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溪……
出密云城区往东北,沿311省道前行,在密云大城子镇拐向北,走去张泉的村道,经过小龙门、黑土湾村、张泉村到西张泉,在西张泉村路的尽头,穿过只有六户人家的村子,下到峡谷底部,岩峡谷向南,经过大平台村、下窝铺村和碰河寺,回到黑土湾村,然后走村路到小龙门村乘车。这是我雨水节这天的探路轨迹。这一天充分领略了早春大山的静谧祥和,欣赏了那山那溪的美丽。
在小龙门村下车步行,走在两山夹一沟的深山峡谷里,脚下是村村通的水泥小道,小道沿小溪逶迤而上,可谓步步登高。因为脚下的小道,我知道比我此时所处的深山还深的地方一定有世代生息的村庄,而小道又引导我去探访那古老的村庄。于是,我边欣赏这山这溪,不知不不觉来到这道峡谷的尽头。峡谷的尽头就是山脊,山脊的另一边就是密云水库的东面的群山。
从徒步的起点到脚下的至高点,基本是走在水泥路上,走在水泥路上的感觉没啥特殊的。从脚下的山脊开始,此次徒步探路渐入佳境,在那山那溪中就要有特殊的境遇了:
过了张泉村,快到山脊时,有一片山楂树林,山楂树林的地面铺满一层红彤彤的山楂,山楂在冰冻的土地上冻成冰豆,捡一棵这冰豆,吹吹尘土便吃在嘴里,酸甜相宜的冰凉口感是那么脆爽!心想:这要捡回去,稍微加工,冻在冰箱里不是可以代替冰淇淋了么?于是停下脚步就捡啊,片刻不到捡满一背包,足有3、4公斤。于是,背起沉甸甸的背包继续走。
在山脊,是往左走还是往右走,事前没有计划。往右走,翻山下沟,一路走出去应该是密云白龙潭景区,出景区坐公交回密云城区很方便;往左走,不知道能去哪里,有没有路,能否走通不知道。看看时间还早,那就走未知的左边吧。走左边,翻过一道小山岗,出呼意外的是,这里竟然有人家,距人家很远的地方,就听到了狗叫,于是便朝人家走去。这里是一个相对平坦的台地,台地周围的群山形成环抱格局,环抱的中央是几处院落,院落有水泥铺成,很整齐也很干净。院落间是树,也可以说树的间隙是院落。树多种,但核桃树和梨树最多。不知为何,我的脑海立刻出现一幅图画:图画里有我,我坐在一尊石凳上,手举一卷线装书在阅读,树影婆娑,光线掩映,看上去很舒适。其实,这图画不是想象的,我年少时经常这样读书,那时这样读书的时候,经常想,人家《聊斋》里面的读书人经常遇到美丽动人的狐仙,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咋一次都没遇到过呢?哎,伤心。
我的遐想被两个老哥的问话打断。两位老哥问我:你是干什么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面对如此深奥,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圆满地回答的问题,为了能继续和老哥们聊天,我只能变通的回答:我瞎溜达,随便玩,随便走,天黑之前走到有人的地方,最好有车的地方就行。通过和两位村民老哥攀谈,老哥们告诉我,这里是张泉村的一个村民组。我回来再看地图,在张泉村的附近有西张泉,我觉得就是这里。老哥们说,你走到这里,就到头了,然后就是原路回去了。我手指面前的峡谷说:我想从这里往出走,这道沟里有石壶没有。他们说,这里出不去,过去曾经有路,但是有20年没人走了,树和杂草都长严了,没法走了,这道沟还有三道石壶,走不通的。
交谈中,他们告诉我:在村子东南方不远处,曾经是一座古庙,古庙毁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现在已经夷为平地,只留下一截断碑和身首异处的石佛。这么偏僻的地方还曾经有古庙,有点意思啊。于是告别两位老哥,我按他们的指引去找古庙遗址。没走多远,听后面有人说话:“找不到吧?我带你去吧。”是两位老哥其中的一位。在他带领下,我们来到这个古庙的遗址。老哥边用手指点,边说:这里曾经长有一棵古松,咱们三个人都合围不上,一个分叉都能做房梁。他又手指另一边,这里有两尊石佛,但是头被人砸掉了。我过去看了一下,心想有可能的话,我把石身立起来,把石头按上。但走过去只看到了石头,没看到石身。这里还有一截石碑,碑上的碑文已经很模糊,看不清字迹了。还有一截碑额,是常见的那种缠绕着的龙。老哥说这截碑额是那截石碑的头。但我看了以后,感觉不是一个碑的上下两截,因为石质不一样。总的说,这个遗址,地处山坳,避风存气,风景秀丽。大约两亩地的占地范围,从石佛和石碑的规格看,古庙的规格比较高。深山中有这座古庙,会增加这方水土的灵气,被毁真的很可惜。先民们盛世出川,乱世进山,想那战乱年代,山民们世代耕作,这一古庙,一定是这一方水土的心灵港湾和精神灯塔。现如今,只有残垣断碑在述说找往日的故事
