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信不信(----童话历史)
打死你我都不信,北京是山城;打死你我都不信,北京是水城;
打死你我都不信,北京,曾经是山青水秀的水乡泽国!
当我来到北京,披上了驴皮钉上了驴掌,大呼小叫地爬了北京N多的名山无名山,我信了----北京,是山城!我也才理解了,这里,曾经是蛮荒之地、是边境,是战场!是背靠千米高山高原,面朝百米十米平原、虎视眈眈、龙临天下之宝地!
当我的皮囊和蹄子不再适合野爬,我开始玩水,我穿峡谷游湖泊走运河,我信了----北京,是水乡,我突然理解了一个上世纪最伟大的名词发明-----北漂。(又想起了那一年流行的“欢迎到北京来看海”)
于是,我把北京一页页翻开,我拂去那上面的粒粒风尘,我开始淡定-----海淀、瓮山泊、什刹海、天桥、十里河、张家湾。。。。。够了,这条线和这些地名,已经画出了水乡北京的脉络。
于是,我坦然了,我舒舒坦坦滴作了个梦:

LONG LONG AGO,就是很久很久以前吧,猿人(姑且还是叫”猴子“吧)还没彻底变为人,还带着浑身的猴毛,有那么些年气候异寒,它们从树上躲到山洞,继而从山林走向平原。
它们的空间越来越大,猴口越来越多,动口的时候愈来愈频,于是,以前简单的“嗷嗷吱吱”不够用了,于是,它们开始发明新词了。最先遇到的是-----是什么?第一重要的生命之源-----水!把水叫个神马好呢?猴界展开了大嗷嗷,按理,这生命第一重要的东西,应该用个最最容易发出的声音啊,于是,大多数猴嗷嗷:mumu~~momo~~mama~~,可问题是,这几个音儿,已经给了猴爸猴妈了,总得有所区分啊,猴儿们继续嗷嗷,直到嗓子冒烟儿,赶紧去溪边喝水,于是,嗷嗷声变成了“xvxv”声,别误会,不是那个“嘘嘘”,而是捧着水喝时的吸水声。。。。。。好了,聪明的猴王一嗷定音,就叫“xv”吧!(顺便把那条水叫作 Xi 了),这个发音,随着猴嘴猴牙和吃饭吆喝方式的变化,由噘着嘴的xv,变为淑态的齿音“Sv,Sui”,再后来,被一群舌头肥大的人变成了卷舌音“Shui”。(当然,在某些地方,也还保留着把水叫XV的,如晋中的某些地方。还有,因为下面那个排水的声音始终未变,所以,仍管那个叫XvXv)
好了,猴儿们命名了“水”,于是欢天喜地顺着溪水往山下走(此处有《好汉歌》)------注意,是顺水走,它们可不敢轻易跨过水、离开水的,这也直接影响了以后文明的重要标志---造字,想想我们的甲骨文、篆字,那“水”分明是立着的(中间是水线,两边是N段短线,于之相似的还有那个“川”字),是顺着看,而不是横着看,不是“哥哥面前一条弯弯的河”,而是“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一准儿是受了早期竖看山里溪流瀑布的影响!

它们走啊走啊,渐渐地,小溪变成了大溪变成河、最终冲出高山冲向平原,变成平原上横冲直撞的大河,于是,考验它们智慧的时候又到了,这也得命名啊!!猴们又开始嗷嗷和吱吱和XVXV了。老办法,还是找容易发的声音吧,当然,又重播了一阵mumu ~~momo~~mama~~,又于是,一阵嗷嗷后,嗓子冒烟儿,河边喝XV,猴王实指望补充完巨能量后大家会巨聪明,可等它数完“54321,出结果!”群猴儿仍只会尴尬的“呵呵”,呵呵呵呵---猴王到底是猴王,一拍猴脑----干脆,叫“ 呵呵”吧,且慢!“呵呵”显得太小猴子气了,干脆一个音儿,叫“He”!!众猴又是一阵嗷嗷,不过,这次是敬佩加欢呼,仔细想想,怎么那么绝,这个“呵呵”,几乎就是最容易发出的声音!!!通常的那个babamama之类的,其实是比较响亮的爆破音,蛮费力的,而这个hehe,根本不用费劲儿,嗓子眼儿里给点力就够了!直到现在,进化到智能人电脑人的人们,最常使用的词,便有这个“呵呵”,“呵呵”甚至是某种状态、某种处事哲学的象征词了!当然,那些总想把河把水叫mama的,在湿性大发的时候,顺嘴便会说出“母亲河”,而整天下海打渔的人,则把他们最大的保护神,叫作“ma”祖。
随着这个He的命名,猴儿们一鼓作气,一口水命名了一连串相关的词---“河、口渴、喝水、活”,再稍后,又命名了 “干涸、沟壑”,直到最终发明了最伟大的两个字:“合、和”,当然,这是在变为人之后,有了更进步的思想之后的事,想想看,有水大家喝,“一人一口”,这样 才“和”气“和”平、都“有口有禾”有饭吃嘛,中国民间也便有了掌管和平、喜乐、婚姻的“和合二仙”。(------猜测:如今这些发“e”音的,最初很可能发“uo”,考虑到声母近似或相同,则“河、喝、渴、活、和”等很可能在某一阶段同音,如粤语那样)
以后,猴们一代代地走啊走,变啊变,发明啊发明,进步啊进步,由象声的“掐掐、zizi,cici”命名了“吃”,由惊讶声“霍霍”命名了“火”。。。。一步步走向更“霍霍”的文明。
当然,这个进程也充斥着“悲剧”,如一群在中原叫“河”叫“水”的“文明人”,会和一群南方叫“江”的“蛮人”干仗。
当秦晋在大河、汾水之滨崛起、吴楚在大江大湖之畔称霸,河族和江族的碰撞不可避免 了。公元前486年,66岁高龄的孔老夫子正带着他的粉丝团在北边奔走呼喊、克己复礼,而那位叫作夫差的吴王在南边挖了条沟,把长江水引向了淮河,北伐西征,其实这一步早在其父王“阖he闾”时期就萌芽了,于是春秋冬夏于是列国战国,东西南北间的争斗杀伐全面上演了。
时光如水,一千多年流过,有个叫大隋的王朝(听听,Sv,这不正是“水”嘛),由大河俯冲而下,跨过长江,一统江湖江河,随后,在南北间挖了条5000多里长沟,一下串联起了南北五条大水龙:两江三河,自此以后,这条南北大运河,就成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吃苦耐劳、聪明智慧、忍让牺牲的象征,因这个国家的稳定统一而流光,因这个国家的动乱分裂而暗淡。
(待梦 )
(注:本梦因近期研究大运河猴儿脑透支忽然而梦)
(郑重声明:本梦纯痴人说梦,严禁转述,少儿不宜,如因借用本梦误人子弟者,本作者决不赔偿
)

