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2010》——游西安登太白
时间:2010年10月1日-7日
地点:陕西西安
事件:游西安古都、登秦岭太白南北穿越
摄影:狂心存厚道、帆云
简介:①西安,古称“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居中国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 ②秦岭山脉,横亘于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的巨大山脉,西起甘肃省临潭县北部的白石山,以迭山与昆仑山脉分界。向东经天水南部的麦积山进入陕西。在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分为三支北支为崤山,余脉沿黄河南岸向东延伸,通称邙山;中支为熊耳山;南支为伏牛山。山脉南部一小部分由陕西延伸至湖北郧县。秦岭山脉全长1600公里,南北宽数十公里至二三百公里,面积广大,气势磅礴,蔚为壮观。为黄河支流渭河与长江支流嘉陵江、汉水的分水岭。秦岭-淮河一线更是中国东部的天然南北分界线。 ③太白山,位于秦岭山脉的中段,周至、太白和眉县的交界处,总面积56325公顷,主峰拔仙台海拔3767.2米,是中国大陆东半壁的最高名山。太白山作为秦岭山脉的主峰,其自然地理条件就更为独特,它那高耸入云的雄伟气势,瞬息万变的气候神姿,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为中外科学家和文人学士所向往。
源起:2010年9月中旬,蓝天队友帆云就邀我同登太白,当时我刚登河北小五台下来,准备修养一段时日不参加高强度的登山活动,登太白是他很早就定下的计划,年中曾发起过一次,但由于一些原因未能成行,十一再不去,就要推到下一年了,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最终还是同意与他成行。遂开始做各种准备,包括线路分析、紧急预案、预定行程、物资采购、火车票购买、体能训练等等。最折腾的当然是买火车票了,一票难求啊。
2010年10月1日晚,火车从北京西站出发,开始本次旅行第一战,站票最后也变了卧票(可不是卧铺,是卧倒在座位底下睡觉)。
10月2日早8点左右到达西安火车站,因为打听到从周至到厚珍子进太白山只有早上一班车,去早了也没进不了太白,所以买了下午到周至县城的车票,寄存好包包,然后直奔户外街购买两罐高山气,在山上也好有口热水喝,关键时刻也能取暖。富余的一点点时间少不了要逛逛这古都了。
大雁塔建于唐高宗永徽三年,唐玄奘曾在这里主持寺务,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大雁塔又是他亲自督造的,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塔通高64.5米,塔身为七层,塔体呈方形锥体,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格调庄严古朴,是保存比较完好的楼阁式塔。
2号下午3点半从西安出发到达周至县城已6点左右,先找到车站位置,周至县城到厚珍子镇每天只有早午两班,包车前往厚珍子镇得200元/车,我们两人包车不花算,于是在车站边上找了家旅社住下15元/人。
3号一早坐班车到厚珍子镇,途中要穿过黑河森林公园,在过黑河森林公园时每人要交门票30元,再从厚珍子花30元包了辆小车赶到铁甲树(海拔约1100m),这时已经是下午2点,此次登山从这里正式开始。
铁甲树俗名铁橿树,系常绿阔叶乔木,是上百万年前我国第三纪残余树种。
铁甲树是黑河森林公园与太白自然保护区分界,从铁甲树进入太白自然保护区门票已经涨到60元/人了。进了保护区,一路顺着这条溪谷缓慢爬升。
复杂的环境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这里成为我国华北、华中和华西植物区系在分的交汇之地,植物种类繁多,资源丰富,现有种子植物1550种,苔藓植物300余种,其中特有有种达150多个。在茫茫林海,有栓皮栎、油松、华山松、白榆、椅杨、红桦、巴山冷杉、太白红杉;林区内外,药用植物满山遍野,素有"太白山上无闲草"之美称,计有太白黄连、太白米(假百合)、太白菊(肺经草)、桃儿七(鬼臼)、鹿蹄草等500多种;林下的独叶草、紫斑牡丹是特有、稀有的种类;其它富含淀粉、油脂、纤维、单宁的植物资源也很丰富。这里是古北界和东洋界两大动物区系的过渡和交汇地带,现已调查记录到鸟类230种,兽类40种,其中属于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金丝猴、羚牛、黑熊、青羊、金鸡、红腹角雉、血雉等。昆虫也有500多种。
溪谷上新建了很多吊桥和仿木桥,免去了涉溪湿鞋之忧。经过N多桥,来到一处瀑布,这就是三合宫瀑布
眼前山耸的绝壁令人窒息,小心的从旁边绕过去
过了这块石头,山路越来越艰险,没有足够的体力、耐心、毅力和勇气可以从这里回头下山了
过了回心石,这条栈道是唯一的上山之路,几根木头钉在石壁上,看着都脚打颤。深吸一口气,身体努力倾向崖壁一侧,三点固定法小心翼翼的挪动双腿往上爬。别以为过了这一段就好了,上去后转个弯还是同样的栈道。
路遇一群不知名美丽动物,彩羽红爪,不会飞行,真在头儿的带领下列队通过眼前的这条小道。应该是稚科,可惜没有长焦镜头,又不敢靠得太近怕惊扰了这些原住民,没有留下清晰的写真
到达这里的时侯太阳已经下山,天也渐渐暗下来,由于到达铁甲树的时间已经是下午2点,要想赶到预定的营地“南天门”就必须走夜路,考虑到路况不熟走夜路太不安全,我们决定在此宿营。也不知道这里是不是传说中的老君殿了
在寒冷的夜晚,有一堆篝火无疑是很美妙的事情。分工合作,用石块垒了个灶,然后开始生火,野外生火技术经验严重不足,扎腾了老半天才燃起来
烤着篝火,晚餐开始了——自热米饭,还有帆云兄弟煮的汤,希望今晚能睡个安稳觉.
