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 » “第一个志愿兵”:领袖之子毛岸英 » 回复 |
至少从1840年起,西方现代的坚船利炮打破了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的大门,中国从此开始步入了漫长曲折的现代化进程。伴随这个进程而来的就是一个如何对待我们传统的问题。晚清的思路以张之洞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代表,把现代化限制在技术层面。但是在1908年迫于内外压力和体制生存的需要提出了君主立宪制——实行政治体制改革,然而为时已晚,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席卷满清而去。
1919年5·4运动爆发,这个问题骤然突出。一批激进的知识分子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主张全盘否定中国文化,接受西方文明。中国是搬动一张桌子都要流血(鲁迅),所以胡适、鲁迅们那样说也有他们的原因。但是这二人在行动上(做)又是非常传统的,中国传统形成的文化-心理积淀又鲜明的体现在他们身上,这是我们中国人走向现代化遇到的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时应当指出,当年5·4运动提出中国需要现代文明启蒙的问题到现在仍有意义。文革继承了5·4的激进并把它发展到了疯狂毫无理性可言,却丢掉了5·4发扬科学民主的优良传统,在某些方面某些观念上甚至倒退到5·4以前。激情有余、理性不足,一急就要把过去的全盘否定推倒重来。痛快莫如革命,但是建设却难。文革对中国历史文化造成的破坏是巨大的,这段教训我们应当记取,这也是我今天警惕各种激进思潮的一个原因。对民族负责对历史负责应当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基点。
我赞成对中国历史文化即通常所说的“国学”做一点分析,把它区分为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中国的传统文化即历代留存的诗歌、绘画、文学基本应当保留。而对于长期为封建专制服务的文化传统即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这些则基本扬弃。根本的理由不在于观念而在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我们需要保留我们文化传统中那些珍贵的东西,并吸收新的营养对它进行创造性的转换,形成民族走向现代化所需要的新的民族文化。
先简单说这些吧,其他问题我们慢慢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