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军事科技的辉煌--参观长城博物馆
中国长城博物馆,是一座以长城为主题的,用馆藏实物、复制品、图片反映长城历史的专题博物馆。通过游览参观,可以看到古代军事科技的杰出成就。
明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火炮发展到了鼎盛时期,普遍安装了炮车炮架,有的使用空心爆炸弹。十四世纪末十五世纪初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专业炮兵部队-神机营。清代后期,清政府腐败,火炮发展停滞没落。
我国在洪武时期(1377年)出现了铁炮,炮身有了铁箍,增加了炮膛的膛压强度,炮身有了耳轴,提高了射击时火力的机动性。
明代鞑靼经常犯边,明军以步兵应战,以骑兵驰逐,以战车拒敌,车兵成为战斗主力。每辆战车装备佛郎机三架,鸟铳三架,地连珠两架,涌珠炮二位,快枪一杆。
1449年,土木堡之变后,瓦剌也先率万余骑攻袭德胜门,于谦命副总兵范广用火炮“齐击之”,也先弟哱罗、平章卯那孩儿中炮死。
天启七年,袁崇焕以红衣大炮守宁远数年,努尔哈赤亦中炮重伤而亡。
明朝末期(1618-1621年)三年间发给辽东防御前线火炮一万一千二百七十四位,大小铅弹一百三十多万枚,成品半成品火药一百六十万斤。如不是吴三桂投敌卖城,但就这些火炮,后金决不可能突破山海关。
神威大将军炮,清最早于1643年制作的铜炮,发射时装火药五斤,铁弹十斤,安装于四轮炮车上。
弓箭是远程射击武器,弩是在弓上加了木臂,木臂上装置了机括,通过机括控制弓弦发射,原始社会晚期出现弩,春秋出现青铜机括。
连弩是诸葛亮的重要发明,可连发十支短箭,有一个连着弓弦的扳手,每向后扳动一次,就放下一支箭到发射部位,同时收紧弓弦。
西汉军阵复制,陕西杨家湾汉墓出土,有十一个兵马俑坑,骑兵俑五百八十件,可见汉骑兵没有马镫、马鞍,只是用革带把垫子紧绑在马背上,可见汉时骑兵处于较原始的阶段。
这是中山靖王铠甲片,甲片共2859片,甲片呈舌形或圆角长方形,外形规整,穿孔精细。说明甲片制作的标准化规范化较秦朝有了提高。
汉魏六朝时,流行环首刀,柄末端做成铁柄环形。
唐代时,刀身窄直,刀柄为铁茎外包裹木把,缠绕丝绳。
箭的重心在靠近箭前部五分之二的地方,箭全长70cm,尾羽约14cm,箭镞约5cm。早期的石镞、骨镞不很规则,最早的青铜镞见于商代,秦朝出现铁镞,汉代铁镞质量大大改进。
强行登城使用最多的是云梯,起初就是普通梯子,到春秋战国之交,后部安上两轮,便于运输。唐代时,加六轮和车厢,车厢外包裹皮革,更便于运输和保护人员。云梯做成可以折叠的两截。宋代使用更加普遍。
反映东西文化交流的铜镜---海兽葡萄纹镜,内区饰缠枝葡萄和五只欢快狻猊,该纹饰流行在唐高宗武则天时期,葡萄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带回中原后,广泛种植,是凝聚欧亚大陆文明之镜。铜镜艺术至隋唐达高峰后,制作日渐衰微。
成吉思汗腰牌(复制品),张家口一农民带到北京的博物馆出售,开始被一个行家视为赝品,后经史树青认定,由国家有关部门以9000元收购下来。
河北廊坊文物商店打算收购一成吉思汗圣旨牌,银质金字,正面刻汉字“天赐 成吉思汗皇帝圣旨 疾”,背面刻契丹文“快马 急 疾”。蒙古建国初,无文字,刻木结草,与其他民族交往使用契丹字、汉字。因出价贵,河北不愿收购,国家花了2.5万元收购。
防守武器---陶蒺藜,状如球形,器内中空,顶部一圆孔,直径2.5cm,底部平整,外部布满棘刺,一般是就地烧制,使用非常普遍。多储备于墙台、城台之上,战时顺凹槽溜出,以杀伤近敌。
明成化二年法令规定:若见敌百余人,一烽一炮;敌百余人,一烽一炮;敌五百余人,二烽二炮;敌千余人,三烽三炮;敌五余人,四烽四炮;敌万余人,五烽五炮。
沿长城沿线,设置了大量关堡,按位置分为:前线的堡子、后方的游击堡、屯军堡。屯军堡多位于山谷和河流冲积平原上,军士战时守城,农忙耕种。
清为了巩固东北这片发祥之地,在明辽东长城的基础上,加以修补,插以柳树,树与树之间再用柳条横连起来,叫做“布柳结绳”,作为禁区的标志,号称柳条边,禁止汉人出山海关。边墙外有人工挖掘的水沟。清政府规定:在禁区内捕猞猁、捉水獭、采蜂蜜、挖人参,为首者枷两月,鞭一百。明辽东长城被改造成柳条边,清代各种官书有意回避,将辽东长城勾销,使“万里长城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成为定论,这与事实不符。
扩建燕京为金中都的是海陵王完颜亮,1153年由上京(黑龙江阿城)迁都燕京。完颜亮好种莲赏莲,他在寒冷的黑龙江种植了200株莲花,无一成活,在朝会上故意询问原因,有大臣说上京地寒,惟燕京地暖,可栽莲。完颜亮引申说燕京自古霸国,虎视中原,为万世之基。迁都后,在今莲花池附近栽种了大量莲花。因城市建设对遗址的破坏,金中都具体位置范围仍然是迷。
这是唐代壁画,描绘了唐骑兵、步兵。我国最迟在5-6世纪的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金属制作的马镫,马镫的出现,马鞍的改进,促进了骑兵的发展。唐代骑兵戴着遮盖颈部,仅露脸面中下部的头盔,这叫头鍪顿项。穿着前胸腹后背腰的甲衣,可谓全身披挂。步兵甲裙较长,骑兵甲裙不长,仅过膝三寸。
