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长800毫米左右,体较细长。背面绛红色,背脊正中有一条镶黑边的鲜明黄色纵线,其前端起于额鳞,后端通达尾未;体侧由于鳞片边缘色黑,缀成几条深色纵线或点线;腹面淡黄色。生活于平原、丘陵、山麓或河床等开阔地带,河流附近,早地沙荒或林区都可发现,胆小,易惊吓,行动非常敏捷。平原地区四月上旬就开始出蛰。晴天活动,雨后出来较多;吃蜥蜴,饥饿时也食蜥蜴卵、蛇卵和其它幼蛇。卵生,无毒。在北京地区各郊区县都有发现,上世纪80年代东南部平原的温榆河、潮百河流域还很常见,但近来已不多见,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山区。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链蛇 游蛇科游蛇亚科
别名 火赤链 杏树根子 桑根蛇

蛇体较长,可达~米。头较宽扁,与颈可别;头黑色,枕部具红色倒形斑,体背黑褐色,具多条红色窄横斑,腹面灰黄色,腹鳞两侧杂以黑褐色斑点。生活于平原、低海拔的丘陵山地;栖于田野、树林、水域附近,常见于村舍旧房屋房檐、墙洞内,有时进入房屋内。多于傍晚活动,以鱼、蛙、蟾蜍或蜥赐、鼠为食,卵生。是我国分布最广的蛇类之一。北京地区各郊区县都有分布,过去是广布于我市的一种蛇类,八十年代在三环路内一些园林内还有发现,与其夜行性不易被人发现有关。可能因为其喜栖旧房舍的习性,大批房屋翻建,现已数量不多,只在一定局域形成种群,在很多地区已经绝迹。
白条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Elaphe dione (Pallas)别名 黄长虫、枕纹锦蛇
无毒蛇

体较粗长,可达1米以上,体背面灰橄榄色或灰褐色,甚或黄棕色,有三条白色纵纹。头背有一粗大形如克丝钳状褐色纹,眼后有黑纹;腹面灰白或灰褐色,有很多黑色斑点。生活于平原丘陵或山区,栖于田野、草坡、林区、河边,也常见于菜园、农舍附近。晴天白天和傍晚都出来活动,捕食蜥蜴、鼠类、小鸟和鸟卵,卵生。我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生活力强,耐饥渴。北京各郊县都有分布,很常见。
双斑锦蛇
学名 Elaphe bimaculate Schmidt

体长700毫米左右。背褐灰色,有深色哑铃状的横斑纹,体侧的斑纹与背部的斑纹交错排列,头背有对成的黑色纹,眼后有一黑带直到口角。生活于山区丘陵地带,捕食蜥蜴、壁虎和鼠,卵生。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的广大地区。北京仅在西北部山区有个别发现。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团花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Elaphe davidi (Sauvage) 别名 黑镶锦蛇
无毒蛇

体粗圆,长900毫未左右。体背褐色,背中央及两侧有三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似团花,中央的一行斑纹大小为两侧斑纹的两倍以上。有一条不明显背中央线连接于大斑纹间。生活于山区近水河谷地带,性暴燥,受惊时头呈三角形,常被误认为毒蛇,是较稀有的一种无毒蛇,捕食蜥蜴、鼠类和鸟卵;卵生。分布于我国北方省区,数量很少,北京地区亦很少见,只在怀柔云蒙山区、延庆松山等西北部山区有零星发现。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玉斑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Elaphe mandarina (Cantor) 别名 杏树根子 桑根蛇 美女蛇
无毒

全长可达1米左右。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无毒。 广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华南地区。是北京地区稀有种类,仅在密云和怀柔云蒙山区、海淀香山樱桃沟部分地区有少量发现。此外在近京的河北野三坡拒马河流域比较常见。
红点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Elaphe rufodorsata (Cantor) 别名 水长虫 水蛇 三线蛇
半水生性无毒蛇类

半水栖蛇类,全长800毫米左右。体背面淡红褐色,有四条深棕色纵纹,直达尾末端,在体前段断断续续,头部有三条倒“V”形纹;腹面黄褐色,密布黑色方块。生活于低海拔地区的河流、湖泊、池塘边和附近,生活力强,晴天白天活动,捕食蛙类和蝌蚪,卵胎生,无毒。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也是北方常见的一种无毒蛇。在北京的局部近水区域同虎班颈槽蛇常互为优势种,通州、顺义、昌平的温榆河、潮白河、沙河流域数量较多。近年由于北方大面积干旱和人工拦水蓄水,水源污染严重,河床铺设水泥板材改造,平原地区填埋河湖造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数量大为减少。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王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Elaphe carinate (Guenther) 别名 黄松 臭松

