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盘上高峰 东风吹开花红
十八盘上高峰 东风吹开花红
参加户外活动六、七年了,北京周边的山大致走得差不多了。但有一个角落,去的不多,这就是延庆的东北角,北京与河北省的那一系列千米界山,除了爬过一个道虎窝南山外,其余都没走过。没走过的原因,就是那边路途远,从市里无论采用哪种交通方式,到山下都要近10来点钟。最近发现鑫仔在研究这一带,真是一件好事,我便愉快的参加了3月11号的十八盘——黑山探路活动。
大家6:40集合,乘坐中巴摇晃到山下的红旗甸村已经九点多了。大家下车,稍加整理,拍了全队合影以后,即按轨迹出发了。我只和村民说了几句话的功夫,就被队伍拉下好几百米。今天要爬的山就是北京130余座的千米峰之一的十八盘岭和另一个之一的黑山。这两座山,在一个山脊上,两峰相隔3、4公里的样子。其实就是白河峡谷的左岸山脊。从红旗甸村抬头向西瞭望,就是这两座山。和延庆的72峰一样,目测山峰并不高耸,这是因为延庆的地势就很高了。从华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过度,要经历三个梯级抬升,第一个就是居庸关—八达岭的抬升,第二是张北坝上的拔起,第三道就是北纬34度左右的那道白壤高地。延庆的山峰大多处于第一和第二道梯级抬升的之间,山间公里的海拔高度都700左右了。
扯远了,回头继续说我们的探路。说探路,其实是个过时的说法。现在的爬山队伍,每人都手捧一款手机,随时看轨迹,你偏离3米远领队都知道你走错了。但我仍然说这是探路,因为全队人都没有走过今天的路线,实际走下来,还是有不少发现。我因为没有轨迹,又是第一次走这里,为了防止走丢了,竭尽全能的紧跟队伍。
开始的路是在峡谷里走,这是一条叫黄渣沟的峡谷,沟很深也很窄,两侧的山相对比较高,符合两侧山高度大于沟底宽度的峡谷地形的概念。开始大家走的都很快,慢慢的拉开了距离,大概徒步一个小时左右,前队来到黄渣沟的尽头,上到了山脊。原来听到十八盘的山名,我以为有条盘山路,经过十八盘到山顶呢。这一走才知道,从沟底到主峰,羊肠小道都不明显,全是趟荆棘上山。倒是经历几个山丘才能到山顶,难到这名称是这么来的么?
前队在十八盘主峰合影以后,鑫仔手指远处有信号塔的山峰说,那就是黑山,今天的第二到高峰。于是大家继续岩山脊向黑山趟去。在山脊走不多远,前面遇到断崖,按地势大家需要向右下降一段,才能绕过断崖。下降不到100米距离,就在靠近山脊的山上,出现一条宽敞的废弃道路。看到这条道路以后,我就惊呆了。我不知道为什么在这高山脊上,既无矿坑,也无农田,更没有大面积的林木开采,为什么出现这么一条大道。大道显然已经废弃多年,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稍加修浚,走农用车是没问题的。对此我一路思索,不得其解,直到下山以后,采访了茨顶村左村长才有了答案。原来,这是30多年前村民修的运柴路,用骡、马或者驴驼柴,自然路就要修宽一点。
从十八盘岭到黑山之间是一条宽敞的大道,景色也很漂亮。看山脊两侧的山峦。似波峰潾潾,千峰万壑烈烈无穷,似有无穷的生机。山间的农村你用户,仍清晰可见。山脊近处,沟壑纵横,崖壁森森。崖壁间植被茂盛,植被中那春天的首张名片——桃花,已是花蕾滚滚,正含苞待放。真是:
峰峦相接连幽处,
春风吹来花欲开。
高山有幸迎远客,
层云激荡千里怀。
一路欣赏中,时间到了中午。无论是前队还是中队还是后队,全都原地午餐。因为走了一段非轨迹的路,我自己赶到黑山主峰信号塔的时候,前队已经在那里吃饭了。待我到了吃饭时,徐徐和飞翔正要出发去探路呢。他们向黑山南侧的茨顶村方向下降,要探通牤牛沟的非轨迹道路。
我边吃饭,边观察黑山主峰的位置和周围的情形。黑山地处延庆千家店镇北侧,是这一带的最高峰,海拔1300多米,是牤牛沟等几道山谷的结点。因为这种结点的关系,这道山很容易迷路。在结点错开几米远,可能下到山的另一面,会错出几十公里远。在这里迷路吃亏最大的,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某部一支部队,从冰山梁向南移动,因迷路误上黑山,遭遇国民党军队埋伏,最后竟无一生还。突出重围的少数人,在黑山西侧五里墩的断崖处,前无退路,后有追兵,全部舍身跳崖而死。村民讲,山上很多阔树叶都被子弹打得像筛子眼。可见战斗的惨烈程度。这一战事,到底双方是那个将领的部队,我军牺牲多少人,现在很难考证。按村民讲述,事后很多年,还能从山上发现武器的部件。
现在的黑山山顶,竖起了高高的信号塔,还修建了防火瞭望塔。是一个玩耍的好地方,我们前队人很老实,,回来看照片,后队可在这里嘚瑟翻了,红火龙果还上到了四五米高的防火瞭望塔顶上去了,她上到塔顶上以后,咋没人车梯子呢?山顶已经修通了越野车道,并且被山下茨顶村村民开辟为三级越野场地,玩越野车的,以后可能又多一个去处吧。
我吃过午饭,和前队六个人即按轨迹下山。因为事前我没有做任何功课,跟队走的我有点晕。山顶有几条路分别从不同的方向下山,但轨迹却放弃所有的明显道路从黑山的阴山面横切,继续趟林子。因为是按轨迹走,我也没理由怀疑,只是不知道下山的路到底在哪里。待到穿过几个山梁以后,我才明白,我们正在绕黑山一圈下山。等走出林子,上了大道以后,抬头一看,正在黑山脚下,徐徐他们要探的牤牛沟。十分感叹留轨迹人的创意。
黑山脚下的西南方向,是一片比较平整的台地,台地被修成了梯田,梯田的中央有几座整齐的村落,这就是后沟村和茨顶村。两个村落的环境都很漂亮,是那种山有形状,水质甘甜,花团锦簇,空气清新,民风淳朴的小山村,是居家旅游休闲的好去处。后沟村大部分住户都已迁徙,只剩下一户人家。在后沟村的南侧坡上,是茨顶村。茨顶村有电有路,还保持着村落的规模。顺小水泥路出山,不到两公里,就是牤牛沟村。牤牛沟村已开通公交车,每天晚上16:00左右吧,有延庆38路往返。
探路者不易。
标题哥啊!又被大标题钩引过来!
“十八盘上高峰 东风吹开花红---立马想起老人家的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果然,还真滴有故事!
东风吹,战鼓擂,如今转山谁怕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