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八陉游之飞狐陉(上)穿越四十里黑风洞

10月13日

       几年前去空中草原曾路过飞狐峪,这是飞狐陉最主要的路段,那高山峡谷曾给我留下极深的印象。
       早起7点40,乘涞源县内班车到团园村,然后骑车开始飞狐陉的穿越。 


       原计划从伊家铺翻越黑石岭,但张石高速把原来的小路全部截断了,只好临时改变计划,绕行马蹄梁。

飞狐陉三维图

       飞狐陉位于涞源县北和蔚县之南,是紫荆关和倒马关之外险(指防御北方入侵之敌)。《辽史•地理志》载:“相传有狐于岭,食五粒松子,成飞狐,故此处名飞狐口。” 今涞源县汉为广昌县,隋改飞狐县,沿用至明代。

       飞狐陉又称飞狐口、飞狐关、飞狐峪、飞狐塞、飞狐道,既是历代兵家必争的关隘、要道,也是中原通往塞北大漠的茶马古道和商家汇聚之所和文化荟萃之处。

       飞狐古道与“太行八陉”其它古陉道不同,其它古道只涉及两省之间的交流,而飞狐古道却涉及南北方数省市之间的交流。特别是明清时代,飞狐古道南来北往的客商和运输货物的骡帮成群结队,商人驴驮骡运各种物资,源源不断,络绎不绝,昼夜不停地往来穿行于飞狐古道之间。这些骡帮北上时,越过大沙漠,走向蒙古高原,直达俄罗斯。南下时,走向京、津、沪、粤,走向苏杭,通往武汉襄樊的码头。 

       飞狐口又名北口峪,被当地人称为“四十里黑风洞”,有四十里飞孤四十里景之说。这一带的山平均海拔高度在l500一2000米,而峡谷宽处有百十来米.窄处仅10米左右!高陡与狭窄之比极其失衡。明崇祯时大学士、兵部尚书杨嗣昌在《飞狐口记》中形容飞狐陉的山如“千夫拔剑,露立星躜”。而路呢,是“珠曲蚁穿”。高处“有如天门”,深处“令人旋踵转足”。描绘得十分形象。

       飞狐峪二十多公里长的山路是古道中最壮观的。行于峪中,奇观胜景令人叹为观止:峪时宽时窄时高时低,时而峥嵘陡壁拦道而立,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时而又峰回路转,阳光从高崖上泻下,心境又如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天如一条弯弯曲曲的缎带,上面如花的云朵显得很小,倘若遇上阴天,阴风飕飕,兼有三两声兽鸣传来,毛骨悚然者也不乏其人!然而,险中有奇,奇中有峭,峭中有美,这更是飞狐口别具一格特有的风光。一线天、一柱香、八仙洞、插箭峰、箭眼、悬桥等,无不留下动人的传说!文人骚客则为之倾倒而吟咏。 

       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春秋时,代地和中原没有交通。当时,代国所辖的地域大致就是今河北怀安、蔚县以西,山西阳高、浑源以东一带,都城在今蔚县代王城附近,赵简子要扩大势力,首先想到的就是兼并代国这个北部近邻。为此,他制定了灭代的详细计划。他先是把女儿嫁给代王,发展两国的关系,后来又把儿臣们召集起来说:“我有宝符藏于常山(今曲阳县大茂山,清代以前的北岳恒山)上,谁得到它,就可获重赏。”别的儿子骑马进山寻找,都一无所获,惟有赵襄子回来说找到了。赵简子问他宝符藏在哪里?他回答说:“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他的方略得到赵简子的肯定,并因此被立为太子。

  公元前475年,赵简子死亡,其子赵襄子借父丧之机,北登夏屋山(今山西代县北),暗藏杀机,宴请代王会盟。因是姻亲,小舅子请姐夫,代王毫无防范,携带随从,欣然赴请。岂料,早已阴谋在胸的赵襄子暗设埋伏,酒席间令厨人和暗藏的杀手,猝然将代王及其随从一并击杀。然后,赵襄子亲率大军,越过百里大峡谷的飞狐峪,长驱直入,侵占了代国的全部土地,重兵包围了代国都邑代王城,劝姐姐与其回国。其姐得知丈夫——代王被杀,弟弟兵临城下,心如刀割,万念俱灰,对其弟厉声说:“只许占领,不许屠城”。在回归娘家的途中,走到一座山下,代王夫人仰天长叹:“以弟慢夫,非仁也;以夫慢弟,非义也”。从头上拔下笄簪,在山石上磨了磨,自刺而亡。这就是史称“赵襄子灭代”的著名事件。

