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 为何反对谴责舒利亚?会议就卡塔尔、美国和... » 回复
    博雅散人
    博雅散人 2012-03-09 07:52

    昨天是三八节,又是两会期间,真是好事成双,有关方面难免也要制造些喜讯,晚上看到一条新闻:

     

    我国科学家发现新中微子振荡有助研究反物质

    http://tech.sina.com.cn/d/2012-03-08/15356816589.shtml

     

    估计真正能看懂这篇文章的人极少,首先报道这次新闻的记者不懂“测量Theta(13)角的物理意义”,胡说什么“有助研究反物质”。

    有关“测量Theta(13)角的物理意义”,中科院高能所邢志忠先生有一篇文章:

    http://www.newsmth.net/pc/pccon.php?id=7845&nid=294562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

     

    这里面有个问题,该发布会是在论文正式发表之前,还是在之后?
    文章中称“介绍该结果的论文已于3月7日送交美国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发表,其预印本也已在网上发表。”
    预印本已经发表,表明论文已经接受,right?
    通常是在论文正式投稿之后,发表需要很长时间。


    科学共同体的常规是:论文尚未发表,不得以新闻形势发布。
    现在进入了post-academic science: 先新闻发布,再论文发表。

     

    时下有些人在发现某些现象之初,或论文在某著名刊物上发表之时,立即用召开记者招待会或新闻宣传等类似方式宣布这项研究的意义或重要性。这是一种极不严肃的做法,科学界并不认同。

     

    下面说个前车之鉴:

    冷聚变的发现:新闻发布先于论文发表

    (综合材料 来自网络)

     

    1989年3月23日,美国犹他大学的两名化学家(简称P,F)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他们在试管里实现了核聚变!
    这一发现无异于发现了新的金矿,引发了淘金潮,人们仿佛看到遍地都是黄金。

     

    这项研究,从科学价值上讲,可以问鼎NB奖;

    从经济价值讲,可以解决人类能源问题。

     

    所以,引起1000家实验室从事冷聚变研究。

     

    当晚,一位MIT的科学家按照电视画面的装置,重复实验。


    一周后人们终于得到了T-P冷聚变实验的技术细节。世界各地科学家一哄而上,至少有1000家实验室从事冷聚变实验。


    结果,实验材料钯的价格暴涨:每盎司146.60美元,到5月份,170美元。后来又暴跌。1992年的价格是95美元。


    科学家等待奇迹的出现,新闻界等待第一时间报道最新进展。


    美国德州A&M、Georgia Tech大学 、苏东欧国家、日本相继报道正面结果。

     

    州立法委员会决定拨款500万美元从事冷聚变研究。他们还请求国会再拨款2500万美元。
     

    当时的美国总统布什不断表彰冷聚变取得的进展。

     

    A&M、Georgia Tech的实验相继被证明是错误的。(不知道前面的“正面结果”是怎么得出的?)


    MIT、Cal Tech 、Lawrence和Oak Ridge的实验,什么也没有看见。


    Nature撤了F-P的论文;2500万美元的经费也泡汤了。

     

    1989年5月美国物理学会在Baltimore开会,对冷聚变发现之争论形成共识(closure):否定了冷聚变。

     

    煮熟的鸭子,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