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过天蓝不见云

峰头岭在丁家滩和西落坡两个村之间,九龙山牛角岭关城北。山高大约四五百米,但险峻刺激,虽然不及小狗牙山那般腾挪,但若是在完全没有护手的情况下登临还是很风险的。不过实际上走起来并没有那些野山那么危险。



    刚好放寒假了,安一队的中生代力量多半都火车回家过年了,贺队就组织了一小撮队员溜了这么次腿。早上快六点的时候出门,一个多小时地铁到了苹果园,在车上遇到了妮妮姐,聊着到,却提前了半个多小时。没几趟车,看到小吴来了,她却要先上去早餐。我和妮妮姐躲在地铁里面避风,等到贺队来了才上去。上去以后才发现原来苹果园在大修,周围已经面目全非,之前许多早餐馆子全不见了。刚好有一辆929在等着,我们一下子就冲了上去。贺队说小吴他们已经先去丁家滩了,我们三个便出发。好在公司年包里面有哈尔滨红肠,吃了一根当早餐,就有了力气。看车窗外天蓝得晃眼。

    到了丁家滩下车,一刷卡,只要一元五角。此时发现弧度姐他们几个已经到了。问起小吴,才知道他们两个多坐过了一站,正往回赶着呢。这两站之间相当长,够他们走一壶了的。

    跨过冰河就是丁家滩村,村东南方就是今天我们要跨越的峰头岭了。

 


进村以后,发现里面大概来来往往人多,狗不大叫。走到底头往东走,再往北就看到一条东西向的铁路穿过。清晨的曙光照在铁路上,将白石白轨染得通红,天蓝得没有一丝云彩。

 


    我们跨过铁轨,沿着铁路南侧走到底下,发现有辆绿色的内燃机车呼啸而过。火车过后,我们从铁轨底下还在落灰的涵洞钻过去,面前的山头就是峰头岭。小吴他们还没有赶上,所以我们稍微等了一阵子。但还是没有来,贺队就在分岔路口栓了安一队的红布条,然后大家开始爬山。

     这一部分山路羊肠九曲,成之字形,攀登坡度极大。哪怕是老把式弧度姐,也走得不快。这种难度我倒是驾轻就熟,快慢随心。妮妮姐有些不记路,而且胳膊有伤,我就慢一脚,陪着她走。边走边聊她儿子在加拿大读研要毕业的事儿。走不多时到了一个高压电线平台,差不多是三分之一处,视野还不错,也避风。阳光下大家卸了多的衣服,继续上升。

 


贺队以前来过这里,将这里写得很惊险,我想是因为他们是反方向穿行的缘故。从山西边上去,一边是绝壁,一边是七八十度的陡坡,山脊不过一两米宽度。虽然有灌木遮蔽视线,但如果风太大,在下降的时候人一失足就完蛋了。好在这一路是往上攀登,比下降要容易多了。有些地方手脚并用,好在石头坚固,有些地方还有结实的高压电线拉的护手,许多地方有盘绕而上的台阶,相对还是比较安全的。

东边升起的太阳导致我们拍照是逆光,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陡峭的山势。虽然不算高,但还是有难度的。

 


登上第二个山峰,回头看第一个山峰上的后队。

 


这些高压电线帮了登山者的大忙。

 


从第二个山峰东望,可以看到有一处狭长的山洞。

 


从主路到山洞需要从悬崖边的小路通过,小路狭窄,只有人的脚掌宽,行进中没有机会交错。所以只能过去的人回来,后面的人再过去。进入洞回头拍了一张。

 


拉了一张洞竖起来的全景。这个洞想要进去需要爬到上面去。

 

从这个山洞边网上就到了最高处,回头拉一个东北方的全景,整个丁家滩村就在脚下,北边是干涸的河流,铁路穿村而过。

 

在顶峰有几处分岔口,其中一处朝北的分岔口我发现前队卸下了背包和手杖,攀爬灌木下去了。这一段十分险要,曲折盘旋在悬崖绝壁之上。下面可能有三四百米深,掉下去就直接变渣渣了。我卸下背包往他们行进的方向走了一段,看到悬崖上有一处大约三四米高的洞穴,下面有人工堆砌的痕迹。贺队和弧度姐等人正在进洞。我下了一段,觉得太过艰难,就放弃了。后来他们回来告诉我,这个洞穴大约二十多米深,洞里面温度非常高,可以只穿衬衣。里面有钟乳石,但还不成形。大约是以前有人躲避战乱,在这里藏过吧!

