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略影 之 灵隐禅道
关于灵隐寺,相信很多人都是从济公这个人物开始的。历史上,济公确有其人,俗名李修缘,法名道济,他先入国清寺后至灵隐寺受戒,是南宋高僧。济公生性癫狂,却好管不平之事,世人戏称为“济癫”,它虽破帽破扇破鞋破衣,实际上却是禅宗第五十祖,可见有真本事的人往往都是藏而不露的。就如这灵隐寺,声名在外却隐匿在杭州西湖西面的山林之中。
从西湖边的雷峰塔到灵隐寺还是有些距离的,所以准备打车过来,沿南山路西行游人多的使空气都感觉稀薄起来,本来网上还说可以骑行什么的,现在看来走着都困难,好不容易走过花港观鱼沿路走到虎跑路上才打到车。司机是位河南籍的师傅,我们攀谈起来,了解到在杭州的的哥多是河南籍的,他们从一个古都跑到另一个古都来谋生,其中滋味与艰辛也只有经历的人才能体会吧。车子一路向西,过了虎跑路拐入五老峰隧道,长长的隧道一眼望不到头,就像脚下的路,低头时只看得到脚下很小的一方,抬头向前总是一条漫漫长路铺向远方。出了隧道拐了个方向灵隐寺到了,我却有点失了方向感,这寺果然隐在深山苍松翠竹间,若不得指点没有导航初来乍到的怕是难寻。

灵隐寺的山门看起来并不如何高大巍峨,江泽民题写的“灵隐寺”匾额悬挂在山门正中。进了山门便能感觉到山荫如盖,林木繁茂,清幽古韵之意。灵隐寺始建于东晋,至今已有约1700百年历史,是杭州最早的名刹,也是中国佛教禅宗十大古刹之一。“咫尺西天”这境界你懂吗?极乐世界难道就在照壁后面?也许幸福的乐土就在咫尺之间只是有多少人能明白呢?照壁后见一八角七层石塔名“理公之塔”,灵隐寺的开山祖师慧理和尚的骨灰就埋葬在此。这位高僧是从印度云游而来,来到此处见有一峰而叹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一小岭,不知何代飞来?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然后就在此处建寺,名曰灵隐了。这么风景灵秀的地方,谁能不喜欢呢,修行的人不为红尘俗事所累,总是能找到这么清幽隐秘,山灵水秀的地方,脱离凡尘俗世静心山水,修一生凡胎肉体化一世真身菩提。石塔后就是飞来峰石刻造像,最为招眼的就是大肚弥勒佛,只见他体态丰腴,袒胸露乳,富耳垂肩,笑对苍生。凡世间事若都能如此一笑而过,又怎会有那许多红尘儿女的恩怨情仇。我们不过都是些看不透世事,看不穿情缘,心有执念放不开胸襟的男男女女,只要心中偶尔能想起总是笑看天下的弥勒,记得“大肚能容 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便笑 笑天下可笑之人”的劝诫之语,人生又有什么过不得放不下的呢?除了弥勒飞来峰上还有大量的摩崖石刻,都是以佛像为主,他们神情各异,细致生动。这些石刻佛像时代久远,风格各异,传说这里还有石洞,洞内有“济公床”“济公手掌印”什么的,但是,由于游客太多我并没逐个游览,只是沿山路向西到如意斋购花香券,去灵隐寺的主建筑群参观。

