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塞之首,铁血雁门------外三关之雁门关游记
4月10日
一早即乘朔州去繁峙的长途车,中途在新广武下车,然后打车去代县的雁门关游览。
代县地图
代县地图局部
晋北40米等高线图
雁门关10米等高线图
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列中华十大名关之一。从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起,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赵置雁门郡,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
“牧用赵卒,大破林胡。”史载,赵武灵王曾进行军事改革,胡服骑射,大败林胡、楼烦的入侵,建立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来,李牧奉命常驻雁门,防备匈奴。为免除匈奴对赵国边民的袭扰,他廉洁奉公,“市租皆输人幕府,为士卒费”,因而深得士兵的拥护。同时,坚持慎重防守的方针,凭长城之险,加强战备。他在雁门数年,“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使匈奴数岁无所得,而赵军则兵强马壮,愿为一战。此时,他才选用精兵良马,巧设奇阵,诱敌深入。“大破匈奴十余万骑。”其后十余年,匈奴不敢寇赵。后人称李牧为“奇才”,并在雁门关建“靖边寺”,纪念其戍边保民的战功。
西汉前期,匈奴屡屡来犯,汉武帝曾先后(前129——前119)派李广、卫青、霍去病率骑兵1万至数万出雁门关,北击匈奴。
汉元帝时,有胆有识的王昭君就是从雁门关出塞和亲的。从此以后,这一带出现了“遥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无干戈之役”的安定局面。
西晋末年,中原动荡,北方的鲜卑族拓跋氏乘机率部南徙,到达雁门,雁门山成为拓跋魏与西晋的边界,双方屡次发生冲突。
隋代,北方的突厥渐见强大。大业十一年(615),隋炀帝巡视北塞,到了雁门,被数十万突厥兵包围,突厥兵急攻雁门关。后赖吏部尚书樊子盖设计送出诏书,募兵来救,始得脱险。
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后经五代十国、宋、辽、金、元约四百余载。
后晋石敬瑭向辽国自称“儿皇帝”,割燕云十六州与契丹。从此,在山西北部,雁门山就成为了后晋和契丹的分界线,雁门关也成为了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地方政权相对峙的前沿阵地。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公元980年),辽军以十万大军南攻雁门,宋太宗赵光义命杨业率兵马至雁门关西口,杨业绕至敌后,从背后猛烈攻击,辽军遭此突然袭击,顷刻大乱,激战中杨业杀辽军主将驸马萧咄李,生擒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诲,大获全胜。此战是宋辽在雁门关最大的一次战役。
宋雍熙三年(986),在雁门附近的战斗中,由于统帅潘美的指挥失误、临阵脱逃和挟嫌报复,使杨业陷入重困,最后士卒全部覆没,在朔州的陈家谷他自己身负重伤为辽兵所执,宁死不屈,终至绝食为国。后人为纪念他的战功和忠贞精神,在雁门关北口立了“杨将军祠”。
连环画《杨家将之四 李陵碑》
明朝建立后,由于道路崎岖难行,朝廷于是放弃铁裹门的关隘,将关门转移到山涧通道,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享自监民工筑新关于旧关东北十里处的要道。南距代县四十余里,北邻广武古城二十一里,地势更为险要。并筑“内长城”与其西面的宁武、偏头两关相连,总称“晋北三关”,也称“外三关”。后来,雁门关在嘉靖年间增修,于万历年间复筑门楼,并一直保留至今。