 


后面的路就趋向于平缓,有一处小山峰要爬,但也可以从旁边绕过去。这时小吴也追上来了。我,妮妮姐和她从山南阳光地绕了过去,发现地上有一个坑,有人垫了塑料布在这里囤积雨水。因为天气寒冷,里面的积水结了冰。再往前是个三岔口,北边的小山洞有张门,里面供奉着一个瓷的道教天尊神像,面前香炉倒翻着。神像工艺粗糙,是现代的。神像前有一床很脏的铺盖,洞里留着许多塑料罐,四个酒杯,大概是看山人有时候在这里休息。

从此处沿着山脊下山,不多时便到了一处公园,上面写着狮子岭。再往下不远有一个大庙,是关帝庙。


 

关帝庙旁边有一处关城遗迹,一波马蹄窝,还有几块石碑,便是以前在驴贴里面常见的京西古道牛角岭段了。本想多看两眼,看山的大嫂听到狗叫出来了,要求我们补门票,否则就立刻离开这里。这地方当然不值那门票钱,而且我们也不往哪个方向,所以也就沿着山路一直向下。这一带叫西落坡村。

出了收费区,我们回头看了一下古道,在这里合影留念。

 


从此路往西就是韭园村,村里以两样东西出名。一是泉水浇灌的菜做成的酱菜,叫韭园酱菜,极脆,价格不菲。二是当地名人马致远了。

马致远是元散曲大家,故居就在村里面。若干年前的某个阴霾天,和黄呆来这里过。

 

京西古道道口又有一个小关帝庙,再往下走,过桥,可以看到一个后来补修过的碉楼,就是金代的遗迹了。


 

日本熊本地震以后,山城的修复缓慢,完全欧冠呢古代工艺,而中国对文物的粗糙粗暴修复,无疑是一种破坏。这种用水泥灰浆修补的金代碉楼,不伦不类,真是令人无语。

 


除了碉楼以外,还有一部分石院墙,说是金在此处设置的一个大兵营的痕迹,所以这里以前还叫大寨。宋徽宗和宋钦宗曾被关押在这里,度过一段苦难的岁月。当时他们住的地方特别逼仄,只能看到高墙上四角的天空。

从大寨往前不远就是一处休憩过的农家四合院,也就是所谓的马致远故居了。泉水从门前流过,还修了小桥,以配合其文“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当年他写枯藤老树昏鸦,如今不见了枯藤,犹有老树。而古道西风瘦马,瘦马已换成了小汽车,那断肠人如今又去了何处呢?

据说马致远并无后人,本地的马姓是后来人。村里承包了这几间房做了个纪念馆。如今天冷客少,便关了门,只留下静寂的庭院,荒芜的草木。

 


我们在马致远故居对面上了锁的农家院屋檐下,晒着太阳用了午餐。可惜北风呼呼的,十分想念牧木的方便面啊!

 


弧度姐拿出她儿子给她从日本带回来的零食给我们吃,我一看,哇塞,宇治抹茶味的巧克力!想我两次去东瀛都没有吃到这个限量版的零食,居然在山上吃到了,真是多大的造化啊!

 


 

从马致远家掉头往南走,穿过崎岖的山路,越过封冻的冰溪


从这一段上九龙山是比较枯燥而磨人的。爬升大,什么都看不见。


当我们走到枯燥至极的时候,却突然翻上了一条马路,一片开阔地。据说,这就是以前户外驴友休憩的小狗之家。而如今居然大兴土木地修马路到这种情况了。

 


贺队在讲述各个山头的名字。

 


以前驴友常走的道路因为被挖断变得陡峭难行,但走盘山路太远了。我们不得不从这段麻烦的路口走过。

一直向下可以走到过去的天桥浮村附近,山下是九龙山练车场。穿越练车场,就是我们的终点圈门。从圈门坐上公交,便结束了这一天愉快的旅程。这几年来北京近郊公路纵横,完全的野路越来越少,户外也渐渐变为一种奢侈了。

桃叶小书生发表于2017-01-23 10:56  
分享到 
赞过
(1368次阅读/4个评论/11人赞过)
    克格勃
    弧度不是女儿吗?
    年轻的老彭
    小老乡写得真好
    追霞客
    good,好评!要返现啊!呲牙
    吴珍
    per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