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风那雪,那山那人——记小五台风雪之旅
那风那雪,那山那人
——记小五台风雪之旅
自己第一次去小五台是零七年;两年之后,再一次去了小五台。这次去跟的是INFO蚂蚁的队;蚂蚁左手是我的兄弟,本来说好一起去的,却由于工作原因出差外地。也是因为对蚂蚁的信任,这一次,什么地图指南针之类的,统统没有准备。
包车,星期五晚出发,半夜下车即从西金河村后直接窜上西台1700营地,休息时差不多近两点——因为俺那沉重粗野的喘气声,直接表明俺走在了最后L
清晨五点刚过,即被帐外小鸟的鸣叫吵醒,当下想来一句小诗,“鸟鸣新帐外”,却是到今天也还没有想出合适的下句来。刚刚想出来,“日暖翠山前”J
自己在野外时,早晨总是会很早地醒来,总会听那清晨小鸟的鸣叫,总会看那清晨朝阳的初升。大家陆续地醒来,各自开火、早餐,然后收拾帐篷、打点背包,七点三十分出发。
我自己身体和力量倒也是不亏,只是不习惯于快走,尤其是在山里快走,总觉得那样会亏欠那山里的风景。走在山里,总喜欢左顾右盼,也总喜欢瞻前顾后。这次不错,直接就搭上了收队的行列,在队尾慢慢地跟着。更有了前一晚的适应,不用再大口大口地喘气就可以跟上了,幸之。
一上午,基本上都是在最后,或快几步,或慢几步,直至攀升至西台峰下的山梁时,才终于见到了大队的人马。
这一路上基本都是沿着山谷盘旋而上,随着地势升高,不同层次的山林,在各自的颜色上竞相垂滴着绿意;而浓浓翠翠之下的山林,却又在层层叠叠中渲染着各自不同的润色与光泽。阳光在洒落晴朗的同时,也将山林与小路的明暗摇荡,偶尔飘过的白云,将你的心向山顶勾去。
西台自己也没有去过,这次东西却是背了不少,也一直在后队跟着,考虑着自己的情况,也就没敢想登上西台,也是在心底认为,西台远没有东台的那份气势,算作自嘲吧。
大家兵分两路,一路人马冲西台峰顶而前插,一路人马沿西台山腰而横切,然后大家聚于西台东坡下之羊圈。
这一次是跟队,却是少了交流,也没了瞅看,一路上最多的却是行走。
羊圈休息时,差不多也是后队赶到,前队也就差不多出发。然后大家再各自向下一集结地——三岔走去。及至三岔,大概也是差不多,首尾相望吧。
从羊圈开始,微风渐起,山雾渐涌,等到大家都赶到三岔时,风也逐渐大了起来。随着山风的吹动,不时由谷底聚拢起一小团的雾气,然后沿着山坡向上飘拢,渐渐膨胀起来,渐渐腾跌变化,继而是一簇一簇的雾,再飘飘荡荡,逐渐聚化为淡淡的云。如絮如玉的雾,升至山脊,再向远处飘去,就已经完全是天空的白云了。这最初形成的白云,是那样的膨松,或许从山下看,根本就遮不住那漫天的晴朗。这时的风对大山而言,却是算不得什么。
三岔之后的路,就是沿着中东山脊,一路直至东台;东台顶峰的玛尼堆,远远在三岔就望得格外分明。山脊的路,基本上都算是平缓,也算是不错的山路了。一路的风景,在后队人的眼中,或许已经开始逐渐同体力的瓶颈较劲了。
一直在听着大家手台里交相的呼叫,自己心底定下的时间是:正常情况下,后队应该在晚六点至晚八点间到达计划中的东沟营地;但无论如何,必须在天黑前,最好是晚六点前登顶东台。
在中东山脊行走时,最多的还是同后队的几位朋友一起边走边聊。在山里,最大的乐趣就是同朋友边走边聊,看看四望的风景,尤其是要记得:一定要不时回头看看,或许你走过时并没有发现,在你的身后,已然有美景被略过。随着山势的不同,随着你的脚下的路,随着山谷的风,随着山脊的云,每一时刻,你身边的风景都在变化;唯有一路相伴的人,唯有一路相谈的话,总是那么投机,总是那么舒坦。如果可以不时停下,如果可以不时张望,置身于大山之中,扬情于山风与白云之外,那份君子坦荡荡的情怀,自然而然地会浸润着你的身还有你的心。
太阳渐西,山风也渐强,雾也渐浓,最初的如絮如玉已逐渐沉凝,已逐渐厚重,或翻腾,或滚涌,让你在领略自然的同时也开始渐有敬畏。或许,哪一团雾行至山脊,就演而为云,就化而为雨。
我们仍然在山脊行走,在三岔就格外清晰的玛尼堆,此时依然是那么地清晰,也依然是那么地遥远。中队在远远的那一片山坡上休息,看着仅仅也就在后队之前的一道山弯。在云雾与山风中,感受着太阳温度的下降,影子开始逐渐被拉长。看着渐浓渐黑的云,心底却是在企盼,一定要在日落之前登顶东台。真的可以吗?
