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茶馆 ······

908次浏览/0个回复 分享到 
通惠河

听任曙林老师讲摄影


昨天做了一个非常正确的决定,就是聆听任曙林的摄影讲座。这个木讷的汉子,却有着与张艺谋一样的才情洋溢。说句发自内心的话,他搞摄影,是摄影界的一大幸事,更是摄影后辈的荣幸。

关于记忆。对摄影的爱好源于儿时的记忆,任老师的经历给摄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但却是对摄影最有裨益的思考,此后会提到。源于上山下乡时代一次爬妙峰山的经历,清晨起来,在晨曦的光辉下,任老师看见一群上山下乡的学生,围在一个破庙的周围指指点点,这个美丽的画面和场景深深的印在了他的脑海里。。。后来,任老师有联想到小时候经常跟父亲去当时还比较原始的玉渊潭看夕阳,拍夕阳。。。这种对画面的记忆,也奠定了任老师的摄影生涯。

在开始接触到摄影的时候,一个经常被人思索的问题,也一直在困扰着任老师。普通人可能会一扫而过。而任老师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却最终使他走上了大师之路。这个问题就是,摄影与绘画的区别是什么。当时的任老师想法还比较原始,他看到一些国外的布局很好的摄影作品,非常符合比例。但这样的作品画家一样可以画出来,而且画家实现起来更容易,这样一来,摄影将来怎么活下去?也正是对这个问题的纠结和发自内心的忧虑,促使任老师在摄影实践过程中苦苦思索摄影最本质的东西是什么,摄影有什么是绘画所达不到的。

下面我摘录了郑老师关于纪实摄影的一些技巧,从中不仅能感悟出摄影的本质,更能培养人的定力和性格,这或许是一种道吧。
第一。拍照片实际上是拍自己。任老师从他的《中学生》谈起,讲到怎么寻找现场的感觉,怎么实现真。真善美,只有真是第一位的。
找到感觉后,然后是怎样实现这种感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任老师这里,摄影完全是一种寻找感觉、再现感觉的过程,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实现对人情感的再现,也就是,摄影,要找到人存在的本质。说到这里,可能各位看官会有点枯燥。其实从《中学生》这部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摄影师的眼光就是一个普通的中学生的眼光,镜头里的人丝毫没有感到意外或者是做作,因此,摄影师所再现的,就是对“中学生”群体的本质再现,这种本质首先需要作者自己去理解,去感觉。当找到了这种感觉之后,再通过毫无痕迹的拍摄手段去实现。在这里,创作者至少有两个东西要自己去寻找,一个是感觉,一个是毫无痕迹的手段,实际上后者也是一种感觉,依靠融入对象的生活来实现。

第二。正因为摄影是这样一种创作,因此学会欣赏摄影作品,学会“看作品”也是一种功力。任老师是学电影出身,他要求学习摄影的都必须学会记片子,看过一组片子后要过目不忘。看一幅作品,要直接去看,去感觉。他谈到桑德,谈到庄学本。他们的作品就是让人感到一股强烈的人味儿,摄影作品中的人可以穿透你的心灵,让你只能说真话。这就是大师的作品。后来又谈到阿偈,罗伯特亚当斯。看,看不懂,再看,使劲看。任老师谈过他喜欢爬山,这倒与我们有些类似。不过任老师在登山过程中所体验到的山的性格,我们自己却往往忽视了。山就在那里,无论你去喊,去跳,去干吗,山就是山,静静地在那里。古人云,仁者爱山,智者乐水。也道出了山的性格。

由此,任老师还谈到了中国的静观传统。由此我联想到上个周听过的中国儒家修养中的静养功夫。对摄影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好多人拍家庭照,但感觉像是隔着一层东西,这就是没有找到亲情的感觉,没表现出来。最后,任老师总结道,怎么看片子?怎么听音乐就怎么看片子,这就是找感觉的功夫。这时候我也有一种反思,我们太多的时候,是有时间摄影,没时间看。去看,去感受你的对象,去感受风景,这就是摄影的道。摄影就是要拍出赤子之心。因此拍小孩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方式。

最后,任老师还谈到了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你才能有所成就,不能站在垃圾堆上。刚才提到的几位大师的作品都值得反复看,反复琢磨。衡量自己是否能看的标准就是去平遥国际摄影节,看一圈后能马上找出最优秀的5个展。

摄影必须要动脑,没有动脑的连拍,实际上是让自己变傻。任老师是反对器材派的。他后来的作品,特别是拍《妻子》组图,就是拿的一个很普通的,丈母娘送给他的卡片机拍出来的。

最后谈一下自己对任老师的看法。可以说,听任老师的讲座,你得到的已经远远超过了摄影本身,而是教你从中领悟到关于人生修养的诸多的道理。所谓直指心性,立地成佛。任老师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怎样让摄影师不被画家挤垮,怎样永远有饭吃,结果,任老师用他的实践,为摄影找到了更为深远的存在价值和意义,也就是绘画永远不具有的。任老师引用一位大师的说法,摄影可以作为一种生存方式来存在。(好像是吕楠说过的)。绘画流行这么久,却没有人将之归结为一种生存方式。足见它的魅力。

我一开始认为任老师没上过大学,后来知道他是北广电影系毕业。但他16岁初中毕业就参加工作,上大学肯定是后来N年以后。我觉得正是没上学 的这段经历才真正造就了这位大师。这是我在心里对上学没上学的对比。上过学的人在心里会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可能是科学的,学术的,或者是老师的,某位大师的,你的诸多努力,实际上都是以这样一个界限为目标、为指导的。但对没上过学的人,或者是中间中断过的人,他是没有这种界限的。他的界限就是天地之道,就是最根本的世界的界限。于是对于一个执着的人,他往往更容易成为大师。像任老师思考的出发点,怎么让摄影永远有饭吃,多简单。但正是他的对摄影的苦苦思索,取法天地,取法大山,才找出了真正的摄影之道。他的关于体会,找感觉,静观,看和悟的思想,直指摄影的本质,但却给人更高层次的关乎人生,关于世间大道的启发。

去看《中学生》,去看《妻子》,你都能从中感到大师的摄影魅力。让你流连忘返,乐此不彼。

或许,任老师的这次讲座,真的会改变我的一生。


他引用一位摄影家的两段话:

“摄影太精确,太依靠现实,缺乏想象空间,缺乏发明以及精神方面的特质,所有这些缺点和短处,其实它是使人肯定的特质,它是非艺术,甚至反艺术,这种特质实际上是摄影应该去开掘的地方。”

“在摄影发明之前,没有任何一样东西不是经过无穷无尽的艺术来传达给我们,所有的东西都经过变化。在一些有创造力的艺术家之手,现实不是变得更好,就是更坏,或者让二流艺术家用没用而琐碎的美丽外观给包装起来,我们永远无法看到风景。一张脸,一个城镇,一个街景,是没有经过中间媒介带有情绪化的传递,我们是如此奇怪地看着真理被别人的气质填上色彩,而这个世界不期然地被照相机捕捉,而泄露给我们。”
通惠河发表于2010-12-06 14:20
分享到
  908次浏览/0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