  到了赵武灵王时,赵武灵王更是把飞狐峪里的西甸子梁(即现今空中草原)作为“胡服骑射”的训练场,使赵国的军队很快强大起来。他亲自率领骑兵,穿越飞狐峪,向北作战,打败了中山等诸小国,拓展疆域千余里。从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灭代,掠代为赵国领地之后,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在250多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飞狐峪始终是赵国向外扩张的用兵要道。

       关于飞狐口的记载最早见于《史记•郦食其传》:公元前204年,刘邦与项羽逐鹿中原,刘邦战败,想退守到关中。不过,这一想法遭到谋士郦食其的反对,“不能西逃。”他建议 “急复进兵,收取荥阳,据敖仓之粟,塞成皋之险,杜太行之道,拒飞狐之口,守白马之津,以示诸侯形製之势,则天下知所归矣。”意图一个是堵塞太行山的各个关隘以及黄河、嵩山一带的各个通道,向各地诸侯显示刘邦掌控中原的战略势态,再就是为了防止游牧民族从这儿南下中原。

       刘邦采纳了郦食其的建议,最终战胜了项羽。

       历史上提到的飞狐道都和飞狐陉有关,但不是一条道

       1.自今河北省蔚县南,沿飞狐峪南行至今涞源县,再南经倒马关可至今河北曲阳、唐县、保定一带,是一般所说的飞狐道。

       2.山西省广灵县东行沿壶流河谷(古称沤夷河)进入河北省涿鹿县河谷道路,就是今天的下广线,也曾称之为飞狐道。如《后汉书•王霸传》,建武十叁年,“诏霸将弛刑徒六千人与杜茂治飞狐道,堆石布土,筑起亭障,自代至平城叁百余里。”说得就是这条飞狐道。

       3.北魏孝文帝元宏从山西代县开凿的灵丘古道,此道经过灵丘到涞源,与南出翠屏山的飞狐陉正道相接,由于涞源古时叫飞狐县,所以这条道也称飞狐道。《魏书卷七上•高祖纪第七上》记载:太和六年(公元482年)秋七月,发州郡五万人治灵丘道。说的就是这条道。

       4. 唐高宗太子李贤在《后汉书注》中说:飞狐道在今蔚州飞狐县,北通妫州怀戎县,即古之飞狐口也。”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誌》也说:“飞狐道,自县北入妫州怀戎县界,即古飞狐口也。”这里所说的“县”是指唐飞狐县,即今涞源县,怀戎县即今怀来县。这条飞狐道就是今天依然走的经九宫口峪过草沟堡到涞源的路。

       从涞源县城出发,经过黑石岭和“四十里峪”,到蔚县城关的这70公里是飞狐道的主道,其它三条都可看作是飞狐道的辅道或延伸。战国时期,属于飞狐道的三条道都已经渐渐开发出来,并发挥了作用,只是还没有明确飞狐道这个概念。而到了两汉时期,飞狐道就已经成为山西、河北之间的一条重要通道。 

       之后,飞狐口与其它几处关隘一样,作为东、西之间往来的重要通道,两汉都曾遣将屯兵,以防匈奴的渗入。

       公元前158年冬,匈奴大举入侵,三万骑入上郡,三万骑入云中。汉朝廷以中大夫令免为车骑将军屯飞狐,故楚相苏意为将军屯句注,将军张武屯北地,河内太守周亚夫为将军次细柳,宗正刘礼为将军次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次棘门,防备匈奴南下或东进。