山风在吹拂,云层渐聚渐拢,渐沉渐黑,眨眼已是乌云一片。先是从远远的中南台方向,接下来就是东麓的山坡,半边天色已变。风却是比我们的脚步要轻快许多,我们也在风的催促下渐渐加快了脚步。
风在一点一点地加强,云层也愈压愈重,然后是偶尔掉落的晶粒,然后是疏疏的雪粒。此时,大家还有着些许对天气的兴奋,还在兴奋着这一日四季难得的机遇。我自己的心底,已经在祝福了,祝福这是雪,而不是雨;更在计算,计算这一路人能否在日落之前登顶东台。
云已逐渐弥散所有山区,透过山顶那一层的乌云,向西天的山下望去,山下是一片晴朗。再看着东台及周围的地势,却是安心了不少,看样子在日落前应该可以登顶东台,只要不是大雪或大雨就都可以了。
偶尔的雪粒仍然在掉落,天空上那些似乎就在头顶的云,很快地吹来,又很快地吹去,只是漫天的乌云却是越来越多。东台的玛尼堆已经渐行渐近,远远的前队正在向东台走去。后队已是不敢再怎么休息和停留,一直在坚持着向前迈步;望着东台高高的玛尼堆,那就是信念。
风势开始加强。很快,风势就能够让你感受到它的力量。雪也在一瞬间由稀疏的雪粒变成了被风赋予了力量的密集的劲雪。大自然开始显露狰狞。山还依然静静地立着,一如依靠,又如失却。
此时,山风已经在七八级以上了。收队正式开始了:将走在后面的人聚拢,然后告诉大家整理背包,或加衣,或减负,收起那些兜风的雨罩;再告知如何整队,如何保持队形,注意些什么。然后,后队出发了。出发的一瞬间,又有几个人快速地从后队脱离了出去,自行向东台走去。只要是聚在收队周围的人,收队没有放弃任何一个人,收队无愧于“收队”这两个字。
不得不提的一个名字:红舞鞋。红舞鞋是一位红包红衣红手套的女孩,却戴着一顶粉色的帽子;一副金属套环的耳环下,闪出两条黑黑的长辫垂在身前。就是这位叫红舞鞋的姑娘,在接下来的风雪夜路上,带着这些走在最后的人,一路在前面探路,摸爬滚跌之外,更以她的那个红红的“红”字,鼓舞着这些人,如一团火,闪烁,照耀,指引,光亮,温暖……这些并不是夸张,也不是取悦,而是事实,因为在那个风雨的夜里,就是这团火,带着那一群人,一路艰行,并最终走回营地。
还是回到那一刻:那时,大家在临近东台的一处山脊,八级以上的大风,将并不大的雪,狠命地沿一侧的山坡向上袭掠而来,劲劲地打在所有人的身上。大家一个接着一个,紧紧地跟在红舞鞋的后面,艰难地向前走去,依然向着我们的目标——东台——前进!
山脊的小路,夹着扑涌而来的雪,劲风正烈。风似乎想要将它那被山所阻的阴郁全部发泄出来一样,呼啸,凛冽,嚎叫,舞动着那被山撞击后的力量向上向前,及至山脊时,将所有的愤怒全部向着我们这群行走着的人发泄了出来。只是,风可以将大家的身体吹得摇晃,风可以将大家的脚步吹得踉跄,风却始终吹不散走在队伍最前面的那一团红红的“火”。
沿着这最后的一段山脊,接下来就是东台下的那个垭口。本以为顶着烈风走过垭口,那一段长长的弧形的横切会因为背风坡而好很多,不料,老天爷是一个不服输的家伙,他不愿意看到我们就这样轻松地完成这东台最后的登顶。
才一过垭口,山风来了个180度大转向——本以为的背风坡,瞬时,就又成了迎风坡。而且,由于这一侧宽缓而漫长的山坡最后全汇聚到东台脚下,所以,此时的山风,更大,更猛,也更烈。
在垭口之前,山脊的左侧,尽是乌云,大风也是从左侧夹卷着雪花袭掠;而走过垭口,强劲的山风已将山脊左侧的乌云全部吹过了山脊。此时,跨过山脊的风,在缓缓的山谷里回旋,然后再聚拢,沿着山势,转了一个弯,全部向东台吹去。——回首,我拍下了这一次自认为最美的一张照片。
东台就在眼前,路就在脚下,我们必须一步一步地走过去,沿着脚下的路,向着东台进发——而不管风有多么大,更不管风有多么烈!站不直,就用登山杖撑;再站不住,就大家一起帮扶;还站不住,趴下爬我们也要爬过去!