我虽不是个笃信佛法无边的人,但在这种地方受香烛熏染,不由得放了几分尊重与谦恭在心里。在众多施主的香烟中参天大树都带了几分佛国法度,其实到这种佛法庄严的寺庙来,于我更多的是对建筑、雕塑、传说、故事的欣赏与抬趣。进了灵隐寺便看到东西两座已经残损的很严重的经幢,经幢的基本结构还看得出,幢身上刻满了经文。就残存的石幢还看得出吴越国王建造它们时匠人们的用心,如今过了历经千年还能依稀看到当年的风貌。时光带走了多少来去的人们,却留下它们还在这里看人世沧桑,这千百年的风风雨雨香烟缭绕诵经谈禅于它们也是有了佛缘悟性的吧。抬头间在天王殿见到两块牌匾,“云林禅寺”、“灵鹫飞来”,就这两块匾额看来,字体庄重风格各异,在我看来究竟都是好的。要说这其中的故事还是比较有点意思的,大概就是康熙爷听说灵隐寺香火鼎盛风景秀丽,所以就来溜达溜达,然后就有那爱拍马屁的请他老人家留个墨宝,结果他一高兴把“灵”字上面的“雨”字头写大了,这要是再硬把“口”和“巫”塞下面肯定就不好看了,要是重新写又觉得太丢人了,正犹豫呢,某大臣就出了个主意,您就给改了呗写成“云林禅寺”谁还能跟您较劲不成,结果就有了这个块匾。但是,人心这东西可是改不了的,您改您的名,我们老百姓还是叫我们的,您这“云林禅寺”也就是个纪念物了。下面“灵鹫飞来”是杭州近代革命家黄元秀的手笔。天王殿正中弥勒佛袒胸露腹,趺坐蒲团,笑迎天下香客;在他身后是佛教护法韦驮,头戴金盔,身裹甲胄,神采奕奕,这尊雕像是用香樟木雕造的,乃南宁留存至今的珍贵遗物;殿两侧是四大天王彩塑。出了天王殿只觉香烟燃烛的味道更重了许多,众多善男信女燃香供烛虔诚叩首,一时烟云升腾缭绕于大雄宝殿之前。在殿两侧是两座石塔,风雨的侵蚀,岁月的剑斧已将它们磨砺刀削的残破不堪,这也是北宋时期的历史遗迹了,塔身呈八角形共九层,仿木构楼阁式实心石料雕砌而成。站在它们面前就觉得时光刹那间飞越千年,我如穿梭在时空的隧道里,恍惚间多少人世沧桑都已化做历史的尘埃,飞扬在我们触摸不到的光影里,那些终其一生执着的名利在这时间的河里,也不过就是些汇入江河湖海的小水滴罢了。抬阶而上来到供奉佛祖释迦牟尼的大雄宝殿,殿前匾额“大雄宝殿”是沙孟海先生所写,“妙荘严域”为张宗祥所书,他二人曾先后任西泠印社第四、第三任社长。我是不敢轻易向佛祖求愿的,一是本身就不是虔诚的信徒;二来听说这愿也不是随便就能求的,因为佛祖家也是有职能范围的,惹是求不好求错了那不是要适得其反;三来佛法无边荫及于你求愿得偿,那是要来还愿的不然佛祖要是怪罪下来,你不怕吗?所以,我也就是崇敬的瞻仰一番也就罢了。佛像高大庄严,面目慈善,仰头望去有种眩晕感,金灿灿的佛身由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再加上雕工精细的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差不多有20米高,这可是国内最大的香樟木雕座像了。大殿两侧分列“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所谓“二十诸天”就是佛教天道三界中的二十位天神,而“十二圆觉”则是密教崇奉的十二位菩萨。佛祖身后是海岛立体群塑浮雕,观世音菩萨面容安祥,手持玉净瓶脚踏鳌鱼,用杨柳枝撒下仙脂露普度众生。据说这150位尊者中就有济公,但是人物众多我是真没找到。出了大雄宝殿就不想再看其他殿宇了,我又不参佛求愿还不如在寺里随处逛逛。前面是药王殿,在殿前我闻到一阵花香,甜甜的和熟透的香蕉一般滋味,原来是一株含笑微风送香,它正满树花蕾蓄势待放,乳白色的花苞含羞带怯掩映在一片浓绿之中。真是舍不得这般香甜,偷偷采了几朵收在身边,让自己也幽香盈怀了一把。在遍植苍松翠竹的寺中闲逛,看香客们虔诚祝祷,受烟香烛火熏染,到觉得自己也脱了几许凡心俗性。转来转去转到了五百罗汉堂,想着这里也许能找到济公,便进去找寻,这座殿宇采用“卍”字格局,正中的铜殿供奉四大菩萨及其道场,我看了看自己只去过普贤菩萨的道场峨嵋山,四围的罗汉看了两趟便没了兴趣,感觉各位罗汉有很重的后现代主义的雕塑风格,到底还是没找到济公,可能还是与这位佛爷无缘吧。兜兜转转已经来到灵隐寺的出口了,本打算回身再看一眼这江南古刹,却在回身之际看到一写满字的招牌,上前细看,竟然是活佛济公的圣训:
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
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前世不修今受苦------怨什么;
不礼爹娘礼世尊------敬什么,赌博之人无下梢------耍什么;
兄弟姐妹皆同气------争什么,治家勤俭胜求人------奢什么;
儿孙自有儿孙福------忧什么,冤冤相报几时休------结什么;
岂可人无得运时------急什么,世事如同局一棋------算什么;
人世难逢开口笑------苦什么,聪明反被聪明误------巧什么;
补破遮寒暖即休------摆什么,虚言折尽平生福------谎什么;
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是非到底见分明------辩什么;
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谁能保得常无事------诮什么;
前人田地后人收------占什么,穴在人心不在山------谋什么;
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欺人是祸饶人福------卜什么;
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寿自护生爱物增------杀什么;
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

出了灵隐寺心神都觉得轻松了不少,不知是不是被无边佛法普慧,看山更青,看水更秀,看随山势而上的林间小路都变得不那么有坡度了。步履轻松抬阶而上,道旁竹影随风,满眼新绿铺山,透过繁茂的枝叶只见一座寺院矗立在悬崖之上。来在寺院门前,才看清这就是韬光寺了,这是个集儒、释、道三教文化于一体的独特寺院。这寺大致结构也是寺庙的传统建筑格局,但它又根据山体的走势而有创新。主要的殿宇并没有细看,只是觉得这寺院青砖白墙枣红门窗,跟其他传统寺院的黄色调有所不同,另成一种风味。在大雄宝殿右侧见一池塘,传说韬光禅师在此引山泉水种植金莲,虽此时不见金莲影踪却可尝得山泉,游客持了长柄的竹匙接了泉水来饮,我怕泉水太凉激了刚刚爬山的热气,所以只是接了水冲了冲手,顿感清凉无比舒爽透心。站在观海楼前放眼望去,山林葱翠,竹影婆娑,风光旖旎,心神清雅,难怪高僧们都找这种地方休身养性顿悟佛法了。我们这些离不了红尘的人注定只能是此处的过客了,匆匆游赏后还能回味一二已然是人生乐事了。沿山路返回,很快就到了山脚下的永福寺,进了寺门看着并无特别新意,所以只在院内转了一圈,一朵牡丹正招摇怒放,雪白的花瓣在风中绽开,黄嫩的花蕊紫色的花芯调配出最简单而又艳丽的色彩,她也如在这佛国修行了多年,飘飘然带了一股了悟苍生的仙气,淡雅高洁随性自然。

灵隐寺坐落在飞来峰与北高峰之间的灵隐山麓中,僧人们在如此林木耸秀,古朴幽静,山泉相拥的古寺中诵经礼佛,多少红尘俗事都已被隔绝在了山外,整日面对如此美景又有多少执念幽怨是放不下丢不掉的呢?正所谓:“月影松涛含道趣,花香鸟语透禅机。”