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是篇游记,走到那里了,相关的事就说说。没想多涉及。大家提出这个问题了,在这里就多说几句,完全是个人看法,不系统,也不全面。
关于抗战中各派的贡献问题,事过70多年了,我自己觉得应该有一个科学理智的看法了。各派都曾彼此指摘,都认为自己抗战了,别人没有抗战。争论的结果,是中国在二战中付出了重大牺牲,做出了重大贡献,但在国际上的地位却大打折扣。试想:没有中国人挡住日本法西斯的进攻,苏联人能取得对法西斯德国战争的胜利么;同样地,日本的军国主义势力岂是两颗原子弹能解决的么?
所以我说,中国的抗战是全民族的抗战(不包括那些汉奸卖国贼)。至于各派的表现,确实有优劣之分,这里就不细说。但有两部分力量我自己认为是最突出的。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无论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政策,再到战场表现,都是很突出的,对中国坚持抗战到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就是黄埔系军人。现在看来,对黄埔现象真该好好研究研究,从1931年“九.一八”到抗战胜利,国民党军队少将以上军衔, 投敌当汉奸的有100余人,但没有一个黄埔出身。身在共产党的黄埔军人也没有。黄埔军人真可以说是在民族危亡之际,充当了脊梁的大任。尤其是中下级军官,做出了巨大牺牲。当时国民党军政部有个统计:“抗战爆发时,国军中下级军官(上校至少尉),共13.4万人。战时伤亡惨烈,每年须补充中下级军官4.5万人。……至1943年,正式军校出身的军官,已仅剩37587人,只占到全部中下级军官的27%左右,余者全部来自行伍提拔及各种速成培训班。(见(台)何应钦《何上将抗战期间军事报告》,下册,P562。)
从日军对中国参展各派也有评价。常德战役时,国军曾缴获相当数量的日军文件,其中颇多涉及到对国军战斗力的评估。这些文件,对今人了解国军战力,颇具参考价值。譬如,其文件还将“支那军”区分为三大部分,分别评价如下:
“(甲)中央军(直系军):素质训练装备均优,但如败退时,其战力亦甚低落。(乙)地方军(旁系军杂军):素质低劣,无坚强战意,作战时逃亡归顺之事特多。(丙)共产军:长于游击战,专心注力于中国之赤化,利用民众,潜行战斗,谍报谋略等工作,未可忽视。”(第六战区参谋处/编:《第六战区常德会战获敌文件汇编》,1943.12.23,P01。)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对抗战有关历史的讨论一定会成为热点。我真希望,无论是谁,只要牺牲于抗战,都应予以承认,都是民族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