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沟串门,走水火路
一、引子
直立、工具、火;农业、工业、商业、信息;文字、艺术、宗教、科技;体育、旅游、驴友。。。。。。此一串,人类文明大致轨迹也。
金秋十月,走进门头沟,走近沟里的山山水水,便依稀寻得见这进步的踪迹。
二、火与炭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此乃唐朝的白大诗人对当时卖炭者的描述,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在唐朝,已经广泛用炭来取暖生火做饭了,至少小康人家是酱紫吧。
炭,这可是个承前启后的好东东。
如果说火的应用让人类文明跨越了一大步,而从薪柴、木炭竹炭、燃石石炭、燃油燃气这串燃料的演变发展,足以勾画出人类生产生活的进程,从烧烤食物、冶炼金属、炼丹铸剑、烧制陶瓷砖瓦、煮盐烧酒、电力化工、交通运输,可以说没有这些燃料,就点燃不了后世的文明之火。
在中国,最早是用薪柴生火的,作为重要的生活物资,薪柴曾经也当作古代"公务员"的“实物工资”和“烤火费”(至今工资仍称为“薪水”),煤的应用其实也蛮早(西汉就能用煤冶铁了),只是当初不普及(估计是因为那时地表煤少而深挖则钻地乏术),但从唐开始,辽金宋元明清,石炭(煤)终于作为优质燃料而推广应用开来,于是,人们由砍伐地上树木为主转而盯上了这种威力更大的地下宝贝,尊称其为“乌金”。山上的森林少捱些刀,地下却掏了一个个黑窟窿。
三、煤炭、圈门、门头沟
京西有山,太行余脉,统称西山。西山有煤,人以为宝,窑采路运,遂有京西大道、京门铁道,遂有道旁人家、茶楼酒肆、西风瘦马。
西山有“鸿沟”,本为排水泄洪沟,初煤窑多沿沟而建,相伴之水亦由此排出,煤路亦沿沟而修,此沟至圈门出山,故俗称其为门头沟(该村称门头村)。“门”者,当指此沟出口有一桥,桥上有庙有神灵,桥下设四洞(今仅存一):两洞为路行人,两洞为沟排水,故此桥亦称过街楼,门洞则称“圈门”。至于何以称“圈”门,笔者暂妄测一番:或因四洞为拱形、拱券(正读应作xuàn]),乃“券门”,后讹传为“圈门”吧(如同附近的“常新店”变为长辛店,"西新房"变为西辛房)。若此说成立,则立于过街楼前,念及村名、沟名、区名由此而生,必豁然开朗矣。(另:鲁家滩、千灵山附近有沟曰封门沟,本亦为河,字面恰与门头沟相对)

圈门为门口、沟口、山口、路口,其西为山为山路,其东为平原平路,故此口亦是山路平路之转折点,由此往东便大路朝天,朝着天朝京都而去,具体乃是奔向阜成门,故昔之阜成门亦称“煤门”,其墙上嵌“梅花”图案之汉白玉石块,俗称“阜成门下一枝梅”(换俺,就直接接雕一“梅花鹿”了,不更应了“煤路”了嘛,哈哈)。http://blog.sina.com.cn/s/blog_62f1efef0100j2ij.html。


(注:上图除右上角外,均为旧西直门和骆驼、车马)
除山路公路,尚有一京门铁路,从木城涧通西直门(1906,京张铁路第二站),乃为京张火车头供燃料之用。此后,有英美开矿供其兵舰(1920 http://www.bjmtg.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4958&extra=&page=1 通兴煤矿、中英煤矿),有倭寇狂采供其侵略(http://www.bjnews.com.cn/realestate/2010/08/26/63430.html),今仍有遗迹可寻。至新中国新北京,京西之煤炭出产,亦为京城发电供暖卓有贡献,而今,西山煤炭枯竭、山中古道已废,独驴友喜走,视为京城户外徒步之一重要线路。