       到东汉时,光武帝刘秀先后两次派大将修治飞狐道,这对防御匈奴的进攻起了积极的作用。

       三国时,曹操派子曹彰率兵北征乌桓。大军沿拒马河北上,穿越飞狐峪,冲出飞狐口,一路把乌桓追击到汉长城以外,保障了代郡这道边陲的安宁

       魏晋南北朝期间,飞狐古道战事不断,晋朝刘琨、后燕的慕容垂、北魏的拓跋圭,都曾争战飞狐峪。北魏末,葛荣在河北起义时,山西尔朱荣曾吁请朝廷准其发兵出飞狐口,打击义军的侧背。 

       唐末,朱温攻河东李克用,六路进兵,分进合击,飞狐口是其进兵方向之一。

       后唐周德威率军出飞狐口,攻破幽州城,力擒刘守光,略定幽燕。

       986年,宋太宗再次北进伐辽,图谋收复幽云。田重进率中路军自定州出飞狐口,潘美、杨业领西路军出雁门,进展神速,屡屡获胜。辽朝调兵遣将,组织反击,宋军惨败于飞狐口,先前收复之地得而复失。史称“雍熙北伐”的收复行动,又以宋军的溃败而告终。这是宋辽之间规模最大的也是北宋最后的一次伐辽军事行动。

       1213年,成吉思汗指挥15万蒙古骑兵第三次进攻金王朝。一时难以攻入关内,便采用曾出使过金国的札八儿火者的计策,命客台、薄察二将统兵2.5万人驻守居庸关北口外,与金军对峙;命哲别率3万人,由札八儿火者带路,走小道,袭取南口,与客台、薄察部对金军南北夹击,夺取居庸关。自己率大军迂回南下,偷取飞狐口,袭破紫荆关(今河北易县西北),从西南方向进攻中都,大败金兵。

       明初,蒙古骑兵常有绕行飞狐道进入华北平原,攻打都城后方之举,土木之变中,也先挟明帝自飞狐口入紫荆关,围攻北京。 

       清代以后,不存在北方部落威胁的问题了,飞狐古道渐渐开始以商道为主,成为南北通衢。

       失去了军事功能的飞狐陉,商业为它注入了全新的角色定义,而这个角色的主要扮演者则是骡帮。在涞源的留家庄、蔚县的上苏庄等地,一度出现了百条以上的骡帮大户。同时,沿路上的大宁、岔道、明铺、北口等村也都开设有草料点。骡帮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初期还有,战争爆发了,社会变得动荡不安,这个行业也就渐趋没落了。

       不知从何时起,飞狐古道上开始出现镖局的身影。这无疑是商贸兴盛的一个明显标志。镖局的出现,让飞狐陉有机会在它的故事中撰写最精彩的一篇。位于宋家庄堡的韩家镖局,可能是飞狐峪中唯一有记载的职业镖局。但它终究消失在历史之中,随着飞狐古道的没落退出历史舞台。

       如今的飞狐古道,经过多年的交通建设,已变为来往便捷的通途。随着张石高速公路的开通,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然而,这条凝结着无数古代将士鲜血的古道,仍会不时引发着人们对历史往事的遐思。

       然而,70多年前,这样一个历史上频频发生战争的地方,却没有引起国民党的重视,从而被日军突袭成功。

       1937年,日军侵占华北平原后.开始进攻山西。当时蒋介石和阎锡山都认为,山西有太行之险,足以抗击日军,于是将防守的重点放在山西北部的门户大同和天镇。而日军是兵分二路进攻山西:一路出军都陉,从张家口进攻天镇,一路出飞狐陉,从蔚县进攻广灵:一路出蒲阴陉进攻灵丘。国民党军队把主力摆在大同一线,但是板垣师团却突然从飞狐陉出击,如同楔子打进国民党防线的腰部,给国民党军队的后方造成威胁。以致当日军攻破天镇后,阎锡山看到有被包围夹击的危险,不得不放弃大同,退守雁门关、平型关一线。

       板垣为何能利用飞狐陉呢?原来板垣是个中国通。阎锡山和板垣征四郎曾是日本士官学校的同学,1936年,板垣作为日本关东军代表特意到山西拜访阎锡山,不过,他谢绝了阎锡山的专车迎接,说要旅行观光,徒步从河北的蔚县走到了大同。其目的就是为了沿途考察地理情况。当时他走的就是飞狐陉这条路。

