镇”的老营堡游览。

    老营堡位于偏关城东40公里,关河北岸,建筑规模为偏关县境仅次于偏关县城的第二大城堡。建于明正德年间,扩建于万历年间。初置参将,后设游击,立守御千户所,总兵管辖官兵3000多人。老营堡北控平鲁,西衔偏关,东接宁武,军事地位十分重要。 

    《偏关志》载,城建于明正统末都督杜忠建,周广五里。现存城门石匾两块,其瓮城内一块,字迹不清,外城洞额上书:"老营城"万历六年。西门瓮城内石窟上书"晋北锁钥"万历八年,外面为“威望关河”万历八年。南门瓮城城内为"南控雁宁",万历八年,外面为 "保障"隆庆五年。北门外,有明、清时代烈士碑记,重修寺庙碑记,名人石碑。老营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城垣建筑十分坚固,今保存较好,

    老营一带,乃山西偏头与大同平鲁之交界处。关河自平鲁东入,经老营、八柳树、马站、偏头、关河口西泻黄河。北虏若南下抵河川,可西犯偏头、东掠平鲁、南寇神池、宁武,老营一处则为必经之要地。

   “明代给事中刘东星曾疏云:老营左控平鲁,右接偏头、阳方诸口,视为耳目,最为要害”。

    嘉靖十八年(1539年),巡抚都御史陈讲亦云:“三关形势,宁武为中路,莫要于神池,偏头为西路,莫要于老营堡”。 

    老营堡为明代偏头关所属十八堡之一,初置于明正统末年,当时边患已起,明王朝开始大规模修边备战。近边有鸦角山、五眼井等冲,边外通王家庄、银川城诸处。俨然层层设防的前哨阵地。老营堡东西为峡谷平地,而南北群山绵延。东、北紧靠长城,南临关河,北连平鲁,东接宁武,西近偏关,军事位置十分重要,历代争战不断。据当地史料载,仅明嘉靖年间蒙古俺答部就数度侵入老营堡,并以老营堡为突破口,南下山西腹地。如嘉靖十六年(1537)八月,俺答由平鲁卫入老营堡,一路烧杀劫掠,对老营堡的破坏尤为严重。嘉靖四十一年(1562),俺答从鸦角山、五眼井入犯老营堡。然后,南下直至宁武关一带。嘉靖四十二年(1563),俺答首领用赵全计谋,欲夜袭老营堡,以汉奸张辉等诸贼为内应。就在夜袭的前一天,水泉营守备陈一言侦知此事,驰报总兵郭琥。“琥衔枚疾驰堡上,倏易置守门将士以亲丁。部置甫定而俺答至,举火为号,中无应者。叩城中何人。回郭大将军,惧而宵遁。这是明嘉靖年间规模较大的三次入侵。其实,在整个明中叶以及以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老营堡一直是蒙古俺答部虎视眈眈的地方,战火不断,堡城时有毁坏。所以,为加强防御,明中叶后,老营堡数次修补、扩建。

  比之长城沿线遗留下的众多城堡,老营堡还是个保存较为完整的堡子。堡城原为夯土砖砌,今城砖已被当地居民拆走,仅夯土尚存。从遗留的高大夯土墙可以看出,城堡工程规模浩大,军事设施、布局仅次于偏关城,是今偏关境内的第二大城堡。据当地史志记载,由于老营堡位于明代内、外长城的接合处,不仅在有明一代的长城防御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在长城沿线蒙汉贸易活动中也占有一席之地,是明代中后期乃至有清一代的长城边贸口岸之一。

  当年老营堡极盛时期的情景:城内有3000余户人家,43家商号。整个堡城内街道整洁、商铺林立,青砖碧瓦的民居鳞次栉比。城中建有魁星阁、关帝庙、娘娘庙、城隍庙、文昌庙、马王庙及几座像模像样的大戏台。街市上到处是客商,蒙族商人的羊皮、马皮等皮货和胡油、牛马等在此出售,而汉族商人的铁器、铜器、棉布及其他日用品纷纷运往蒙区。蒙汉互商、市场繁荣。特别是每年正月十五、五月端午、六月十八,是当地的庙会,也是商品交流大会。在外长城沿线的商埠中,老营堡虽远比不上杀虎堡、得胜堡及西马市口,但仍可称得上是富甲一方的商业集镇。

    老营石笔位于老营堡东南五里的南梁上,为老营一景,笔身有十三层石条垒砌,石笔总体高约七米左右,西北五面石碑上刻有“文星拱看”四字,东南面石碑上刻有"山诲凤鳞"四宇,此笔建于康熙二十七年八月。因为逆光,距离又太远,相机无法拍下石笔。

 

路口下车时,看到村里新建的这个“点将台”

古堡围墙

西门牌坊





街道非常干净整洁

街道南侧似乎是一道城墙,住户均需穿墙而过才能进自己的院子。

城外烽火台



残损的围墙

这好象是南门





东门



东门门额:老营城

城外南墙,还残留一些包砖

瓮城部分显然新修过



东门外北墙

爬上城墙,看,城墙有多宽?

这是北墙,老百姓在墙上掏了很多窑洞

临公路的拐角处,老营镇三个大字分外醒目

在公路边等车的时候,纵目南北,看到内长城从雁门关迤逦而来,又蜿蜒北去

 

这是古堡往南的长城,它连接着雁门关



北去的长城则在几公里外的柏杨岭与外长城连接。


    内、外长城由北京怀柔县境内的火药山分岔,内长城向西南经河北省易县、涞源县、阜平县而入山西省界,经灵丘县、繁峙县至老营堡柏羊岭,并在此处与外长城相接。外长城西北行经河北省赤诚县、张家口市、怀安县而入山西省界,又经天镇县、大同市至偏关县老营营堡柏羊岭,同内长城相连。内外长城会合后,继续向西,经数十公里在老牛湾与黄河握手。然后沿河东岸南下,上午我看到的桦林堡及寺沟烽火台群就是这段外长城的一部分。


    12点50分,去朔州的车来了,登车离开。

    偏关再见!

 

 

参考资料:  

老牛湾,长城与黄河握手的地方:http://travel.sina.com.cn/china/2009-06-26/100291877.shtml

偏关旅游攻略:http://tieba.baidu.com/p/183788454?pid=1709222696&cid=0#1709222696 

桦林堡 最后的长城古堡: http://roll.sohu.com/20111201/n327478184.shtml

偏关县老营堡:http://culture.sxgov.cn/content/2014-03/09/content_4137420.htm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5-05-10 16:34  
分享到 
赞过
(2985次阅读/4个评论/3人赞过)
    一直走
    强
    一直走
    484
    无边
    刚去回来,爽,,,,,,,,,
    带你去转山
    这游记真够经典的。楼主每写一个地方,就让读到的人清楚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