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瘦马音尘绝 西山古道留沧桑

近日,被誉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文化遗产调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丰硕成果,现在调查结果已公之于众。北京市共有四处地方入选,分别是位于门头沟区的西山古道、石景山区的首钢公司旧址、西城区的东方饭店早期建筑和东城区的清太医院旧址。

  长途艰辛蹄印深 永久免夫恤民情

  北京西部的群山被誉为西山,深山之中遍藏乌金。拉煤运货的骡马成群结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将山中的煤炭送往京城。骡马队经年累月的行走,在西山踏出了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古道,这就是西山古道。

  西山古道不仅运送煤炭,同时西山地区历来是北京通往内蒙古和山西等地的往来通道,南来北往的商旅沿古道运送货物,又赋予古道商道的功能。西山地区的古道纵横南北西东,古道上散落着处处古迹古建,流传着数不清的传奇故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古道文化。行走在古道上,伴随着起伏的群山和延伸向远方的古道蹄窝足印,偶尔逢着小桥流水人家,感受着古道西风瘦马的意境,历史似乎就在我们的脚下。

  从西山运送煤炭的骡马队浩浩荡荡地从北京内城阜成门进入城区,因此阜成门也就被人们称为了“煤门”,昔日在阜成门城楼上还留有汉白玉的梅花匾额。如果出阜成门西去,便踏上了进入西山的大路,千百年来人走马踏形成了条条西山古道。西山古道分为南路、北路和中路,其中西山古道北路最为著名。西山古道北路又称西山大道,沿着永定河谷而行,是京西历史最悠久的一条古道。古道从模式口往西北方向经三家店,过永定河,经琉璃渠村,越愁儿岭,经斜河涧、水峪嘴,翻牛角岭,再经桥儿涧、马各庄、石古岩、色树坟,到王平村为止。这条古道是京西古道中使用时间最长的一条,直到1977年下清(下苇甸——清水)公路修通以后,这条古道才自然废止。门头沟山区的煤炭很多都是通过这条古道运出山外。现在愁儿岭和牛角岭两处越岭线的路面上,依然可见大量清晰的蹄窝,向世人展示古道曾经的繁荣和忙碌。

  西山古道中路现存的古道断断续续,从圈门开始至九龙山部分路段,圈门至官厅部分路段,官厅至峰口庵,再到王平口路段保存完好。

  西山古道南路,主要指通过潭柘寺地区去往王平口的古道,这段古道主要包含芦潭古道和庞潭古道两段。南路古道在石佛村一段、苛萝坨村至戒台寺一段,西峰寺至罗锅岭一段,万佛堂至桑峪村部分路段保存完好,沿途古迹依旧动人。

  牛角岭一段古道被探访古道的驴友称为西山古道中最为精致的一段,这段古道不仅保存完好,而且古迹众多。现在牛角岭一段古道已经开发旅游,开辟成公园。

  沿着古道我们一路在山间行走,在快到牛角岭关城的古道边,我们见到一座漂亮的亭子,名“永久免夫亭”,亭中立有一通石碑。我走上前去查看石碑,发现石碑在山区风吹日晒的岁月中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我仔细地辨认着字迹,大致读懂了石碑的意思。石碑名为“永久免夫交界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据碑文记载,自古以来,京西一带石厚田薄,里人走窑度日。一应夫差,家中每叹糊口之艰。距京遥远,往返不堪征途之苦。雍正八年(1730年),王平口巡检司官员阮公向县令呈报乡民疾苦的情况,县令立即将此情上报朝廷,朝廷非常重视,皇帝体恤民情特恩准免除王平、齐家、石港三司38个乡村的夫役。乾隆四十二年朝廷再次重申免除王平、齐家、石港三司服役的决定。宛平县令黄景韩为歌颂“皇恩浩荡”刻立两块“永久免夫交界碑”,一块立于宛平县署前,一块立于王平通衢。这通“永久免夫交界碑”是极为罕见的封建王朝对一个局部地区减免税政策,并得到具体实施的历史见证。