时至清末,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等狼狈出走。他们过居庸、宣化,经大同,又在雁门留下了逃跑的脚印。当时,正值秋天,气候酷热,慈禧、光绪和王公随从颠沛至此,饥渴难忍,曾在关门左侧靖边寺吃茶,但未敢久留,小憩后又匆匆出发了。傍晚,慈禧一行宿关南阳明堡贾宅。光绪帝面对贾宅“五世同堂”的门匾和堂内神龛上“一心念佛”的横幅,联想内忧外患的处境,在东家门板上写下了:“五世同堂真富贵,一心念佛见如来”的联句,借以抒发一个失意帝王向西方逃去的颓败情怀。这与李牧、杨业等抗战英雄恰成显明的对比。
1937年9月,我党为了团结抗日,派周恩来、彭德怀和彭雪枫同志,前来雁门山的太和岭口与国民党第二战区司令长官阎锡山会晤。
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贺炳炎、廖汉生部于雁门关地区两次伏击日军运输车队,共毙伤日军500余人,击毁汽车30余辆。切断了敌由大同经雁门关至忻口的后方补给线。
连环画《雁门关伏击战》
10月10日晚,八路军一二九师陈锡联部,又在雁门关下袭击了日军阳明堡飞机场,炸毁敌机二十四架。这一曲抗战凯歌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抗战的必胜信心。
连环画《火烧阳明堡》
值得注意的是,据相关史料记载,秦汉以前,雁门关位于现在阳高县北雁门山的阳和口,那里两峰对峙,中有孔道,仅仅容得下大雁从中飞行,因此人们把它看成天险,但是并没有在那里设关。秦汉以后,为了防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中原王朝在句注山一带不断设关置戍,
“天下九塞,句注其一”,由此可见,句注早以其险要著名。唐初,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此时,才真正出现大名鼎鼎的雁门关。也就是说,古雁门郡并非与现在的雁门关重合,李牧、卫青、王昭君的故事,也可能并非发生在现在的雁门关。
句注山西起宁武的分水岭,东达繁峙的枚回岭,北到浑源恒山,绵延100多公里,全境有18道隘口,其中以句注陉最长最险,秦汉以后的雁门关,基本上都设在句注陉左右。
雁门关并不仅仅是一座关隘,而是由“双关四口十八隘”和长城共同构成的军事防御体系,是一个较为庞大、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双关指的是雁门关由东陉关和西陉关共同组成,双关并存,互相倚防。宋代以前,以西陉关主防,东陉关倚防,宋代以后,尤其是明代,以东陉关主防,西陉关倚防。四口指的是连接东陉关的南口和广武口,连接西陉关的太和岭口和白草口,这是逾越雁门天险的两条战略通道。
明代的雁门关,仍可谓“城随山势转,关并塞云齐”。古代草原游牧民族的铁骑,要想攻占雁门天险,挺近千里中原,就必须突破这里的7道防线。第一道,是分兵占领雁门关西北的阴馆城和雁门关东北的应州城,这样才能驻兵雁门山前。第二道。要在山前安营扎寨、排兵布阵,占领白草、广武两大隘口。第三道,进入长5里,有25道障墙层层设防的东、西关道,需要各个击破。第四道,分别抵达西径关和东径关,这两座关城是雁门关防御体系的核心。第五道,西出西径关,还要突破太和岭口,东出东径关,还要顺谷涉水,突破南口隘口。第六道,出太和岭口攻陷赵国故城,出南口隘口占据代州古城。第七道防线,就是代州境内、滹沱河沿岸的“三十九堡十二联城”。必须对这些城堡各个击破,才可以挺进中原,如果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完整地保存,该是多么壮观的军防工程。
