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女驴友因高原反应倒在了“新藏线”》中女孩死因或为高原肺水肿;
根据同行者所描述的金玲去世前的症状,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呼吸科主任医师李善群教授认为,这名上海驴友可能是在高原肺水肿和上呼吸道感染的“夹击”下不幸离世。
高原肺水肿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呼吸困难、不能平卧、咯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因症状不典型,很容易被人忽视。
李善群教授表示,高原肺水肿的发病机制复杂,从平原进入高原后,以下几类人容易得高原肺水肿:本身患有基础疾病者,包括心脏或肺部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各种急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哮喘、老慢支、肺气肿、严重的鼾症等),这类人在高原低氧低压环境下代偿能力不够,更容易出现高原性肺水肿;本来是身体健康的人,因各种原因也会发生高原肺水肿,常见的就是受凉感冒、产生炎症,炎症会加剧高原环境中低氧低压对心脏和肺部的损害;进入高原后没有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人,譬如有人在高原地区没有休息好,有人过分酗酒,有的游客看到美景过于激动便飞奔而去……这些都有可能导致高原肺水肿的发生。
通常所说的“高原反应”,是指未经适应训练的人迅速进入3000米以上高原地区,由于大气压中氧分压降低、机体对低氧环境耐受性降低,难以适应而造成缺氧,由此引发一系列的高原不适应症。除了高原缺氧的因素之外,恶劣天气如风、雨、雪、寒冷和强烈的紫外线照射等,都可加剧高原不适应并引发不同的高原适应不全症。轻则头疼、耳鸣、全身乏力、难以入睡等症状,重则恶心、呕吐、心慌、气短、胸闷,最为凶险是脑水肿和肺水肿。
李善群教授说,高原环境迥异于平原,机体一时间不能适应;高原地区交通不便且医疗条件与大城市相比可能存在一定差异……种种因素都会影响病情判断和及时处理。
其中,最要命的莫过于一些游客把自己在平原地区的生活认知、生活习惯套用到高原环境中,殊不知平原上的“小毛小病”可能就是高原凶险疾病的先兆。
李善群强调,在高原地区不可用还在平原生活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小毛小病”,在高原期间要用良好的生活行为约束自己,如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保证充足睡眠、保持平静心态、不做剧烈运动。如果发烧、感染,应尽早前往当地医院求诊,并严格遵循医嘱。
金玲之死敲响警钟
为了支付金玲遗体运抵拉萨殡仪馆后存放的费用,以及金玲父母前往拉萨的费用,“土豆成长记”在网络上发起捐款,并为此办了一张银行卡,所有的收款明细都在微博上公布。截至昨天17时,这个账户已收到汇款21805元,而且数额还在陆续增加。
另据“土豆成长记”微博记录,金玲父母昨天下午从上海出发,20时抵达西藏贡嘎机场,22时多抵达拉萨市区。根据安排,有驴友前往机场接机,机场方面和当地一家旅行社也愿意向两位老人提供接机便利和宾馆住宿。为了防止两位老人出现高原反应,接机人员中有一名医生,携带氧气袋和高原反应应急药品。
因为抵达时间较晚,金玲的父母昨晚被安排在宾馆休息,他们将于今天上午前往殡仪馆见女儿最后一面。
逝者安息,但金玲的不幸去世,也给越来越多的户外旅行爱好者敲响了警钟。悲伤过后,一名驴友在微博上写下一句忠告:“户外有风险,生命只有一次。”
收集了一些关于高原反应的一些资料,仅供参考!
高原反应即急性高原病(acute high altitude dis-ease, AHAD),是人到达一定海拔高度后,身体为适应海拔高度而造成的气压差、含氧量少、空气干燥等的变化,而产生的自然生理反应,海拔高度一般达到2700米左右时,就会有高原反应。前往高海拔地区之前,要熟知一些常识,避免高原反应:
1、登山时速度别那么快。
2、2400米以上的高度,每升高600米,停下来休息1-2天。
3、睡觉时,尽量选择地势低的地带。
4、熟知高原反应的初期症状。(高原反应初期是很容易治疗的,因此,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5、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旅行,要带足够氧气。
6、攀登的过程中,补充足够的水分,避免酒精,规律进食,多吃碳水化合物。
7、高原旅行应该服用红景天、肌肝片、葡萄糖等药物,可以有效防止高原反应。
8、如果目标是挑战高海拔的高山,应该先请医生确认自己身体条件是否允许,另外,有些药物(如“乙酰唑胺”,一种利尿剂)对你适应高度海拔地区有帮助,可缓解轻微的高原反应(中高度高原反应请及时就医),但使用药物也要注意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