那一刻的风真地很猛真地很烈,我们也确实是用撑、扶、趴、爬的方式在一点点地向前挪动。——也是这时候,我们看着最后的一缕阳光出现,尽管最后一缕阳光并没有温暖。有人滑倒,摔向山坡,就有人冲过去,把他拉起来;有人被风吹得摇晃,就有人伸出臂膀,把他扶稳。那一团红红的“火”,仍然在队伍的最前面,闪亮,腾耀。
那一刻,东台近在咫尺,几乎触手可及。玛尼堆稳稳地立在东台之巅,安详地望着我们。从山谷下摧掠而至的山风,已经在十级以上了。我们走完了东台下那一段长长的弧线的横切,在这条路的尽头,最后一段陡升东台的山脊就立在眼前。此时,需要的不是力量,而是信念!
那一团红红的“火”又开始动了!
那时,我的心里,对红舞鞋是相当地钦佩。担心却无法表达,我自己无法看到走在前面的她,唯一可以做的就是告诉她,一定要小心。那种情况下,也只能说这几个字了。或许,几天之后,这些记忆在这些人的脑中会慢慢淡去,但我依然会记得,在那时,有一个红红的女孩,在肆虐的风雪里,在十级的大风中,走在最前面,她叫红舞鞋。
那一团红红的“火”动了!
大家也依次跟上,最后的一段登顶,也在大家望着东台的兴奋中成功了!当所有人登顶东台时,没有人在大风中欢呼,也没有人在大风中吼叫,大家都在玛尼堆的一角——避风。
登顶是兴奋的,但下山的路,还很长。而且,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风依然猛烈,风依然在八至十级以上。
这样的登顶必须记住,我给大家合了影。合影是为了让大家记住,也是为了让大家不要马上失去那登顶的兴奋。
东台另一侧,风一样猛烈;玛尼堆是唯一的避风所在。东台的营地根本无法扎营。必须下撤。必须下撤东沟。下撤东沟,如何下撤?
信任,彼此之间的信任。我完全信任红舞鞋,只是愧疚于她走在最前面。
沿着山脊下撤,然后在合适的位置向下直插谷底,再沿山溪至营地。
前进!继续前进!
风还是八到十级,山脊线更是大风肆虐的劲端;这一侧的山坡依然是迎风坡。
黑暗,疲劳,饥饿,还有对前路的不可确定,一一侵袭;能够支撑的是什么?是信念,是下山的信念!而这信念,只能来自于信任。你只有信任你的收队,你只有信任红舞鞋,你才会有信念!
——但初识的大家,真地能够完全信任吗?我不知道别人,但我知道我自己,我能够完全信任红舞鞋,那份信任或许会很奇怪,但信任就是信任,完完全全地信任;但我也肯定,有人不会那样完全信任,更有人会怀疑,这很正常。
刚下撤不久,大概刚刚经过东台营地不久,通联中,发现我们之前先行的几个人走错路了,但我们实在分不出人手去找他们;更可怕的是,之前的四人,竟然又分为了两组,每组两人——只能向其中有手台的一组交待了一下,就地如何过夜,以及第二天何时通联。此外,还有另一组人无法联系。
——牵挂与担心弥散在所有人的心头;
——我们后队依然在被大家牵挂。
我们后队继续行走,我们坚信,至少我坚信——红舞鞋能够将大家安全带到营地。
也是在这一时刻,前期到达营地的黄飞鸿与猴子08出来找我们,现在正在山下,用头灯给我们指引。——那两盏头灯,在那时候,给了队员们最真实的营地的存在与感觉,就如同之前东台的玛尼堆一样,就是支撑他们走下去的信念。这是最最真实的信念,就在大家的眼睛里所能看得到的信念!
