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无意间艳遇“山丹丹”,鲜艳无比,光采夺目,后来晓得也被叫作“野百合”,自此过目不忘。


上周沿892、929公交线徒步,发现很多带状种植的红黄相间的小花,印象中仿若黄花菜。

于是回来补课,百度吧,大吃一惊,百度“黄花菜”,有一堆的“野百合”;百度野百合,出来一堆的黄花菜,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一团乱麻中,找到下面这个网站,终于让我拨开云雾见青天!
http://www.nature.sdu.edu.cn/artemisia/picture.php?turn=2.2.5.01.05&tblname=Liliaceae

原来这花,正经叫“萱草”;下面就是著名的山丹丹。

黄花菜啥模样,正经是这个模样儿:(也叫黄花萱草、金针菜)

她们同属--------百合科!!!
回头再百度百合,乖乖,难怪我认不得,原来有那么多属!!!平时常见的葱、蒜、韭菜,居然也在其中!!
http://baike.baidu.com/view/101868.htm
不过,关于萱草是否属百合科还是单列,曾经是有争议的。目前是单列了。
萱草(学名:Hemerocallis fulva)是萱草科萱草属植物,旧的克朗奎斯特分类法中属于百合科(Liliaceae)。别名众多,有“金针”、“黄花菜”、“忘忧草”、“宜男草”、“疗愁”、“鹿箭”等名。当食用时,多被称为“金针”(golden needle)。原产于中国、西伯利亚、日本和东南亚。其叶形为扁平状的长线型,与地下茎有微量的毒,不可直接食用。花形则是于开花期会长出细长绿色的开花枝,花色橙黄、花柄很长、呈为像百合花一样的筒状。结出来的果子有翅。
关于萱草,可是大有典故,百度这样说的:
中国母亲花
早在康乃馨成为母爱的象征之前,中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萱草在中国有几千年载培历史,萱草又名谖草,谖就是忘的意思。最早文字记载见之于《诗经·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朱熹注曰:"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
萱草又名‘宜男草’,《风土记》云:‘妊妇佩其草则生男’,故称此名。古称母亲居室为萱堂,后因以萱为母亲或母亲居处的代称 [mother's room]
另一称号忘忧(忘忧草),来自《博物志》中:"萱草,食之令人好欢乐,忘忧思,故曰忘忧草。《诗经疏称:"北堂幽暗,可以种萱";北堂即代表母亲之意。古时候当游子要远行时,就会先在北堂种萱草,希望减轻母亲对孩子的思念,忘却烦忧。唐朝孟郊《游子诗》写道:“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王冕《偶书》"今朝风日好,堂前萱草花。持杯为母寿,所喜无喧哗。"历代文人也常以之为咏吟的题材,曹植为之作颂,苏东坡为之作诗,夏侯湛为之作赋,一一的点出萱草在生活中的地位。
炎炎烈日下,那一丛丛的萱草花,似乎都在高扬着喇叭,高唱着欢快的进行曲:何以忘忧,乐在驴途!

------------------------
另,附一篇关于山丹丹的散文
http://www.sn.xinhuanet.com/misc/2010-08/19/content_20663593.htm
"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这句民歌的知名度绝不亚于流传千载的古典诗词名句,山丹丹花也毫不逊色于其他奇株异葩。山丹丹在中华群芳谱中独具文化韵味与历史意蕴,我曾在《历史文化名城延安》书中深情地称赞她是"陕北之花"。
山丹丹,百合科,植物学属细叶百合之一种,又名红百合、连珠。多野生于山坡灌丛、林地岩石间。《本草纲目》云:"其叶狭长而尖,颇似柳叶,与百合迥别。四月开红花,六瓣不四垂,亦结小子。"《安塞县志》曰:"色赤,蕊若胭脂,五月间山陬水湄最蕃艳。"著名的农林生物学家乐天宇曾在上世纪30年代考察陕甘宁边区盆地草木风物,详细记载:"山丹(野百合、山丹丹),多年生草本。叶狭长披针形。茎高约30余厘米。茎顶着花,花被6,赤色,不下垂而反卷。具鳞茎,较百合小。分布于梁山脉及桥山脉的山坡阳地。鳞茎供食用,亦可入药;花瓣干存亦可食,名红花菜。此种又是美丽的观赏植物。移根繁殖。"山丹丹纤茎亭立,叶互生;地下鳞茎颇小,卵形,数个相集合,秋冬采挖可入药,性平,味甘,具有润肺止咳、清心安神之效。春日始花,花色红亮,六瓣,向外反卷,丹蕊茸细如米粒,基部内侧常有暗紫色斑点。陕北大地热气弥漫之际,也是她灿烂斗妍的盛期,故而延安北部一带民歌道:"七月里来什么花儿开?七月里又开山丹花"。绿野里绽放起朵朵小礼花,热情礼赞这片高天厚土。
陕北人民历来喜爱山丹丹,情有独钟,视之为美好、热烈、追求的化身。虽不见于古代文人的诗赋,却屡闻于耕牧樵贩的歌声,天然具有地道的平民色彩,她的"草根性"才正是大众的、民族的,因而也是温情的、动人的。信天游常用山丹丹起兴。我们耳熟能详的歌词有:"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你看见哥哥哪达亲""山丹丹开花背洼里红,先交了的人才后交哟嗬心""山丹丹花儿隔沟沟红,听见你的声音照不见你的人""山丹丹花儿背洼洼开,你有这个心思慢慢价来"等。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第一部里那句"山丹丹开花红姣姣,香香人材长得好",经过诗人的精心创作已众口相传,广为人知,成为文学作品中的佳句。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1935年,中央红军到陕北,这种红遍黄土高原的花朵,又被人民赋予了新的涵义。"山丹丹(的个)开花(哟)背洼洼红,我的哥哥当了红军。一杆杆的红旗呼啦啦地飘。当红军的(那)哥哥(呀)回来了。你当你的那红军(哟)我劳动,咱二人一心闹革命""山丹丹开花红满山,红军来了大发展""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劝我男人当红军""山丹丹开花背洼洼红,我送哥哥当红军"。如今红遍天下的经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一句高亢嘹亮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毛主席领导咱们打江山",唱出了一个时代的最强音。《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当之无愧是"红歌之首"。山丹丹从此普天下无人不晓,人们干脆直接就把她与延安联想在一起。山丹丹逐渐成了陕甘宁边区的象征,成了陕北的象征,成了延安的象征。山丹丹成了红遍天下的名花。
山丹丹在延安时期还引发了一场至今热议不断的话题,造成一桩文学"公案",并成为我国现代思想文化史上一件无可回避的重要事件。王实味写过著名的《野百合花》,野百合就是山丹丹。他这样写道:"野百合花就是它们的总标题。这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这种花是延安山野间最美丽的野花,用以献给那圣洁的影子;其次,据说这花与一般百合花同样有着鳞状球茎,吃起来味虽略带苦涩,不似一般百合花那样香甜可口,但却有更大的药用价值"。这位执拗的作家,他有犀利的目光,深沉的思想,同样也卓尔不群,有一颗山丹丹一样火热的心。他独具慧眼,看到了山丹丹非凡气质,大概他也是第一位这么热情赞美山丹丹的现代作家。(霍志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