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拜,法兰克福

 

过去的六天我一直在参观和评论书展,说实话如此多的图书、对话会都让我感到厌倦,所以在早上、傍晚我会离开会展中心,前去老城区(Dom)附近看看。有趣的是,在散步的过程的中我总会和来自中国的事物相遇:

Liebieghaus Skulpturen sammlung中有唐代的佛像展出,我猜测这是1930年代的德国收藏家从北京的某个文物贩子中买到的。我喜欢博物馆外面的那个庭院,有一扇镜面窗户反映出周围挺拔的绿树的姿态。

在法兰克福现代艺术馆(Museum Fur Moderne Kunst Frankfurt An Main)我看到艺术家Sarah Morris的视频作品《2008北京奥运会》,里面把奥运会开幕式的场景和北京普通人的生活场景结合在一起,虽然主要是对权力和资本操控这次表演的反讽,可里面熟悉的北京生活场景让我感到亲切。

在德国建筑博物馆(Deutsches Architekturmuseum)正在展出8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的设计作品的图片展,其中有刘家琨为去年四川大地震中死去的一位小女孩胡慧姗设计的纪念馆的照片,小小的屋子里保存着女孩生前用过的网球拍、书包。

Schirn Kunsthalle Frankfurt里正在展出中国艺术家在1965创作的100见人物雕塑组成的群像《收租院》,刻画的是一位四川地主刘文彩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尽管现在有新的资料证明刘文彩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邪恶,但在1960年代这件作品和中国共产党宣扬的阶级斗争思想呼应,因此得到广泛关注。

我注意到《收租院》的100个人物雕塑没有一个人是带着笑脸的,占据强势的地主、警察穷凶极恶,农民们要么一副凄惨像,要么正在愤怒地想拿起武器去杀敌人。这组令人震撼的“革命雕塑”和优美的古代佛像、地震中逝去的小女孩、奥运会开幕式的演员以及书展上众多有关中国的图书让我再次回到了熟悉的中国氛围。可是,我来法兰克福可不是为了要和读者一起重温中国近代史,我出来闲逛的兴趣主要在找到法兰克福这个城市独有的东西。

让我有点失望的是,歌德故居、海涅住过的旅馆都是后来新建的,实际上和他们本人已经没关系了,这些所谓的“文物”在某种程度上建立在对历史的“虚构”之上。但法兰克福历史博物馆(Historisches Museum Frankfurt)保存的1944年的老照片——在盟军轰炸中成为废墟的市中心——让我对法兰克福人的“虚构”产生了同情心。在过去的六十年里他们不仅修建了更多的新建筑,也在努力让这所几乎全新的城市——“新”有时候令我感到沉闷——和过去的历史连接起来。

昨晚,在一家书店里我遇到已经在法兰克福住了十年的伊朗人Hiwa,她说自己计划明年到中国旅行,所来来找中国作家写的小说,想通过阅读来了解中国。是的,小说、诗歌、艺术作品和历史书都在帮我们想象、旅行和在精神世界生活,有时候甚至要比现实中的元素更“真实”。

未来,她将带着对自己的想象前往陌生的北京,而我,即将离开法兰克福,带有既熟悉又陌生的印象。

再见,法兰克福。

 

 

 

拉里发表于2009-10-19 15:56  
分享到 
(607次阅读/2个评论/0人赞过)
    玛雅

    欢迎回来.十三礼袍.

    希望可以在游记照片里能看到游走在街头的德国爷们儿

    第五维度

    拜拜,拉里的法兰克福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