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蒿香
我生长在沂蒙山区的一个小山村,到县城读了高中,去了一座中等城市读大学,在北京这座特大城市读完研究生后参加工作。每一次转换,都意味着一次生活方式的变迁。其中最根本的转折是从乡村来到城市,由原先的熟人社会一下进入陌生人的社会。原先建立在血缘乡情之上的自然关系,被城市广袤的地域和居心叵测彻底瓦解。或许,这样的人生道路,有点像是在背着故乡流浪。
尽管已是盛夏,但山里的傍晚仍然有些许凉意。我四仰八叉地躺在宽敞的大炕上,无事乱翻书。一股不可辨别的饭菜香味飘然而至,顿时让读书的趣味大减。不一会,我听见主人在院子里高声呼喊:小伙子,饭好了,出来吃饭吧!我一骨碌从炕上爬起来,蹿出门外,看到满桌子花花绿绿的食物,同样不可辨认。热情的房东一一给我道来,然而名字甚是稀奇古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熟悉的饭菜香味,还有那熟悉的呼喊,让我突然忆起小脚奶奶和母亲做饭时的场景,清晰可辨。仿佛只要我闭上眼睛,一切就可以重新开始。
吃罢晚饭,大家围成一圈,坐在院子里乘凉。身板硬朗而又健谈的大爷,回忆总是从他记事开始说起,纵横捭阖,似乎提到了张作霖、日本鬼子以及江青等诸人。像我们这代人,几乎就是在上辈人受苦受难的回忆中长大的。那时诉苦就等于如今的心理治疗。这样的苦难诉说,还会继续传承下去吗?
抬眼望去,漫天的星斗连成一片,璀璨迷离。忽然,院子里升腾起一阵白色的烟雾,起始有些刺鼻,进而却又沁人心脾。原来是房东老太在院子里燃起了艾蒿。微风吹过,蒿香顿时飘满了整个院落。小时候,每到夏天的夜晚,母亲就在院子里燃起一根长长的火绳(艾蒿编织而成),用来驱赶蚊虫。一家人均匀分布在火绳周边,直到深夜渐凉,才会进屋睡觉。如今,即使在我的老家,谁还用火绳驱蚊呢?
此刻,我蜷缩在柔软的沙发上,窗外小雨淅沥。我极力回想最终离开故乡时的情景,却怎么也回忆不起来了,都沉入我关于故乡的混乱驳杂的记忆中。而年幼时的细节,像雨后蟾蜍一个个蹦出来,似乎是为了展示时光倒错的意义。是的,我们总是渴望与时俱进,却又在不断后退,一直退到我们出发的地方。
“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
好文好片,有几处地方我也去玩过拍过,看得我都想贴游记了,O技术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