一部雁门关史,堪称半部中国史,2500年来,这里记载于正史的战争,竟然多达200多次,也成为一座著名将帅纪念馆。而这条雁门古道,既是一条狼烟滚滚的铁血战道,又是昭君出塞、文姬归汉之路,也是晋商汇通欧亚的茶叶之路、蒙藏人民朝圣五台之路,更是一处塞内塞外互通无有。边贸互市的古代口岸。因此,雁门关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永远是一座中华民族伟大的丰碑。
我下车的新广武是相对于旧广武而言的,它们是雁门关外山脚下的两座军营,是保卫雁门关外围的第一道防线。现在村里的人多为当年戍边将士的后代。原来新广武城是建在战国时期的城关遗址上,明代明洪武七年(1374年)重修。旧城为辽代所建,比新城晚1000多年,但又比明代重修新城早200年。
新广武曾有二十四座庙宇,被称作“二十四全庙”,现在所剩无几。当时不多的庙也被日军拆掉烤火了。距离现在较大的一次战火发生在1926年春天,阎锡山的晋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山西开战,后晋军由大同退守雁门关,司令部就设在这里,双方对决83天,伤亡惨重,后冯玉祥的部队撤走。
广武屯兵古堡是雁门关内外的咽喉要道。依勾注山险,虎距内长城之北,故有“北门锁钥”之称。广武现有两座古堡,旧堡位于勾注西陉,建于西汉时期,清雍正年间重建;新堡位于勾注东陉,建于明初,称广武城,最初用于屯兵住所,后变成民居。两座城堡,把守勾注东西两个陉口,形势非常险要。广武城堡的前身,是战国时赵武灵王修建的“勾注塞”,隋改广武为雁门县,宋辽对峙时,宋占雁门关,辽占广武城。清时广武属代县,民国因之,日伪之后,归山阴县所辖。
这次路经广武,只在车上看到了旧广武的城墙,可惜没看到新广武的城墙。
雁门关景区主要分为两大块。分别是古雁门关景区、明雁门关景区。因古雁门关未予修复,这次游览的主要是明雁门关景区。
打车到景区,首先看到这个石碑。雁门关三字竟然是毛泽东所题。
从景区大门乘观光车到雁门关验票处,这里塑了一大群杨家将的雕塑。
明雁门关位于东陉关。东陉关跟西陉关同建并重。明代于东陉关关址扩建新建雁门关,东西两翼重建北宋十八隘。各隘筑有坚固城堡,中间为长城连接,形成以雁门关为中心的新的军事防御体系,从平型关隘口至轩岗隘口,绵延布防达300里。
验票处是围城的北门宁边楼亦称明月楼
围城城廊为石头边墙,周长约10000米,南端分接关城东西城两翼,北至谷底延伸围合。围城城门座南向北,上筑有宁边楼,俗称明月楼,为明代嘉靖年间所建。围城门外接石拱关桥连关道,据《雁门关地理总考》载,关外依次设大石墙3道,小石墙25道,为守关御敌第一道防线。
围城内民居
关城的瓮城
关城位于东陉关遗址,明洪武七年候陆亨贬于代州所建。开门三重,即东门、西门、小北门。
瓮城门俗称“小北门”,位于关城北侧地利门外,设有暗门。门上过去建有城楼,门额石匾镌刻着“雁门关”三字,两侧嵌有的一副著名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一字一砖,相传是傅山先生所书。因此,2004年,中国长城研究首席专家罗哲文,欣然为雁门关题词“中华第一关”。
瓮城内的地利门
地利门为关城西门,额匾篆体书刻“地利”二字。此门坐向南北,所建门楼为杨六郎祠,两侧塑孟良、焦赞像,供设杨门郎铁刀1把,城楼上供设大炮2尊。
地利门下的春秋楼
门下保留的旧时车辙辗过后的故石板
西城
由广武进来的东句注陉
东门
雁塔
东城位于关城城廊内古关道东侧制高点,明洪武时兴建,正德年间翻修。南与关城天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西与关城地利门延伸城墙连为一体,北顺山脊至谷底与围城关门宁边楼连为一体,筑有营房、马厩,为守关屯兵之所。
雁塔位于关城北坡上,高21米,为原址上复建的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雁塔为明代瞭望和传递军情之用,与烽火台构成传警体系。