  我走下永久免夫交界碑亭,又踏上了用石块铺就的古道,因为刚下过雪,古道有些湿滑。忽然,同伴惊呼:“快看这是什么”,我们顺着他的手指望向地下,只见在古道上,一个个深深的蹄窝在薄雪中显露出来。深深的蹄窝一直向牛角岭关城外延伸。我蹲下身子,用手扒开薄雪,蹄窝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蹄窝呈椭圆形,深浅大小不一,深的有半尺余,明显可以看出是骡马的蹄印。牛角岭关城一带的石块古道经年累月通过负重的骡马队,曾经有棱有角的石块已经被骡马的铁蹄磨得光滑浑圆,万余口牲畜驮运煤炭昼夜不断,石块路在千磨万击中,形成了蹄窝遍布、蔚为壮观的风景。望着眼前深浅不一延伸向远方的蹄窝,不禁叹息山区生活之艰辛。上学时常听到“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的故事,当时心下窃以为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而眼前石块路上的蹄窝,令人不得不相信其中的道理。经过骡马长年的踏踩,石块都被踏出深深的印记,这是怎样的一种艰辛呀。据同行的村民介绍,门头沟山区的煤炭主要通过古道运送出山,运输工具是毛驴和骡子。毛驴一次最多可驮300斤,骡子要驮500斤左右。古道之上,骡马队日夜不断地运输,铁蹄日踏夜踩,历经千百年,在石块路上留下了蹄窝。其实不只在牛角岭一带的古道上,西山古道上只要有经过骡马队的石块路,就会有这样的蹄窝。

  烽火边关听战鼓 关城一道敌万夫

  顺着蹄窝的石块路前行50米,就到牛角岭关城了。牛角岭关城号称西山大路自东向西第一隘口,此关城既是防御关口,也是重要的收费关隘。牛角岭关城坐东朝西,砖石结构,在山石上直接用石块垒砌而成。现在牛角岭关城仅存一个大券门,券门上面的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站在关城上放眼望去,只见连绵的山脉,人好像被包裹在群山中。以地理环境而言,北京的北部和西部连绵多山,从居庸关关沟往西,南抵拒马河畔的太行山地通称为西山。西山南北连绵有二百多里,东西纵深百余里,自古为北京防御西部入侵之敌的重要屏障。因此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西山的防卫,不过西山山脉平均高度仅有一两千米,并不构成不可逾越的天险,而且山间峡谷隘口众多,如不严加防范后果不堪设想。各代王朝均在西山难守易攻之地设置关口,大道为关,小道为口,并在西山之上修筑长城,但这些长城,不是一个相连的整体,而只是在关隘之处断断续续修筑,这样就使得西山的各个关口成为防御的重中之重。

  元明清三朝在西山设有关口22处,这些关口平时为内外通衢,战时则是军事要塞。每个关口都建有关城,关城下部建有三个券门,中间最大,两侧较小。正中的大券门通行货物、车马和行人,两侧的小券洞用来存放兵器。牛角岭关城建在两山之巅,扼守着古道要冲。不仅如此,牛角岭关城还是明清时期捕衙南乡与王平口巡检司的分水岭,现在又成为妙峰山镇与王平镇的分水岭,从关城沿古道西行就可以到达韭园,进入到王平镇。

  小桥流水有人家 碉楼大寨诉旧情

  韭园坐落于九龙山的环抱中,据说是因为过去山民利用村中山泉种植韭菜而得名。西山古道上著名的马致远故居和传说中曾经囚禁了宋徽宗、宋钦宗的大寨也在此地。

  ■沿溪而行,就可以找到马致远故居

  马致远故居在韭园的西落坡村,小村坐落在半山坡,走入村中,可以看到有溪流穿村而过。马致远是“元曲四大家”之一,是村里的名人,现在西山古道开发旅游,对马致远故居进行了修缮,村中随处可见通往马致远故居的路牌。我们沿着溪水而行,在拐过几个湾后,就看到一座洁白的小桥横跨在小溪之上。小桥之后是一座坐西朝东的四合院,院门外矗立着马致远的半身塑像有“马致远故居”几个大字。看到小桥流水的景致,不禁想到马致远的名句:“小桥流水人家”,我想这是村里人为了体现诗中意境而特意修建的,虽然它并不是古物,但是自有情趣在其中。

