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完此文能感觉到作者“带你去转山”为写此文查阅了大量资料,才完成了一篇难得的好文,真是辛苦了。
非比寻常的经典之旅——五一穿越嵩山
http://www.517huwai.com/blog/30782?fromid=spacefeed
我是1993年在河南郑州参加一个会议,期间组办方组织了到登封嵩山科考活动,顺便游览了少林寺,当时少林寺门票高达40元,记忆深刻。进门后特地去看了电影少林寺中提到的那块日本和尚“宗道臣归山纪念碑”,竖立这块碑,对当年倡导中日友好(或称“日中亲善”)有意义,但对少林寺只有毁誉。
这个宗道臣1911年生于日本,从小就跟随祖父学习武道。日本侵略中国后,宗道臣随日本军队来到中国。他非常喜爱中国的武术,于是他藉助各种关系当了“北少林义和门”掌门文太宗的干儿子,系统深入地学会了该派技法,并赴嵩山少林寺拜山,正式继承了该派的衣钵。
再说义和门导源于八卦教的离卦,是离卦的一个支派。不是什么北少林的支派,宗道臣也没有在少林寺习武,只不过是义和门的文太宗带他到过少林寺,并传给他该派的法脉。
也许作者没有地质地貌之类的地学教育背景,在使用资料上有些问题。
“18亿年前,嵩山地区发生一次强烈的造山运动,“中岳运动”。这次运动使嵩山地区的白色石英砂岩发生强烈褶皱变为直立状。经不断的风雨侵蚀,形成貌似一版本即将打开的书册。地质学家们形象的称这种岩体为书册崖。”
1.现当今的嵩山是东西向与地质时代中岳运动形成的南北向的“古嵩山”山势走向不同。
中岳运动形成的南北向的“古嵩山”,在前寒武纪经历了两次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后已被夷平而不复存在,其残迹于三叠纪时已被掩埋于四千米厚的地层之下。
2.中生代和新生代的沉积岩以及断层构造岩的研究证明:现今的嵩山乃在中生代末开始形成,但其主要的升高作用发生在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嵩山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并根据与喜马拉雅山同步隆起的过程,推断其隆起的动力主要来自印度板块。
3.河南嵩山主峰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嵩山地区地层的分布、沉积岩的岩性特征、地层间的接触关系等证据,表明从古生代直至中生代嵩山并不存在。
4.通过对嵩山山前新生代沉积盆地沉积和作为嵩山断块山和山前断陷盆地分界的君召-太后庙断层构造岩带的研究,证明现今的嵩山应当是在印支-燕山运动中孕育,在喜马拉雅运动中出生并长高的山脉。嵩山的成长过程可分为孕育、幼年、童年和青年阶段。
5.现当今的嵩山是在中生代早期的三叠纪开始生成,在燕山期开始隆起。
三叠纪时,发生了一次延续时间很长的被称为燕山运动的地壳运动,我国的很多山脉都是在这次运动中形成了现在的基本格局。嵩山这次受到南北方向力量的挤推,形成了东西方向的主轴,又因受力部位不均匀,一方面形成了嵩山南北两侧的东西方向大断层,形成了壁立千仞的悬崖峭壁,使得嵩山挺拔峻峭;一方面出现了两组剪切断裂,沿着东西方向的大断层,太室山相对少室山北移,五指岭又相对太室山北移,形成了现在嵩山的山势和地貌。
6.关于“书册崖”这种地貌,地貌学上称为“簇林地貌”,海相的沉积岩经地壳强烈褶皱由水平变为垂直。
7.嵩山地区连续完整地出露着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五个地质时期的沉积和构造——热事件的序列产物,清晰地保存着发生在距今25亿年、18亿年、5。43亿年分别被命名为嵩阳运动、中岳运动、少林运动三次全球性前寒武纪造山、造陆运动所形成的不整合接触界面及构造形态遗迹。
8.1950年,地质学家张伯声在登封嵩岳寺塔西南山沟中发现了片麻岩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关系,随即命名为“嵩阳运动”。
在距今25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嵩阳运动”的剧烈地壳运动。嵩阳运动是指太古宙登封群片麻岩与元古宙嵩山群之间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造山运动。嵩阳运动的结果使海底沉积的花岗绿岩系受到近南北向的应力作用、温压效应而发生褶皱隆起,慢慢露出海面,形成山脉,这是嵩山首次露出峥嵘。后来经过长期风化剥蚀,嵩山渐渐被夷平了,加上地壳不断下降,嵩山又被淹没在海水之下,形成滨海和浅海环境,接受了被称作嵩山群的碎屑物质、泥质及钙镁等物质的沉积。
1954年,张尔道教授把五佛山一带分布的轻微变质或不变质岩层称为五佛山系,并把五佛山系与石英岩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命名为“中岳运动”。
到了距今18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发生了被称为中岳运动的全球性地壳运动,中岳运动是指发生在中元古代和古元古代之间嵩山地区五佛山群与嵩山群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一次褶皱造山运动。中岳运动期间,来自东西方向的应力作用和温、压效应使海底的碎屑岩——碳酸岩地层慢慢隆起成山,露出海面,嵩山第二次屹立于中华大地。中岳运动是嵩山地区地质发展演化史中最重要的构造事件,它形成了区内统一的基底,是基底演化阶段的结束、沉积盖层演化阶段开始的标志,它还标志着华北统一大陆的形成。中岳运动后,嵩山再次慢慢风化、剥蚀、夷平、下降,逐渐被海水吞噬,形成滨海、浅海等环境,先后沉积了被称作马鞍山群、五佛山群和罗圈冰碛层的地层层序。
1960年,王曰伦教授发表了论文《嵩山地质观察》,在证实肯定嵩阳运动、中岳运动的同时,把五佛山系与寒武系之间的不整合接触命名为少林运动。
到了距今5。43亿年前后,嵩山地区又发生了被称为少林运动的地壳运动。少林运动指嵩山地区寒武系关口砂砾岩与五佛山群之间的不整合界面所代表的褶皱造山运动。少林运动使嵩山一带大范围地升出海面,形成了现在的嵩山山系,后来虽然发生了古生代广泛的海侵,但嵩山山系的主要山峰始终未被海水淹没。少林运动结束了地质史上的元古代,进入了古生代。这次运动的证据在少林寺南面的山坡上清晰可见。少林寺的位置正代表着这段地质史的分野,少林寺前面是元古代地层,后面是寒武纪地层。从寒武纪到奥陶纪,嵩山地区大部分仍然被海水覆盖,又经过了两亿年,这里的地壳最终上升到海平面以上。
走遍了嵩山山水马杏垣教授在五佛山群葡萄岭组页岩与骆驼畔组之间发现了微弱交角不整合接触关系,创立了举世名的重力滑动构造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