在古庙一旁,是一眼水井。老哥告诉我,这是上世纪80年代,他们六家出钱出力,人工挖凿的。水井有10米深,井水有3米深。老哥说,这里的泉水,旱不浅,涝不深,雨季时即使旁边泉水旁出,井水也不见涨起。在这几百平米的范围里,有三眼泉水,都是这样。在那眼很全的泉眼,用水瓶灌起一瓶水品尝,那水洁净清澈,略有回甘。
拜谒古庙遗址以后,我想顺峡谷之下。老哥再次说不可以,没有路。我哪听得进,执意往下走。为了安慰他,我说走不通再回来。老哥送我一段以后,被我劝回。但他的一只大狗,却怎么也不回去,一直尾随我的身后,我走谷底它也走谷底,我从边坡绕行,它也跟我钻荆棘,跑前跑后,异常活跃,我大声喊,要它回去,但它不是我,不懂我的话,就是不回。我一个陌生人,它不仅跟着走,而且显得很愉快,我不是它,我不知道它是为什么。知道我下第二道石壶时,它下不去了,两边的荆棘又太密,它绕不过来,以后的路才没有再跟上来。想它应该是回到主人那里去了吧,刚走出2、3公里的样子,它一定能找回家吧。
老哥被我劝回以后,没走多久,我就遇到了石壶。由于溪水丰沛,是米高的石壶形成冰瀑,显然是下不去的。通过观察,在右侧山坡找到了被荆棘弥漫的小道。沿小道下行,绕过石壶,再次下到谷底行走,走出很远,才想起应该为那道冰瀑拍照,悔之晚矣。下到谷底,要比钻荆棘好走得多。谷底有溪水,因为是冬末春初,吸水上面还有一层冰凌,水在冰下流过,发出咕咕的声响,人踩在冰上,发出卡池卡池的声响,甚为有趣。山谷很静,溪水很清,峡谷很长。天很蓝,远山很清晰,但所过之处,没有人的痕迹。沿峡谷而下,又经历了一道石壶,果然是三道。然后遇到一大片水域。远处看我不知道这是什么地形,走近才知道,这是一座小型水库。水库很深,水上结了很厚的冰,冰上布满了冰花,千奇百态,煞是好看。从水库堤坝下去,又走几百米,发现了梯田和人工栽植的栗子树。我知道,快到有人烟的地方了。再往前走,经过三个村庄,下午四点回到上午路径的黑土湾,这时才知道,此次走了一个绕山环穿。回到家查地图,最后经过的三个小村庄应该是:大平台、下窝铺和碰河寺。
-
-
2017-04-28 10:04塞外客转山大哥风格依旧!回复
-
-
2017-04-27 16:44十山曾一起走过:不急不慢,听山野述说...回复
-
-
2017-03-03 02:05枫之林为原始探路的老哥点个赞回复2017-03-03 08:39带你去转山的回复谢谢 有机会一起走走回复
-
-
2017-03-02 22:01O不说也罢O是转山兄弟的味道,淳厚!回复2017-03-03 08:39带你去转山的回复哈哈 如假包换。回复
-
-
2017-03-02 18:01老顽童诗意之标题,飘乎之脚步问君何来何往,却道闲来一遛爬坡下谷转山,访古猎奇探路雨水踏冰识秋风,满载五柳之腹回复2017-03-03 08:39带你去转山的回复谢谢 概括的精到,有趣儿回复2017-03-03 19:04老顽童对带你去转山的回复我这几句顺口遛里,可是暗藏玄机哦~~~~且听分解:1、老哥文章的标题光字面上便特有诗意,而这个探路经历确是蛮有情趣!2、“问君。。”是借用文中的情境和那段“何人哪来哪去”的“天问”,而“闲来一遛”,象不象神仙?也暗用了“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园里可耕田”之意。3、上、下、转,是动作、三维空间,访、猎、探是过程、隐时间意,我原作“旧井古迹老路”的,那样更直接,只是哼着不顺嘴儿~~4、“雨水、踏冰、识秋风”,时间、地点、结果齐活儿了,那个“识”秋风,暗含“拾秋风”“打秋风”(那一包包的红山楂),而这三个词儿,恰合不同时令也:)5、“五柳”是正式抬出那位擅长田园诗的大隐士,也对应文中最初提及的田园之欲。“满~~腹”乃双关:山果+文章。。怎么样?把那包红山楂,打包发我呗。。。。
?
回复2017-03-06 10:33带你去转山对老顽童的回复是啊 所以我说概括的精到呢 从短短的一首诗里就能看出是否有才回复 -
-
2017-03-02 15:16京狼回复2017-03-02 15:20带你去转山的回复谢谢 最近挺好吧回复
-
-
2017-03-02 15:10带你去转山照例还是自沙。哈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