体长最大可达2米以上。头部鳞片四周黑色,中央黄色,头部前段有呈“王”字的黑色花纹。体背鳞片也是四周黑色,中央黄色,且在体前半部有30条左右较明显的黄色横斜斑纹,到体后半部消失,仅在鳞片中央有黄斑。腹面黄色,有黑色斑纹。幼蛇与成体斑纹很不相同。山区和平原均有发现,性凶猛、活泼,动作敏捷,食性广,捕食蛙、蜥蜴、鸟、鸟卵及鼠类,甚至其它蛇。肛腺有股奇臭。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大部份地区,北京仅零星见于西北部山区的局部地区,是北京最晚发现的稀有品种之一。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赤峰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Elaphe anomala 别名 蓝颈锦蛇 黑乌虫
无毒

体型粗大长圆,长达1.5~2.1米。幼体与成体体色花纹相差很大,成体前段呈棕黄或灰黄色,隐有15个左右白色横纹,从中段到体后颜色渐深,呈棕褐色或棕黑色;体后段至尾尖有明显的黄黑相间的横斑纹,间距较窄。唇部腹面至尾下为鹅黄色。幼蛇体色灰黑,白色横纹十分明显。生活于山区近水的树丛或多石的石缝中,也常见于山区农舍周围墙洞内,性较凶猛(过去认为它是棕黑锦蛇的一个亚种,但棕黑锦蛇性情温顺。)捕食鼠类、小鸟和鸟卵。卵生。主要分布于我国华北、华东大部地区。是北京西北山区分布最广的一种大型蛇类,过去认为它是棕黑锦蛇的一个亚种,后经深入研究,认为应是一新种。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黑眉锦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Elaphe tafiura Cope 别名 黄松
大型无毒蛇

体形较大,全长可达2米以上。头颈区分明显。背面黄绿、灰绿或棕灰色,体前背正中具黑色梯状横纹,体后黑色纵线延伸至尾末端;眼后具黑色眉纹。生活于海拔300米至1000米的丘陵山地,栖于山坡林地,农舍墙洞内,攀援性强,捕食鼠类和小鸟,幼蛇亦食蜥蜴。卵生。我国分布广泛数量较多的蛇种之一。北京密云怀柔的云蒙山区分布较多,过去西山香山樱桃沟、金山鹫峰一带也较常见,但现已很少。
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虎斑颈槽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Rhabdophis tigrinus 别名 野鸡脖子
剧毒蛇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

体形中等,全长800毫米左右。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两侧有粗大的黑色斑块。颈部及其后一段距离的黑斑之间为鲜红色;腹面淡黄绿色。颈背正中有一明显浅槽,沿顶鳞后脊两侧有12对颈腺。从平原、丘陵到海拔1000米的山区都有分布,栖于有蛙类生长的水域附近,晴天出来活动,行动敏捷;激怒时,背腹扁平,将前半身竖起;被捕或受攻击时,颈腺可喷涌出乳白色或灰黄色毒液;捕食蛙类、蟾蜍和蝌蚪,卵生。是我国南北方广布的一种中型游蛇,过去认为它是一种无毒蛇,后发现其口内达氏腺虽不致命,但可使被咬伤口流血不止;颈后腺分泌的毒液溅入眼中,可使角膜充血肿痛。在北京地区该蛇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各郊县都有发现;在很多水域附近是优势种,有时与红点锦蛇互为优势种,但不攻击人,少见蛇伤报导。近年由于北方大面积干旱和人工拦水蓄水,水源污染严重,河床铺设水泥板材改造,平原地区填埋河湖造地进行房地产开发,数量大为减少。
乌梢蛇 游蛇科 游蛇亚科
学名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别名 黑松 臭松
大型无毒蛇

体形粗长,颈细,头颈区分明显,全长可达2米。背面灰黑色或灰褐色,有两条黑线纵贯全身,老年个体体后段色深,黑线不明显,背脊有一条醒目的黄褐色线。幼蛇背面灰绿色,有四条黑线纵贯全身。在北京地区主要生活于山区河谷地带,白天活动,行动十分敏捷。捕食蛙类,卵生。 是我国华东华南分布广泛的一种无毒蛇。北京近年才记录到,为本地稀有种类,数量很少,目前只在怀柔密云的云蒙山区和昌平碓臼峪南口一带有少量发现。
短尾蝮 蝰科 蝮亚科
学名 Gloydius brevicaudus 别名 土球子 草上飞

体形粗短,尾极短。头略呈三角形,与颈区分明显,全长米左右。背面浅褐色至棕褐色,正背有两行棕褐色大圆斑,背鳞外侧及腹面鳞间有一行黑褐色不规侧粗点,略呈星状;腹面灰白色,密布棕褐色或黑褐色细点。从平原到海拔1900米山地都有分布。活动于河边、草坡、林地或远离水源的荒地、石堆,捕食鼠类为主,卵胎生。是我国南北广为分布的一种剧毒蛇,是造成蛇伤的主要蛇种。一般不主动攻击人,因其行动较迟缓,常在人们误踩到或触摸到它时造成蛇伤。在北京市主要分布于西北部山区,近年不断有蛇伤报导,与人们扩展旅游区,野外休闲的兴起有一定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