四、京西、西山与古道
话说京西古道,本是京西大道、京西国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泛指京西纵横交错之路网,有兵道、商道、煤道、香道,狭义仅指王平口以东之北、中、南三条大道,圈门便是中线山路之端点。昔日,大煤矿之骆驼、马队,小煤窑之牛驴便往来其间,今古道之峰口庵、牛角岭等处尚蹄窝密布。小说里骆驼祥子便是在此路上的磨石口(今模式口)把顺来的军爷的骆驼转卖而落得那么个绰号。而其中被今人弄出一个古道西风瘦马之“马致远故居”后被证明乃似是而非“山寨”之作,常年闭关,不过其“桥水人家藤鸦风马”曲倒是蛮满应景。

圈门旁边之山沟,村落煤窑密布,故设窑神庙、戏台,今华丽丽复修,光采照人。

而圈门周边之西山九龙山,多寺多塔多山泉,首要有两处:定都阁与潭柘寺。昔时初闻“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很是不解,后知与北京城之建设有关。(http://blog.sina.com.cn/s/blog_b0f03b020101cxmb.html)
北京自辽南京、金中都至元大都,始成举国之都,历经明清,至今之模样。而制定北京城之模型者,首推两个大和尚,或者说两个诸葛亮---元朝之刘秉忠、明朝之姚广孝。特别是姚广孝,他在西山定都峰上建定都阁,以此为基点,确立了长安街之东西走向,以其修行之潭柘寺为模型,规划了皇城、紫禁城的布局。所以说,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是指的城市规划设计而言的,潭柘寺是范本、定都阁是路线,乖乖。(此段乃传说,笔者并未核对潭柘寺与旧北京城布局之异同,若考虑到遵从礼制和传统,应该如出一辙吧,他日游潭柘寺,定仔细审视一番)
当下,北京城增高增肥、无与伦比,而作为其靠山的西山也大搞绿化景观工程,圈门以西以南,复建定都阁、广植变色树、大修“京西新道”、整修龙口灰库,风景焕然,尤夏青秋红,蔚为大观。
路通、山变、水变,四方有圈门(370)、中门寺(941)、冯村(977)、潭柘寺(931)四处公交总站,山上多处泉水汩汩常流,则斯地旅游前景不可限量矣。

五、夏绿秋红
圈门一带,乃京西古道之末端,笔者曾数次探路,发现此地植树造林甚是了得。黄栌树、火炬树、元宝枫、橡树,皆成片成片大规模种植,夏天翠绿,深秋通红,在北京诸山中,堪称后起之秀!假以时日,定光耀京郊。此区域另有两点稀罕,一是泉水,二是“水库”,特别是后者,本为首钢排放之灰水,现在竟然营造得环湖芦苇荡,煞有感觉。