--------------------------------------------------------------
(补注1:关于“水”“河”“江”之源起及演变,人类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有很多细致的考证、推理和说法,除了“外来说”,其中的“汉语固有说”中有一说:“水”源于西方(羌语)、“河”源于东方(夷、彝)、“江”源于南方,三方从地域战争到语言战争,此消彼长,最终形成目前的共存局面 http://www.docin.com/p-410272565.html)
(补注2:关于“水”之演变:在造字时代,水流的源头叫“泉”* ;石壁上飞溅的山泉叫“水”;由山泉汇成的水叫“涧”* ;山涧在地面汇成的清流叫“溪”* ;众多小溪汇成的水流叫“川”* ;众多川流汇成的大川叫“河”* ,最大的河的叫“江”* 。--此说见《象形词典》:http://www.vividict.com/WordInfo.aspx?id=2241)
(补注3:古汉语语音的演变极其复杂,此处不作讨论,只是借此说明 江河水于人类的重要,并最终引出大运河。若从方言推测,古语“河、呵、喝、渴、和”等,韵母更可能是“uo”(专家构拟的上古音近似 hai、ha)。而其声母,可能变化更大,如可能为D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ce396f01014kke.html。另,关于人类最初的发音、词汇,目前尚未有成熟的研究成果,多是猜测,如: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28264958.html。http://iask.sina.com.cn/b/14625164.html)
(补注4:大河古专指黄河、大江古专指长江,五湖古专指太湖。)
老顽童发表于2013-07-14 22:49
哈哈, 想象力很丰富嘛
顽童变大圣
群猴齐造梦!
这梦不是一般的梦啊,指不定是那位才子托梦与你的,。。。
从今往后我要转行 做梦写书啦, 每天都要好好谁觉,先把工作辞了再说,。。。日后切磋,我先睡会,。。。
,。。。
据说老舍先生是投的青年湖。
更正:老舍先生是1966年8月24日在北京投太平湖自尽的,后来太平湖被填平。太平湖位于北京旧城墙外的西北角,和城内的西直门大街西北角的观音庵胡同很近很近,两者几乎是隔着一道城墙、一条护城河而遥遥相对,从地图上看,两者简直就是近在咫尺。
哈哈,,还是你大爷棒!
现在积水潭东南角地铁站,附近的郭守敬祠,当年有个寺庙,叫镇水祠,文革时期修地铁的时候给拆了,,
老失眠,,找个老婆就不失眠了,,,
五坛:
明初五坛:社稷坛、天地坛、山川坛、先农坛和先蚕坛。
明末九坛:社稷坛、祈谷坛、圜丘坛、方泽坛、朝日坛、夕月坛、先农坛、雷坛、先蚕坛
当今的理解: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社稷坛
八庙:
“八庙”的说法较多,可分皇帝、道、释三家。
明清二代皇家八庙普遍的说法: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历代帝王庙、文庙。
道家所主张的八座神庙:宣仁庙(奉风伯)、凝和庙(奉云师)、昭显庙(奉雷公)、时云宫(奉雨神)、都城隍庙(阜内成方街)、都土地庙(下斜街)、山神庙(东岳庙内东岳大帝)、太岁殿(今先农坛内的古建筑博物馆)。
佛教的八座禅寺:贤良寺(王府井冰盏胡同)、法源寺(广安门内南横街北)、广济寺(西四)、广惠寺(宣武广内广安北巷)、龙泉寺(宣武南下洼)、旃檀寺(西城厂桥)、拈花寺(德内大石桥)、柏林寺(东城北新桥东北)。
民间流传的八大庙:隆福寺、护国寺、妙应寺、普渡寺、雍和宫、白云观、蟠桃宫、东岳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