关城全景
雁门关南的东句注陉
建于制高点的敌楼
再瞰句注陉
有一条新的公路好象是从代县方向修过来的
从雁塔俯瞰雁门关全景,视野内中间为西门,左侧为东门
西城制高点上的望楼
建于东城内的碑林
下面是东门------天险门
天险门下的旧石板路
罗哲文题写的:中华第一关
天险门外是李牧祠
李牧祠,位于关城天险门外东侧,亦称武安君祠、靖边祠、镇边祠,为纪念战国时赵国良将李牧而建。祠宇建筑规模宏大,山门前有石砌平台,上竖石制旗杆1副,配设石狮1对。正中左右各筑踏朵台阶,并配以石雕石栏柱石栏板。山门两旁建有钟鼓二楼,祠院分前后两时,前院两侧为厢房,正面过殿供奉李牧塑像,背面供有韦陀像。过殿两侧留过道,设东西库房。后院正殿为大雄宝殿,供有一佛二菩萨。正殿左为方丈,右为祖师堂,东西配房为师房。在主殿东边,顺台阶而下有窑屋多孔,名九窑十八洞,石基砖券曾为兵堡。祠内悬挂朱衣道人傅山亲笔对联:“重台唱法祥云遍覆菩提树,莲台传经瑞口光临极乐天。”现有残碑13通。
连环画《李牧之死》
现在李牧祠内不仅供奉李牧一人,这位偃公,就有点牵强
武安堂是供奉的李牧
其他几个堂供奉的是与雁门关有关的历代文臣武将
李牧祠下的雁门驿
凡是与曾在雁门关停留过的王公大臣,文人骚客都被罗列其中。
1948年4月6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从延安往西柏坡途中,路经雁门关,曾上雁门关城楼观赏,并在这些窑洞里休息。
窑洞东面,向代县方向,即古关道,千百年来,军队征战,商旅往来,百姓联谊,都在这条蹉跎古道中,无论寒冬,无论酷暑,唯有不老的青山,沉默的岁月,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听导游讲当年毛泽东等即沿此道做美式吉普车下去的,在1958年以前,208国道未改造完之前,来往大同与太原之间还走这条道,208国道的前身是阎锡山修的战备公路。
天险门-----雁楼
这个字不认识,请教导游,说是天字。
天险门城楼为1982年在原址上重建,高12.5米,恰好处在两座高山峻岭之间,地当要冲,居高临下,这就使得原本不高大的关楼,在山下看显得格外耸拔高峻。关门上的城楼也叫“雁楼”,坐西朝东,四周设有回廊,主要供守关兵巡查、眺望。
天险门为关城东门,石座砖券,额匾篆体书刻“天险”二字。上建有雁楼,坐西朝东,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有走廊。楼内空畅,供兵丁巡察、了望。
从城里看天险门
从城内看地利门
从城里看西门雁月楼
跑到西城内,趁人少,自拍一张
西城址在关城城廊内古关道西侧高台,跟东城同时兴建并重,为石城。南顺山脊延伸到西城制高点,与兵堡连为一体,北折至西城角楼、天险门城墙,东经角楼到地利门与城墙连为一体,城内设营盘,为守关将士操练守御之所。西城与东城中有城墙间隔,城墙南角和北角各配建角楼1座,正中建有城门和城门楼1座。城顶建威远楼1座,俗称“雁月楼”,明嘉靖年间建筑。西城门外东侧设校场,校场设点将台。
地利门外的攻城武器
雁门关范围不大,游罢雁门关,临出关,爬上明月楼俯瞰关外
回望围城及雁门关关城
从雁门关返回新广武才十二点多,本来想换乘去浑源的班车,但老乡告诉我,现在,浑源的车都走高速,这里已经没有路过的车了。无奈,只好等候代县到大同的班车,也正好去参观一下云冈石窟。十二点五十,车来了,上车离开广武。
附:古雁门关,
即铁裹门,前身为北陵、西陉关、勾注塞,址西陉关旧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
[关城] 位于勾注山顶铁裹门外。铁裹门因石峡呈黑褐色而得名,为人工开凿关隘。现存周围墙基,南有屋基4处,北有烽火台1座。自铁裹门设关后,勾注塞之名遂为雁门关之名取代。
[雁门寨] 位于铁裹门东西两侧山脊平台,北宋时期设立,为军事驻防要地。与西陉寨、胡峪寨并称为“雁门三寨”。