       我们现在已无法得知板垣行走在飞狐陉时的心理。不知道板垣是否想到过,太行山除了有飞狐陉,还有很多险要关隘。因为他随后便在平型关吃了个大败仗。八路军115师在平型关东北侧的乔沟成功地伏击了板垣师团的后卫和辎重部队.赢得了平型关大捷。

 

从涞源仁缘旅社北窗向北望,那一片群山即飞狐陉穿过的地方。   


乘车到团园村,这里距涞源约20公里,乘下50公里山路,要靠自己蹬自行车穿越了。

北上路过的小村------片石

这个小村是小道

立了牌子,可山上一棵象样的树也没有。

伊家铺在望。这个村是涞源县最北的一个村,本来,经伊家铺可沿小路到黑石岭,但高速公路完全截断了原来的小路,无奈,只好绕行。

伊家铺村里颓败的房子。说明这个曾经热闹的飞狐陉上的村庄在历史潮流中已经衰落。





原来去黑石岭的路是沿这条山沟上山的,现在走不通了。

       无奈,绕行马蹄梁。

       相传,宋朝名将杨延昭统领宋军驻飞狐抗击辽兵时,曾在此经常遛马,思忖退敌之策。时间一久,山梁上留下深深的马蹄印痕,后来人们称此山梁为“马蹄梁”。 

       从伊家铺到马蹄梁这条盘山公路在地图上查不到它的名称,只有差不多到蔚县境内才有个名称:x418线,也叫孟涞线。

 

满山的红叶



隔沟东望,山青天蓝


 


盘山道坡度很大,几乎是推着自行车上到梁上的。

梁上俯瞰山下的高速公路。

前方是一个农家乐,我记得几年前路过这里时,这里是一个养路工段。从这儿有岔路直通空中草原所在的村-------臭水盆。





时近中午,在农家乐跟前吃点干粮,继续向马蹄梁顶峰前进。

从高处回望来路,比较明显的公路是马蹄梁公路,绕行在山间的土公路可以通到东滩村,从那儿也可以到黑石岭。我因事先功课没做好,看到这条路,也不敢贸然去走。回来后查地图才知道这条路是通的。


       黑石岭是飞狐峪的制高点,位于飞狐峪大峡谷的正中,距蔚县城70华里,距涞源县城也是70华里。清朝以前,这里一直是朝廷军事重地,设有把总署衙。在古代战争中,只要扼住了黑石岭,就等于守住了飞狐峪,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石岭秋云”乃“蔚州八景”之一。每当秋季,游人沿小径上山,攀登岭上远眺,可见黑石嶙峋,白云缭绕,岭云相接,空旷而清幽。尤其到了重阳节登临黑石岭,那更是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乾隆年间曾有诗人赞曰:“石岭插天汉,林木带萧森。薄云卷谷口,寒雾锁遥岑。应有霞栖者,采芝依筑吟。制人登山屐,容予索伴寻。”

       清朝以前这里有重兵驻守,设守备城堡。城堡旁临深壑,壑口架吊桥。吊桥一拉,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史书记载,东汉刘秀称帝以后,第一时间便让手下大将杜茂、王霸扼守飞狐口并在黑石岭修筑亭障和烽火台。也就是自那时起,黑石岭成了历朝历代重兵把守之地。

       今日黑石岭堡的破败,可能是缘于一场自然灾难。

       康熙五十九年,蔚县发生过一次地震,黑石岭城则在那时毁于一旦。此后,有官员上书康熙希望重建黑石岭,知县王育榞说:“黑石岭实为边陲要隘,且山势险峻,道路崎岖,原把总衙署建其上,一来利于防御,二来易于瞭望。卑职愚见,应该修复原把总衙署,以复古制。”

       王育榞的奏表终究没有引起朝廷的重视,复建计划自此搁浅。 

       村子最多时有100多个人,如今,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村里只剩下20多人。村民多是当年驻守黑石岭堡士兵的后代。

       黑石岭堡曾有三个门:东、西、南——建堡,就是为了防御北方的敌人,肯定是不开北门的。前不久还有有村民在“衙门”遗址的菜地上挖出了一门铁炮。“那个有碗口那么粗,一米来高,锈得不行了。”