2013年10月13日,余约伴闲逛于此,爬山路、穿密林、探石殿、望高阁、赏红叶、玩芦苇、喝泉水、尝酸枣,竟于一个阴冷灰蒙之天,玩一个不亦乐乎,实可喜可贺。欣喜之余,忽发怀古幽情,念及文明之火之水之路,零散成文。
感谢这方山水,感谢同游驴友:晴天、小齐、寿光、轨迹。
老顽童发表于2013-10-17 20:35
很喜欢,很喜欢
艾玛,什么都木看到,就先听到的这二胡。。想到了瞎子阿炳
。老顽童啊老顽童,你咋不放《春江花月夜》呢?至少琵琶古筝也比二胡欢快点点嘛。话说就是看到了劈柴想到了卖炭翁,那也是旧社会嘛。现在的煤窑头,哪个不是腰缠亿贯的暴发户?哈哈扯远了。仔细看完,发现又学到不少知识。走一条路,能了解到相关的文化渊源,那是很有意义的。
很惭愧啊,以前就傻走了。。以后得学着点。
感谢感谢分享!
看你老挑我配乐的毛病,在此借机作个专题回复,也刚好说下我这方面的想法和态度:
一、我户外的文字、图片、音乐等都力求有主题、有中心的。
二、我对配乐都是慎重挑选、反复斟酌的,都是为了配合文字主题的。是我所能想到、淘到的“最不坏的”。
三、列举部分以前的配乐:
1、最初写京西这条路线时,配了汪峰的《春天里》,因为我在绚烂秋色中独自一人一整天一路上反复听这首歌,觉得那是对美好时光的热爱和眷恋。这以后,这首歌被翻唱红了
2、《东猴顶的传说》--《大话西游》,有悠远有苍凉有柔情有浪漫有失落,和我的童话极贴。
3、《姑娘湖的传说》--《森吉德玛》,蒙古歌,讲述的一个关于追寻的爱情故事,这正是我那童话的主题。
4、《歌中的草原》--《鸿雁》,蒙古歌,悠远深情,有历史感和纵深感。
5、《榆之存在》---电影《开国大典》主旋律《红旗颂》,“冲锋号”开场,一段奔放、战斗、英雄的旋律,也是一种奋斗的历程。这也是我那段散文的主题。
6、《童话历史》---《长江之歌》,一段回顾、总结、历史感极强的音乐。而我那段童话中,也是通过水、通过江河展开的。
7、《鲜花遍野,情思悠悠》----电影《骆驼祥子》片首音乐,单弦与多种乐器交替,时缓时急,娓娓道来,颇具故事性。
8、《海棠怒放,遍野飘香》---山西开花调《桃花红杏花白》,旋律优美,感情真挚,热烈奔放,充满阳光。
9、《暮歌》----一段改编自《草原上的人们---草原牧歌》的管弦乐、轻音乐,优美抒情,表达一种爱的主题。
10、《七月感怀》---《我们的田野》,儿歌,清新、纯净,一种怀念、希冀。
11、《恋上海陀》---改编自《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的交响乐。徐徐展开,抒情又富于力度,也契合那里的山水花草。
12、《百灵进行曲》-----《春节序曲》,轻松、欢快,与我之打油诗词民歌很贴。另,两版蚂蚁年会三句半的文字版,也补选了此曲。
13、《光棍进行曲》-----信天游《横山里下来些游击队》,配合我信天游歌词的风格。
14、《打着快板走晋陕》----节选、复制《陕北说书》前奏,与快板合拍。----本来拟用山曲、信天游这种两地相似的民歌,但恐有字之歌干扰了阅读,故终选无字之节奏。
15、《绥中行》-----罗马尼亚电影《沸腾的生活》,里面有海鸥海浪的声音,海味十足。
16、《西游吟》-----节选韩红《格桑花开》前奏,类似火车的节奏,恰是我西游的节奏和心情。本来拟选《雪域光芒》,是因为这个欢快的前奏而割爱。
17、《漫游名亭园》-----江南丝竹《行街》。这是目前我最让我纠结的配乐,可选且适合的音乐种类、风格太多,目前暂时选《行街》,因为这是江南的音乐,很贴我写的那些亭及故事,二是因为游园,合“行街“意,三是”行街“”在粤语里的“逛街”,巧合也。
18、话题《好汉绽放》---三国演义片尾的《历史的天空》,有意将英雄与好汉作个对比,渗透着我对那个话题、对国人性情的纠结和反思。
。。。。。。。。
19、关于本篇配乐,我最初非常想淘个单弦那样的曲子,象《钟鼓楼》那样的,带着浓郁的北京味,试了几个都不理想。然后我又试了几版《水牛儿》那样的北京童谣,也不满意,因为比较浅。最后用这个《二泉映月》,其悲是表现以往的国民苦难,但这个曲子并非全悲:6分钟的乐曲,在4分30秒处将悲演绎到极致的愤和抗争,此后的结尾部分将伤悲转舒缓、甜美而至昂扬上进,表达一种对光明的渴望与追求(这个通常被忽略掉),这也是我这篇的主题----奋斗与进步。
知道《二泉映月》结尾的昂扬为嘛往往被人忽略掉,因为悲切得听不下去了撒。
你试着放一曲弟死哥,保证嗨皮到底!
顽童劈柴。。。
有机会俺也想去
我是新人怕拖朋友们的后腿
解放前,门头沟是异常繁华的地方,也是劳动者爱恨所系。每当秋季庄稼收割完了,大家背上小篓来到门头沟“走窑”到春节前的腊月二十几,买上年货回家,一年的零花钱就有了;这是正常的,有很多不正常的,因为门头沟的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多为“鸡窝煤”冒顶、透水的事经常发生,窑工成批的死亡。圈门里有一个著名的万人坑,就是窑下发现死尸拉上来仍在坑里,野狗嚼食以后,尸骨就扔在了那里。所以,民间有句话:“家有半碗粥,不去门头沟”。煤是黑的,钱确实红的,是劳动者的血泪。特别是英、日的官窑,根本不拿中国劳工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