  跨过小桥,走入院中,规整的四合院建筑出现在眼前。据讲解员说,这座院子是典型的山区四合院建筑。院中厢房挂着“东篱馆”的名匾,厢房中展出的是村民收集来的老物件和复建的故居摆设。我忆起马致远之号为东篱,抬眼望去远山隐约可见,想来也许马致远之号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异曲同工之妙吧。当年马致远是“姓名香贯满梨园”的人物,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退隐山林,过起“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没有了世俗烦扰的马致远才能够写出千古名句。马致远的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据说就是写他生活在西落坡村时的情形。

  ■碉楼、大寨遗址,附会而来的故事

  在西落坡村还有两处古遗址,一处被村里人称为大寨,一处是建于金代的碉楼。从马致远故居出来后,走到左侧山坡之上,大寨就坐落在这里。现在大寨已经辨认不出模样,只剩下一堆山区石砖垒就的石土墙。据村里介绍大寨铭牌所述:“大寨建于金代,修于两山之间的高地上,地势险要,山寨内面积大约4000平方米,地势南高北低,北宽南窄,寨里寨外有地道贯通。寨墙高5米,宽1.5米,顶部建女儿墙,墙上可以两马并行。此地又名落难坡,相传宋朝落难的徽、钦二帝囚禁于此,史传所载的坐井观天的说法就是二人被囚于此的真实感受。”铭牌记述的文字为我们描述了大寨当年的模样。不过对于北宋时落难的徽、钦二帝曾囚禁于大寨的说法,我却不敢相信。因为徽、钦二帝被俘后,的确被迁往北国,不过史料上记载二帝坐井观天之地,不在此地而是在东北五国城。并且史料中记载的囚禁徽、钦二帝的所有地点中,也没有大寨的记载。我想也许是西落坡村地处西山古道,这里是北京通往内蒙古、山西的重要通道,徽、钦二帝被迁往北国很有可能曾经走过西山古道,在西落坡村短暂停留过,因此留下这段传说。

  ■初步判断碉楼和大寨是军事防御设施

  从大寨继续走入山村的深处,在西落坡村37号的院子里矗立着一座十几米高的碉楼。碉楼相传建于金代,共分三层,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一根木头,底层与大寨之间有地道相通,中间一层四面设有气孔或石窗。从外部看上去好像是青石雕刻的金钱眼。据村里人说碉楼的顶部原来还有木质的屋窗,现在已经塌落。村里人从碉楼和大寨的设计,再加上周围的地理环境以及建筑风格,判断大寨和碉楼曾经是一处特殊监狱,但是为什么要在深山中设置一处监狱,就成为一个谜了。不过我倒是认为这里更像是军事防御设施,如果是监狱大寨和碉楼之间有地道,犯人不是更容易逃跑?如果是军事防御设施,地道相通的设计倒是便于军队转移,打游击战。

  圈门之下门头沟 中路古道入深山

  出阜成门从模式口向西有一条古道,这就是西山古道中路。古道东起石景山区麻峪村,跨永定河后进入大峪村,经东辛房、圈门、孙桥、天桥浮、孟家胡同、官厅、峰口庵、黄石港,到王平口止,全长约27.5公里,所经之地为门头沟的主要产煤区。当地人多称这条古道为“玉河大道“,据传唐祐3年(906年),占据北京西山一带的刘仁恭在此设置玉河县,其辖区包括了门头沟区的大部分。刘仁恭命人劈山开道修了这条路,这条古道是贯穿玉河县中心的一条交通主干线,故称“玉河大道”。

  西山古道中路从圈门过街楼起,经过宽街、三店利,过天桥浮村一路上山到峰口庵有一条13里长的沟谷,当地人称之为门头沟,门头沟区的名字也是由此而来,门头沟的入口就在圈门。