       这次穿越飞狐陉与黑石岭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回望农家乐

前路

       翻过马蹄梁,此后即一路下坡,瞬间即来到了岔道。几年前我来这里时,这是一个非常荒僻的山村,现在也办起了好多家农家乐。看来,张石高速的通车及空中草原和飞狐峪的开发,也为这里带来了商机。

岔道村边的八仙洞

       “八仙洞”乃八个石窟,座落在飞狐峪内岔道村西的半山壁上,没有人工开凿的痕迹。民间相传,很久以前八仙相约来到蔚县,这里山如翠屏,壶流如带,村堡点点,鲜花处处,让八仙流连忘返。傍晚时分,八仙游飞狐峪至岔道,已是万家灯火。八仙不愿打扰劳累一天的人们,便各自施展神通,在西边绝壁上凿了八个洞穴安歇。这天夜里,岔道村民都做了一个相同的梦,梦见峪中一片金光,八仙飘然而至,住在西峰绝壁上。第二天到此一看,果真出现了八个洞穴,于是就报告了县官。县官想:八仙各有神功,定能赐福百姓。遂赶快派能工巧匠,在洞中塑了八仙神像,让人供奉。说来也怪,这错落有致的八个洞穴,有七个能够相互通行,只有一个不通,难倒说这仙人也讲“男女授受不亲”?

过了岔道,即开始正式进入了飞狐峪


       这一带是曾经的明铺村,现在已经了无踪迹。不知这年山峰是不是摆宴坨。

       这摆宴坨的名称,源于一段血腥的历史故事。《史记•赵世家》载:“赵襄子北登夏屋,请代王。使厨人操铜木斗以食代王及从者行斟。阴令宰人以木斗击杀代王及从官,遂兴兵平代地。”这里所说的赵襄子宴请代王并杀代王及随从的地方,正是明铺的山上,后人将此山称为“摆宴坨”。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发生过著名的明铺战斗。

       明铺战斗属于抗日战争早期在长城一线外围典型中等伏击战斗。

       蔚县沦陷后,日寇控制了飞狐峪口。1938年2月,蔚县抗日政府在南山重新组建以后,日寇就虎视耽耽地窥测时机,阴谋一举摧毁这块刚刚开辟的根据地,以便夺取山地,占领要隘。从3月到10月,仅7、8个月的时间,除了小股敌人不断地奔袭外,还依着这条峪口向我芦家寨、草沟堡的一、二区大举“扫荡”两次。驻蔚、涞县的日伪军协同配合,控制这条峪口要道之目的是企图把蔚县和涞源连成一片,进而包剿我晋察冀边区。

       1938年10月15日,在北线活动的八路军120师第359旅第717团获悉,敌人1个运输大队将于16日由蔚县运送物资给困守在涞源的日军。刘转连团长(1955年授中将衔)立即率领第717团从涞源“烧车”一带通过西甸子梁,驻扎在歇心庵等几个村庄。并当即和我地方政府取得联系,通知县政府组织力量予以配合,协助部队进行侦察,安排后勤工作,决定在蔚县至涞源公路上的明铺附近设伏打阻击。紧接着部队首长作了战斗部署,分配了各队的具体任务,并要求地方干部和游击队,按战斗部署,断公路,埋地雷,封锁峪口(行人许进不许出),然后分头进行战斗准备。17日拂晓,敌运输大队由蔚县开向涞源,早8时进入我伏击区。我军勇猛冲击,全歼日军大队长田原以下400多人,烧毁汽车35辆,俘日军翻译官和士兵各1人,缴获炮3门、轻机枪12挺、步枪180多支和全部辎重。(《第120师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抗日战争史》) 。

       明铺战斗应该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大举进攻下,我军较早、歼敌人数较多的一场战斗。这一伏击战的告捷大大打击了日寇的气焰,再次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致使八年抗战期间日军未敢再踏进飞狐峪。它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要道,迟缓了敌人南北联合进攻晋察冀的阴谋,为根据地军民提供了战胜日寇的经验,鼓舞了根据地党政军民的抗日信心和决心。对蔚县,对整个晋察冀边区的抗战和根据地的开辟、发展和巩固,有重大的意义。



