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 顽童乱弹诗之韵------从头学之三 » 回复
    老顽童
    老顽童 2015-08-06 17:09
    咖啡-非常好,真心欢迎老五来作技术层面的探讨,我来这样解释吧:
    1、 韵之初即基于切音而探,故韵必须立于平仄之上,韵字本身必分平仄。
    -----这个一头雾水,这与我贴中文字有关么?惊讶有同或异么?且此段表述过于含混了,用一个本身还要解释的平仄概念来解释韵不合适,不是下定义的方法。切音是过去的方法,放在今天并非最佳方式,在更接近语音深层、更细致、更科学、更方便易用的拼音方案出来之后,应该用这一系统,特别是针对普通话。我本贴就是探讨,是为了通俗的需要,用今语读古诗和今诗, 非是回到过去、还原现场,那是录音机的活儿。
    2> 诗只要有文字就好,如果自己标识其为诗为律为绝,则须谨为之;否则,随心,隨意。读诗之人,需按最妥意体会,而不是最不妥。
    ---前面说“唯文字就好”不认同。我以为诗在文字产生前是用来歌的、在与歌分离后主要是用来吟、应该用来吟的,从诗的产生和发展看,首先是语音语感韵律要好、音乐性要好。今天退步到背诵、读、看,把有声艺术变为”视觉“行为----这是诗之不幸。最起码也该是朗诵,不过这个更适合现代诗、当代诗。 
       试对比这些情况:
       1、文字产生前的诗,何来”唯文字就好“
       2、儿童背诗,是背文字背意境还是背别的?
       3、儿童、大人从何时,懂得了诗的文字?
       4、作者创作诗前、创作中、完成后,是如何讲究文字与声韵的?要不要、何时讲究声韵?
       5、散文、日记、口号。。。都可以有很好的文字,要把诗退到这一层面么?
       6、赋和骈体文也有很好的文字及声韵,为何不如古诗火?---分析这个,可能要”唯内容“”唯情趣“了,其实都不完整。“

       后面之“从妥说”非常有见地!但就公共空间来说,作者还应尊重习惯按通常语音语法来,不能过于任性,这是第一位的。特别是在公众面前推销,首先要尊重公众。---至于公众是更尊重习惯、还是更迁就作者,这就看每个个体了。我以为,如果公众主动去品味作者的东西,应作者先,如果是作者强塞给公众,则规矩、规律先!
    3> 如讨论平水韵或他韵,则除韵脚外、它字亦须遵其韵。
    ------本贴并未讨论平水韵和他韵,并未涉及韵书韵部之具体内容。我反复声明,因为引用的成品未标识平水韵,未标识格律诗,不能用这样高大上的东西框之。除韵脚外,其他字不是本贴范围,其他字是其后的“平仄”讨论内容。此贴尝试推证 一个押韵原则,然后用这个最最基本的标准分析、说明。
    4> 《诗经》亦有韵,有几人能正确诵读?音韵一直都有在变迁,平水韵、词韵不过其一其二,也不过是演变之一种。如否今韵,《诗经》以降,何来唐诗、何来宋词?
    ---这个与本贴关联不大,我这里没说这些,或有涉及的部分?与这些似不冲突吧?
    不过你提出的潜在论点我很赞同强。时代在发展、语音在不断演变,恪守古音虽是传承,但容易刻舟求剑。个人觉得,从唐末开始平上去入发生明显改变后,韵书就该跟着变,可惜以后的宋元明清都从传承角度执着于古韵,便与各朝代的具体语音脱节了,诗韵便成了“纯艺术语言”,越到最后越麻烦。制定新韵是很难口径统一的,但这并不该成为不制定的借口。各行各业很少有众口一致的标准,包括各种国标,常常有很大争议。语音更是。其实有了拼音方案,没有韵书,靠自己的推理也成立。只是对不熟悉拼音方案、普通话不标准、语感不好者,就比较麻烦,不过说到根儿,韵书,更多是有个定型的文本以供具体参照、裁判。
    5> 歌、唱、吟、诵、咏、颂、读……它们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既然要区分,那全文就应该严谨斟酌各处用字。
    ----这些是在我前言部分提到,是为了前面的系统完整,是作个提醒用的,在文中,并未深入用到,如用到,自然会一一说明。另,我本贴仅提到了唱、吟诵、朗诵、背诵、读,未提及并不常用的咏和颂。唱是带有鲜明音乐性的,通常有相对固定一致的旋律。吟诵是传统方法,带有旋律,但可以、也常常因人、因时、因境、因内容而异。朗诵是西来之术,就是目前这样通行的方式。背诵、读,音乐性很弱,强调内容准确 ,更多是背出、念出内容。--这些都是具体的表达方法,也并非本贴重点,我正文中基本未涉及这些。---不过,文中读诗之读并非通常读书之泛泛之读,是该强调其音乐性的,这点因为未把表达诗的“技术活”作重点而有所忽视,深究的话会导致歧义,谢过,我想想如何改下。
    6> 既然是教人学,哪些观点是公认的或基本一致的,哪些是整理总结的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已经确定的哪些是探讨的哪些是有争议的……这些也应该有较为系统和清晰的讲解。
    ----这些原则是对的。但1,我这个是有针对性、主题非常集中和鲜明的“乱弹”,只重点讲读诗的感觉,并非系统 教人一步步“写”诗“作”诗(具体教诗的文章、书籍、视频海了去了,我也不凑那样的热闹、徒增“薯条”),格式上非是正统的教案,并未按教科书或论文方式整。你这是诗刊编辑和博导的要求。流汗
       2、 我反复声明了:我这里主要是探讨用普通话读古诗,分析今音不谐的原因,读今诗,是从音韵感觉上说的,不涉及更多的平仄格律的理论,并且,这在过去是小儿科的,根本 不用理论,不需讲的,根本 不是事儿,而现在这个最小儿科的,因为音变,就成了事,这个是被学术界忽略的,网文、书籍很少有所谓的理论,最多一笔带过,因为本不是事儿。我反复声明,这里的观点,是我个人感悟,绝非现有的理论。此贴是户外网站上发布的杂谈,并非直接用来发表的专业论文,无心再吐血列出出处,何况,我根本未直接引用具体的论著和观点,不必非得归宗认派了吧?
    ---欢迎各位认真看我的内容和声明,明白我的重点。除了韵脚之狭义的韵,暂不深究更多别的东西。别的只是辅料,更多是因为与之相关而不得不提。
    ---再再次声明:本贴绝非全面说诗,绝非说古韵,绝非说格律,只是针对韵之是否“和谐”这种感觉,说说最基本的狭义的押韵脚之韵,是尝试用今音 读古诗、读今诗,对比相关的戏曲民歌歌谣的韵脚感觉的。是从这个最最底层、低层的点说的,其他更高大上的东西,中学大学事,不是本学童贴的重点。那是以后平仄格律的内容。
       “同声同韵最和谐”这是我感悟、推证的核心结论、中心观点和应用标准。请后续各位大家,关注这个最底点,就此点发表看法。本贴不涉及高大上的理论、高大上的层面。我之前有声明,此文是童话,请慎思慎辩慎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