一大早起来就被外面炫丽的色彩吸引,太阳被眼前的树木挡住,只见满天彩霞流转飘逸,实在美极
朝霞与月亮交相辉印
抬头望天,发现一被朝阳映红的云彩与中国古典云纹出奇相似。
简单早餐后拔营,继续前进,途中遇到一名膝部拉伤的的游客,从包里拿出弹性绷带给他做了个简点的包扎,让他与其同伴自行下山去了。
上到一片开阔地,眼前天空一片状观之极的云,风起云涌时,有如凤舞九天之姿
终于到达南天门,这时我已经有些轻微高原反应,表现症状为头痛,问题不太,身体反应和意识都很正常。
先休息一下,吃点东西补充能量,然后再继续
南天门的石碑标明此处海拔已是3135米,与我之前去过的大、小五台山不一样,大、小五台山大约在2500米左右就不在生长树木而是高山草甸灌木丛,此地却依然树木繁茂。
从玉皇池穿石海爬上来,这是三爷海,到这里已经可以见到未化的雪了
从三爷海再往上,伴着高原反应的加剧艰难的爬上来了,一眼就看到二爷海,湖面上还有冰
从二爷海再往上,再经过艰难的爬升终于到达峰顶大平台,这里被人堆起无数大小不一的玛尼堆,远处云下就是跑马梁,长达20多公里,当地人称“40里跑马梁”。它是秦岭主脊的一部分,平均海拔高度3400米以上,跑马梁的奇特之处是它虽然是秦岭的主脊,但由于它是某一地质时期秦岭残存的最古老的夷平的,它的上面竟是平的,平均宽度近百米。由于时间和体力等关系没能去成,实在可惜。
远看拔仙台顶石屋,像一座古老沧桑的城堡,那上面就是太白之巅3767米的石碑就在屋后。屋里住一个老道,想要看那刻字石碑要每人交10块钱,美其名曰“功德钱”。
原计划下到大爷海扎营,走到崖边往大爷海一看,好多人啊,估计是没有营地了,干脆就在拔仙台找个石屋,也方便明早看日出。返回与老道人说好我们晚上在下边的空石屋里扎帐蓬每人10块钱的,等天黑后跑过来跟我们每人要30元,这人都睡下了,天也黑了,想走也没办法啊,倒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这明摆着坑人
帆云下二爷海取水,我整理营地,然后端着相机在外面拍落日。
太阳快下山了
天很快黑了,还不见帆云回来,手台又呼叫不到,急得我带上头灯就准备下去找,还好,等我走了下山路口的时侯他已经上来了。
天黑了,气温很底,感觉头痛越来越厉害,赶紧吃了晚餐钻进睡袋睡觉,只觉一阵寒气从地底直透心窝。好在急救包里有两个暖贴,拿出来贴上,终于舒服多了。高原反应加感冒可是要死人的,赶紧再吃了几粒感冒药以做预防。一夜基本没怎么睡着,多亏了带着两个暖贴,让我得以喘息,迷迷糊糊、时睡时醒中折腾到天亮。
一夜没休息好,高反也没有得到缓和,很难受。忽忽拍完日出,便开始收拾行囊,准备早点撤下去
下面就是大爷海,蓝顶白墙的地方就是大爷海营地。从拔仙台下大爷海的路非常陡峭,而且由于背阳,很多地方都结有冰,只能小心翼翼的慢慢往下挪动脚步,一旦滑坠后果实在不敢想象
沿着石坡而下,越往下冰雪越多。
下到大爷海,直奔大文公庙,为了集中精神克服高原反应,保证安全路途安全,相机收进了包里。直到大文公庙,相机也交给帆云背着。
经过一片茫茫的石海到达小文公庙,一路的石海是第四纪冰川遗迹,好在没有大爬升,照片远处的山头叫“天圆地方”。
石海是因为岩石存在裂隙,降水到裂缝,在水分冻结膨胀情况下,岩石破裂成很多小块,或者因温度变化,组成岩石的矿物不均一地热服冷缩,造成岩石破裂。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大量大小不等的棱角状岩块及岩屑,大多岩屑在原地残留下来,形成碎石覆盖地面,经过漫长的岁月,也就形成了石海。
在小文公庙休息留景后,这次太白山南北穿越也就接近尾声。从小文公庙一路下行,绕过“天圆地方”的山头经上板寺(约3200m)到下板寺(约2700m),然后坐景区巴士下汤浴镇。
到镇上时天已经黑下来了,返回西安包车费用太贵,于是在汤浴找农家住下,找个小饭馆吃晚饭,然后泡了个温泉,汤浴温泉还是比较有名的,名称都体现出来了。第二天一早6点,天还没亮就起床赶汤浴到西安的班车,汤浴到西安每天只有高上一趟下午一趟。
回到西安,将包存在火车站,然后跑到历史博物馆,然而人山人海,于是我们放弃排队转战西安博物馆。这里凭有效身份证件免费送票,著名的小雁塔就在院内,不过登塔得另行购票。
小雁塔建于唐代景龙年间。塔原有15层,现存13层,高43.4米。小雁塔及其古钟即“雁塔晨钟”列入“关中八景”。是西安市著名的旅游地。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不倒翁”一样,虽历经数十次地震,仍屹立不倒,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高超的建筑技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