万里长城由辽东、蓟州、宣府、大同、榆林、太原、固原、宁夏、甘肃等九段边墙连接而成。
虎山长城,是唯一建在边境的长城,建于明成化五年,属丹东,在鸭绿江边。
黄崖关位于天津蓟县县城40里北齐始建长城,戚继光复修。1984年天津集资数百万再次重修。黄崖关有三绝:砖、石块混用;利用峭壁作屏障;敌楼一楼多用。
居庸关关城,依山就势,东西高,中间低,东为翠屏山,西为金柜山,关城周围有八道山沟是敌人可能的进攻路线。关城南北设瓮城,建有二层重檐城楼。北瓮城,长方形,南瓮城,其前部为半圆形,云台位于南瓮城北侧。
大境门在张家口市区北部,是万里长城修建史上,最后一个开放的关门。在大境门进行边贸往来。张作霖部队将领高维岳题写“大好河山。”
紫荆关位于河北易县,太行山和拒马河之间,与居庸关、倒马关并称三关。宋三关元帅杨六郎在紫荆关一带,与辽作战。
1937年9月25号,林彪对板垣第五师团的补给辎重车队布置了伏击,歼敌一二百人。115师伤亡1500人。
娘子关位于山西平定县内,因李世民妹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驻守,并创建关城。娘子关是连接华北平原和山西盆地的主要要冲。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县,《山海经》描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切断了塞北高原通往华北平原的通道。雁门关是历史上打仗最多、战争最早的地点。始建于公元前350年。杨业及其后代多次在此与辽作战。
嘉峪关,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是丝绸之路文化和长城文化的交汇点,宋国公冯胜所建。嘉峪关离敦煌很近。
玉门关,是汉代通往西域的重要军事关隘,唐代守关甲兵多达五千人。西夏占领河西走廊后,玉门关在史籍上销声匿迹。
关于中国科技发展,有一个令中外科技史家感到困惑的“李约瑟难题”,即十七世纪以前,中国科技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18、19世纪开始,中国科技却几乎停滞不前,这是一件很令人遗憾的事情。
多民族、大一统,政经融合,民族融合
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特点,在长城身上印记尤甚
清代柳条边,有利有弊,弊端是割裂东北和内地经济,使得康乾人口爆炸后我国人为的失去了开发大片可耕地的机会,给抑制阶级矛盾和社会发展矛盾暴增失去了一次大好机会。也给俄国割裂我国领土制造了条件——北部人口少,俄罗斯可以靠驱赶等手段实质性占领。没有向台湾省那样,人口从明清两代多次迁徙后暴增,让日本人吃了也消化不了。如果早几百年闯关东,就好了。
利,就是让内蒙古和东北部分湿地和一、草原环境得到了保证,没有过早的野蛮开发。
柳条边这个“长城”后续,值得玩味。
其实,清代认为长城始于山海关,也可以理解,因为那时明中央政府对辽东的控制不是向对蒙古那样靠长城,而是靠堡垒群,一个一个小的城镇。因为,辽东一直是明朝开发农耕的地方,而对蒙防御政策下长城以北是尽量不耕作的——怕资敌。辽东的女真一直比较散,没有形成大势力,所以明中央政府对辽东一直有经营——也是通朝鲜的要道。
写的挺全!赞一个
一般来说,长城和气候学中的15英寸降水线基本一直,是游牧气候和农耕气候的一个分界,大体古代,长城以北大约都没有持久的农耕文明,我国内蒙北部多个古代军屯遗址(沙漠化)很说明问题。
长城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国境线”,东亚的古代国家意识和现代主权国家不同,外国人对这个理解比较难。
关于兵器上的一些说辞可能是博物馆方面的一面之词,其实并非都如解说词那样。比如汉代铠甲,还有连弩等。
多民族、大一统,政经融合,民族融合
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大特点,在长城身上印记尤甚
第一次去时便深受震撼。这种全景式的实物+图片+现代光电效果的展示,让我对长城的了解大大地跨越了一步。以后每次爬长城或是到与长城有关的地方,都力图深入了解一下那段长城的历史。
关于长城的思考,可以从很多方面,有的是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也有的是新新萌发的。仁智均有,只要有理有据有所启迪便好。我以为,如果能联系到大运河、青藏铁路等等,更能从实际的、象征的层面,寻出些别的味道来。
有内容有思考的好文章,又见人文之旅好文
嘉峪关,内有玄机?
骑兵的力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古代征地战的胜负。
攻城是另一回事。
好游记!不虚此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