上山容易下山难,那时那刻,是夜,是八到十级以上的大风,是……
风始终不见小,哪怕海拔一直在下降。终于将最艰难的那段碎石山脊走完,海拔降到了2600,大家开始沿着草坡下行,然后扎进了一条小沟。进入山沟以后,风稍小了些,人也开始有了些放松;但真地能够放松吗?
不能,因为那团红红的“火”仍然在最前面的夜里找寻着归营的路。沿着山沟渐下,荒草渐成灌木;沟底渐现积雪,积雪里偶有低矮的桦木。路并不见路,我也知道那并不是路,但我也知道,这样沿着山沟一降到底,必然是东沟的山溪。我同最后的几个人,一路跟随着那团跳动的“火”,向前,向下,沿着沟底,不停……渐渐,积雪更厚;渐渐,积雪下有潮湿呈现;渐渐,潮湿成为了小溪;终于,听到最前方有呼唤——头灯指引的飞鸿同最前面的舞鞋胜利会合。
我们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之后,在飞鸿的带领下,大家都顺利地回到了营地。我回去时,已是凌晨两点。
六个小时。
风雪里,我一直走在所有人的最后。最后,我们最后的九个人,全部安全到达了营地。
到达营地后,听得分为两组的四个人重又合为一组,略安心。
这个夜是狂风肆虐的夜,这个夜也注定是个不眠的夜。
不眠是因为耽心,不眠是因为牵挂。
很多人,我没有写,是因为我一直走在最后,没有同他们在一起。但,这些人,一样耽心,一样牵挂。
第二天早晨,我是四点多醒来的。帐篷外,风仍然很大,2200营地的风仍然有五六级;心底在想着失散的队友。
大家渐次醒来,每个人的心底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想着,思考。
海叔四点多醒来,已经自己上到山脊大致查看了一番。
六点多,很多人已经醒来。
同海叔,飞鸿,还有舞鞋,开始商量……过程还是略去吧。海叔59岁,飞鸿身着单衣。再上山,首先必须保证再上山人员的安全。
之后,火山岩,猴子08,235,都要去;考虑衣服情况,最后是火山岩和猴子08重新从2200营地返回2882的东台,去寻找失散的队友。
八时左右,头天晚上约定通联的队友,在手台里的声音无惊无奇,遂确认安全。我自己也是从那一刻开始,内心不再焦灼。由于山势,我们这儿可以收听却无法发出信号。
这一段之所以简略,是因为大家煎熬的是心;而心,是文字所无法表达的。也是因为,最终很幸运,大家都安全。
当火山岩和猴子08重又登上东台时,昨晚最后通联的队友却又不在了原地。然后大家的心又开始揪灼。
时间在流淌,时间在流过,时间在流逝……
终于,手台中听得所有失散的队员全部聚在一起,然后……这儿就不再写下去了。
等到火山岩和猴子08回来后,舞鞋为他们煮好了面。然后大家一起收拾背包,沿着东沟既定路线下山。
下山的路,应该每个人都会有所思,有所想。
我只是注意到海叔和红舞鞋,两个人都尽显疲态,是那种内心的疲惫,是那种精神的不堪。一路下山,海叔的脸上没有了昨天的那份欢快,红舞鞋的脸上也没有了昨天的那份跃动。飞鸿下山一路照顾着受伤的童童,偶尔的眼神也会有着昨天见不到的安静。
我也还是走在最后。感受,自己一如昨天。
那风那雪,或许难忘,或许艰难;但那山那人,才最为难忘,也最为相知。
匆匆行过,大家相聚又相散,但你总能记住一些人,记住一些事。
那风那雪,那山那人……
相关链接:
风雪中的美丽》
二日拉练小五台,风雪突袭搏命生》
难忘风雪小五台(三台连串篇)》
看着真是揪心...
不知道为什么,脑海中一直出现“风雪夜归人”,其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嗯,我还是期待一下盛夏的小五台好了。
以前看过舞鞋的那篇,充满激情和壮丽。回头看到老五这篇,明白了些参与者当时的心境状态。有这样的经历非常的宝贵,值得永远珍惜。舞鞋游记的配乐《奇迹恩典》在无数的影视作品中听到过N多的版本,呵呵,结果还是看你们的游记能产生通感。也许参与者也一样,以后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可能会回忆起那风那雪,那山那人。
老五的文字用的老道,雾,雪,山风的描写尤其出彩,有做语文老师的同学可以当范文在课堂上读一读。收藏啦,多谢共享!
主要是雪太小了,不够堆雪人的
相信无论在谁的心里,这都是厚重的一页。即使翻过去,也值得在翻回来重新审视。嗯,老五,我懂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