       明铺或应为“明堡”。古今天险“飞狐峪”,既然在北口有“北口村”来把守,南面的出口相应地方,必须有相应的军事至少是瞭望、驿站设施,一个“堡”是必不可少的。

过了明铺,418县道开始钻进四十里黑风洞。

















飞狐峪的开发始于何时不得而知,但前几年来的时候,肯定是没有这些设施的。







箭眼

       飞狐峪中东山峰顶有一圆洞,望去透光见天,灼灼刺目,犹如苍龙衔珠,光芒四射。这就是人们说的六郎“一箭三川”的“箭眼”。传说,杨六郎率领杨家将和辽国交战,打到了黑石岭后,两国在唐县谈判议和,重定国界。杨六郎提出,以他射箭落地为准要让辽国再退一箭之地。辽国的使臣一听,心想你杨六郎再有本事,一箭射出也不过百八十步,国土大小,何在乎这百八十步,就答应了。谁知杨六郎箭一射出,到百八十步正要落地时,从远处跑来一只白兔,叨起快要落地的箭直向北跑去。那箭过涞源,入飞狐,穿过此峰经蔚县城到了阳原,白兔嘴一甩把箭插在阳原的山上。那箭用手能晃却,就是拨不出来。辽国无奈,只好兵退阳原以外。今天,当人们一提到唐县的“插箭岭”,蔚县飞狐峪中的“箭眼”,蔚县城内的“箭道口”便自然会想起杨六郎“一箭三川”的故事。
























一柱香

       峪谷深处,山路随崖纡折,忽东忽西。在“千嶂万壑各争强,奇形怪状靡不有”之间,蓦见一峰离开两壁如柱天挺立,高达数十丈,直刺天际,巍峨壮观。观其形,象“独秀峰”,象“棒槌山”,象“无缝塔”;《蔚州志》上说它“形类塔高耸入云”;当地老百姓称其为“一柱香”。







       一路不断地停下来把壮丽的景色收入镜头。不知不觉间已经走出了飞狐峪。这个飞狐饭店的老板是开发空中草原的投资人,几年前去空中草原时因与接待人员接洽曾到过这个饭店。

回望飞狐峪

       飞狐峪北出口是北口村。这里曾是南北物资的集散地,由于往来穿梭的客商源源不断,飞狐古道沿途兴起了很多货栈、客栈、店铺,骡帮可以随时歇脚、喂饮;人们称它为“紫荆关外旱码头”。当时,就北口一个小村,热闹时骡马店最多有七十多家,交易通晓达旦,因此戏曲也红火起来,唱戏的乐楼就有二座。庙会的各种庙宇有七八个。北口村是飞狐古道通往塞外的唯一出口,也是历朝历代设置关卡的地方,明朝末年,飞狐关署还在,署衙门口有一副对联,上书“停车聊问俗,啜茗且看山”。

       大村里小憩,村里老人自豪地对我说:这村里的庙宇曾和蔚州城里的一样多啊!

 

       北口村街景

老人告诉我,这个村口上的几处房子,都曾经是寺庙。

       在村里还看到这个一封为竞选村委会主任致北口村全体村民的公开、公约信,看来,是有人雄心勃勃地要为改变北口村面貌大干一场。


离开北口村,回望飞狐陉的出山口

       北口村两侧的翠屏山,拔地而起的山势成为南下的天然屏障,由此不难看出飞狐陉在沟通南北的重要地位。

飞狐峪留影





历史上的飞狐古道: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d5bb2701018cfb.html 

张家口飞狐古道的历史地位:http://www.zjkonline.com/News/201407/New1010053.html

视频《太行八陉》之《飞狐陉》:http://www.letv.com/ptv/vplay/21699508.html#vid=21699508 

飞狐古道----经行历史现实间:http://news.yzdsb.com.cn/system/2006/10/01/000666280.shtml 

 

 

 

 

信步瀛洲发表于2016-08-15 18:37  
分享到 
(9765次阅读/0个评论/0人赞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