  圈门无疑是西山古道中路非常重要的地方,因此我寻找西山古道中路的探访就从圈门开始了。寻找圈门非常容易,乘坐370路公交车,总站就在圈门,下车就可看到著名的圈门过街楼了。过街楼是我国古代建筑中十分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主要由城门、城关设计思想演变而来。过街楼一般建在行人必经的村口、隘口。有的还有设置大门,夜间关闭,以保障安全。有的过街楼上供有神像,当人们从神像下通过,就起到了参拜神灵的作用。也有的过街楼仅仅是为了装点景致,没有其他作用。

  过去北京城里有很多过街楼,可惜大部分被拆除了,现在北京的过街楼主要存在于门头沟区,在门头沟区现存的过街楼中,圈门过街楼是其中的佼佼者,圈门的地名也是因这座过街楼而起。圈门过街楼坐西朝东,其始建年代不详,清代曾有晋商出资重修。现在圈门过街楼下是一个大券洞,券洞上部建有平台,平面呈凸字形,其上建有殿堂三间。不过据当地人说,原来过街楼共有四个劵洞,均为砖石混砌,建筑精良。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年久失修和妨碍交通等原因拆除了两个,另一个被压在房基下,目前仅存一个劵洞。

  很多人说,圈门过街楼就是门头沟之门,过街楼附近形成的村落叫作门头口村。我去探访时,圈门过街楼正在维修,不过过街楼还是清晰可见,现在过街楼下沟谷中没有水,从地形上看,我想到了夏天水大时,也许沟谷就会被水所填满。与过街楼相连的是一座木桥,桥的另一边是一座庙宇。

  圈门为往来之要道,明清以来一直是繁忙的煤炭运输线。古时,京西产煤的煤窑因各种技术和条件的限制,大多只能设立在峰口庵以西的山区,人们为了更多地运送煤炭出山,这就使得西山古道中路在夏秋之季几乎是全天候24小时运行。我沿着圈门内的古道一路往山里走去,行走中我发现古道很多路段保存完好。我看过资料介绍,西山的古道曾经是一条六米多宽的官山大道,全部用石块、石板铺砌而成。因为山路陡峭,每隔一米就会栽立石一排,以防石块松动下滑。我想这也许就是古道历久坚固的奥秘吧。我在寻找古道上山的路上,在经过一个个“艰难险阻”之后,终于来到了峰口庵。

  峰口庵也是西山古道上一处重要的关城,现在峰口庵关城也同牛角岭关城一样仅剩下券洞了。在距离峰口庵关城西南不足二百米的古道上,一片片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蹄窝呈现眼前,据说这段十几米长的古道是西山古道上蹄窝最为密集的地方。由此可以想见,当年峰口庵作为重要的运煤通道是多么的繁忙。过峰口庵关城,古道继续延伸,我想延伸的古道不仅展示了西山古道的风貌,它更多地是古道文化的传承吧。



























































红梅发表于2012-01-04 17:09  
分享到 
(1067次阅读/6个评论/0人赞过)
    杜丘
    有机会去走走。

      我很喜欢京西古道.

      是因为我觉得它有一重神秘感,就想了解它.读懂它,呼吸它.心灵之旅.

      我只去过一次还想在去哪.

    博雅散人

    很有内容的文章,很充实,人文历史地理知识丰富,看过517不少的介绍西山一带的文章,这篇最好。

     

    就自然地理而言,西山是中国地质研究的重要场所,地质研究人才的摇篮,尤其是在京研究人员的必修课。

      这是我找的资料.

      不是我写的.

      走了一趟京西古道就想详细了解一下.

      看得出,这个资料详实,出自人文类历史专业人员之手,业余水准是达不到的。可惜对自然地理下的西山描述不够,专业知识所限,理解。

      我读这篇文章是如痴如醉.我是那么的渴望想了解它.

       

      是因为那天跟领队一直走老师踏进偏远的山里,听了一路关于京西古道的历史渊源,由于我对它一无所知听得一脑的迷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