[古关道] 亦为勾注塞古道,全长30多公里。南起太和岭口,经富拉沟、城上、石墙沟、吴家窑、黑石关沟,越制高点铁裹门,下赵庄到白草口,再出柳林、油房为止。现古盘关道保存完整,铺石成路,百步九折,左右峭壁如削。
[隘口] 即古雁门关北口,俗称白草口,是雁门十八隘之一。一隘两堡,南为太和堡,北为常胜堡,中隔连绵山脉。春秋战国时,白草口为南北要冲,沿雁门古关道,过往商旅不断。隘关跨河而建,设3道隘墙,6座隘门,6座堡台,东西与长城连为一体。现存隘门1座,额匾书刻“容民畜众”,堡台1座,额匾书刻“猴岭”。
[常胜堡] 位于白草口隘关西高地,为古西陉镇旧址。南接雁门关古道,与太和堡遥相呼应,北望关外漠原,与旧广武古城对垒。周长500多米,石基砖砌围墙,东北隅建有武庙,堡门额匾书刻“常胜堡”三字。上款竖书“万历甲寅都御史吴仁庆”,下款为“布政使阎士选立”。
[猴岭长城] 猴岭,因悬崖峭壁有石酷似猴形而名。长城蜿蜒其上,如龙伏波奔腾,气势十分磅礴。西起白草口,东至新广武,现存完整敌楼有“针洞”、“挖厄”、“壮橹”、“天山”等,此外还置烽火台、凿壕堑,是中国明代长城的代表作。
[西陉寨] 位于太和岭口北城顶上,因太和岭口曾名神仙隘,故又叫神仙横城,是代州著名三寨之一,。
[勾注祠] 址勾注山麓,北接勾注塞,因七烽似斗环抱,又称北斗山勾注祠,也叫北斗庙。庙建门厅,有前过厅院,后过厅院,以及正殿、碑殿、经楼、钟楼,晋咸宁元年立勾注碑。宋时因祈雨屡有灵应,册封顺应侯,有五崇极碑记。金、元又累封佑顺公、广佑灵应王。明洪武初年改称山神庙,正德年初重修,神座下有灵泉7眼。
[雁门渠] 位于勾注古道东侧,古广武城北面,现存遗址。
[雁门关伏击战遗址] 位于勾注古道黑石头沟。1937年10月八路军120师于此伏兵,由贺炳炎团长和政委廖汉生亲自指挥,经过四个小时的激战,围袭侵华日军汽车近五百辆,击毙击伤日军近200人,炸毁敌人汽车数十辆,此役闻名全国。
[阳明堡飞机场遗址] 位于阳明堡村西南,由阎锡山所建,1937年7月1日被日军侵占,扩建为日军侵华的后方军事基地。1937年10月,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在陈锡联团长的精心指挥下,夜袭成功,炸毁敌机20多架,消灭日军100多人,有力地配合了忻口战役。
[孙传庭墓] 位于阳明堡镇下花庄村东。墓毁“文革”,现存清刑部员外郎冯云骧撰《大明督师七省兵部尚书白谷孙公暨配冯淑人张淑人同葬墓志铭》,镌刻于6块石板之上,共6000余字,详载其生平事迹。
参考资料:
雁门关官方网站:http://www.yanmenguan.cn/product/read/id/473.shtml
历史名城代县:http://tieba.baidu.com/p/2108669920?pid=28398915847&cid=0#28398915847
雁门介绍:http://tieba.baidu.com/p/2108695540?pid=28399424045&cid=0#28399424045
雁门关游记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015fa330100uwc3.html
雁门关游记2: http://www.chezhilv.cn/sx/bencandy.php?fid=125&id=793
雁门关游记3: http://bbs.tuniu.com/thread-255167-0.html?p=13437&cmpid=mkt_06025101
雁门关广武长城漫记:http://bbs.8264.com/thread-296942-1-1.html
-
-
2016-07-02 19:01一直走回复
-
-
2016-06-30 14:12一直走顶贴支持。484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